让“补白”为课堂“点睛”
留白,是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果。文学作品讲究含蓄之美,也有“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的留白,这些留白往往是学生理解上的薄弱环节,更是学习上的难点和盲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地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实际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去补白、去延伸、去创造,以达到更深层次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让补白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一抹最亮丽的风景。
一、补白背景,为理解作铺垫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中特别强调学生要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查找资料、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语文教材,特别是高年级的教材,有许多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需要提前让学生预习、查找资料,了解其写作背景,以利于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更深切地理解课文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把握人物的情感,激发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学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上册《难忘的一课》时,教师提前布置学生了解本课的写作背景。学生通过网络、历史书籍等途径了解到:早在17世纪初,台湾就被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实行强制统治,把土地据为己有,强迫人民缴纳各种租税,掠夺台湾的米、糖等。直到1661年3月,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兵击败占据台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l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日本人占领和统治台湾整整50年之久。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终于把侵占50年之久的台湾归还给中国。
学生通过阅读这些史料才能明白,整整被殖民者奴役了前后近百年的台湾人民,今天,他们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怎能不喜悦、激动?此时,再让学生阅读课文,走进文本,学生才能深刻领悟到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才能真正走进台湾人民的内心世界。
二、补白重点词句,启迪思维
抓住重点词句,往往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金钥匙。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文章中重点的字、词甚至是句子,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仔细琢磨,再联系已有的经验适当补白,就能品出作者的言外之意,悟出作者的言外之情。
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品读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学生从中体会到父亲挖掘的时间长和挖掘的艰辛,继而引导学生进行补白:父亲在挖掘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有的说父亲整整36个小时不吃不喝,他一定很渴很饿;有的说父亲整整36个小时不眠不休,他一定又困又累;还有的说大地震过后余震不断,附近的爆炸声不断,石块、钢筋和厚厚的灰尘不时地落在父亲身上,父亲浑身都是伤,都是血,时时都有生命危险。趁着学生思如泉涌之际,教师趁热打铁,继续追问到:“在这长达38小时的挖掘过程中,父亲除了经受肉体的折磨外,还遭受了怎样的精神上的折磨?” 学生有的说他无时无刻不在担忧害怕,他的儿子是否还活着;有的说他在担忧他的儿子一定又渴又饿又冷又怕,因为地震发生的时候正是寒冬腊月……
经过补白,把一个简短的句子,几个普通的数字后面藏着的父亲的血和泪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此时,学生体会到的是父亲那对儿子至死不渝的信念,是那比山还坚比海还深的伟大的父爱。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补白,能将思维与语言训练有机结合,将情感的体验与朗读有机结合,一路引导学生围绕词句进行补白,扩充其内涵,领悟作者独具匠心的表达,体会人物的情感,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质量。学生在这样的语境中练习表达,不会感到枯燥,而且能够积极思维,课堂生成很多,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补白心理,体会人物情感
李吉林老师说:“情景使儿童的言语有了充实的材料,使抽象的语言有了生命力,使语言植根于语言的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中不断地发展起来。”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蕴含着丰厚的思想感情和细腻的心理活动,它深藏于人物的言行中。除了细读文本,让学生品味重点语句外,还得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情境,让学生仔细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心理补白,学生就能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达到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如教学《学会看病》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中的句子: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虽然我知道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学生通过抓住“艰涩、像沙漏坠入、忐忑不安、疼痛地收缩成一团”等关键词,体会到母亲此时内心烦躁不安,心神不宁。母亲到底在担忧什么呢?让学生联系实际再补充母亲此时内心的忧虑,学生如有米下炊,轻松落笔,信手拈来。他们有的说母亲可能担忧看病的人可能很多,儿子排那么长的队,能不能坚持得住;有的说母亲可能担忧儿子挂了号之后不知道去导诊台排队看病啊;还有的说母亲在担忧儿子看完病后,知不知要先交钱才拿药啊。
通过对母亲的心理补白,学生看到了一个饱受担心与痛苦折磨的母亲,同时也就能深刻地体会到母爱的广袤深远。课文学到此,学生才能真正明白母亲写在文末那句话的真正含义:“我知道应该不断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炼自己。”
四、补白标点,提升表达能力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能配合语言文字够传递情感,表情达意,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有些课文中的省略号往往是作者有意留下的空白,教师要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填补这些空白。这样的填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感悟,而且由于简短、易写、教师指导及时,更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如教学《花钟》这篇课文时,在引导学生熟悉了课文内容,领悟了作者的表达方法之后,再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句子“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后面省略号的作用,学生很快就明白省略号处省略了其它花开放的时间和开放时的样子。此时再让学生模仿课文进行说话练习: ________(什么花) ________(怎样开?)学生的表达真是精彩极了!他们有的说芍药花从梦中醒来;有的说玫瑰花羞答答地张开了笑脸;有的说紫茉莉争先恐后地在夕阳中欣然怒放;还有的说百合迫不急待地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此环节的补白设计,教师注重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表达训练,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教师抓住文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仿照文本去补充,学生的思维很快地被激活了,课堂上“生成”了一句句精彩而灵动的发言。 通过这样的语言训练,学生能在学中悟写法、练表达,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在积累与运用中得到了提升。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补白,重在教学过程,对于留有想象的空白处,饱含丰富内涵的文本材料,我们应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补白、拓展、延伸、创造。在文本、学生、教师的交流对话中,实现以情生情,以思促思的丝丝联结,从而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在补白拓展中感悟文本蕴含的情感,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精神境界,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感悟”和“表达”的比翼齐飞,成就阅读课堂的无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