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管理的各层面问题分析与应对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及科教文卫的全面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近年来也得到快速的发展。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职教育的发展也不例外。无论是从办学质量还是学校规模,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与矛盾。其中尤为突出的便是高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因此,认清高职学生管理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而寻求解决方案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一、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高职学生管理所遭遇到的问题不是单纯某一方面的,而是综合了学生、教师、学校等各个层面。以下从各个层面逐一分析。
(一)学生层面
高职学生管理最大的难点即在于其对象——学生。相比较于接受其他高等教育的学生,在知识水平、自我管理、心理素养、学习能力等方面,高职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1.个体差异大
从高职学生的生源来看,其生源范围较广,差异较大。其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其一是通过职业高中、技术学校、中专等学校的学生单独招考到高职院校;其二是通过高考招录,但被录取的学生分数差异较大,从200多分到400多分;其三是社会人员重返学校再培训。这就导致了高职学生不论是在过去的学习工作经历、年龄层次、知识储备、还是自我管理能力上都存在较广泛的差异。
此外,与其他高等教育的学校相同,高职学生的家庭背景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来自农村的学生很多家庭负担相对较重,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又较高,这就造成这些学生一方面需要面对来自学生中可能存在的攀比以及这些攀比所带来的窘迫,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临父母的压力。
2.自卑及逆反心理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前几批录取的学生数不断扩增,而高职学生的录取是在招生录取中的最后一个批次,这就导致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自卑的心理。由于过去成绩的不佳或者高考的失利而导致这些学生进入其并不是特别愿意进入的学校。与普通的本科生相比较,他们自觉低人一等,觉得社会会歧视高职学生,继而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失去信心。这些负面的逆反情绪使其在进入学校后无法安心学习,充满热情地投入学习生活。学生主观情绪上的不积极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负担,使其在开展过程中遇到诸多阻滞。
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纯粹以混一个毕业文凭的态度进入学校学习,他们完全放松对自己的管理,也对掌握新知识没有任何热情,自然也不愿服从学校的管理。
(二)学校层面
学校作为学生管理的主体,自然担当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角色。而高职学生的管理与本科生的学生管理又具有自己的特点,需要学校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开拓进取。
1.各部门权责不清
高职学生的学生管理工作涉及到学生的方方面面,包括学习、生活、工作以及就业等等,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一道解决。但各部门的合力工作在某种层面上又可能导致各部门职责混淆,权责利不清。从学校到学院,再到各级辅导员及班主任,如果在工作中互相推诿将严重影响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
2.教学模式亟待创新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其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更注重对其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将理论知识投入实践工作中的技能的培养。但从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来看,普遍仍采用与普通本科教育无差的方法,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考察,而忽视对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优化管理体制
制度是管理工作开展的根本保障。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增、学生培养目标日益复杂的环境下,学生管理体制的优化是当务之急。
一方面,管理体制的设置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需求出发,真正地为学生服务。另一方面,在管理体制的建立中,要厘清各部门的关系,既保证权责利分明,又方便各部门同理合作。
(二)转变管理理念
在过去的学生管理工作中,部分学校的管理人员仍存在“官本位”的管理理念,从上级指导下级的思想出发对学生进行管理。这显然不符合现代的学生管理要求。现代化的学生管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突出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主动地为学生服务,了解学生的爱好及需求,为其发展提供全力的支持。
(三)人性化管理方法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地注意人性化管理。很多高职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对未来也缺乏信心。这就需要教师在管理过程中细化工作,对学生真心以待,而不仅仅是施以教条化的管理。只有真正用心对待学生,才能被学生接受,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结束语
高职学生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宝贵的人力资源,关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妥善的解决途径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