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教学观课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历史学科的特点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将历史学科能力分为一般学习能力和历史学科特殊能力,一般学习能力分为收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交流成果四项能力,这四项能力贯穿历史学习的始终。历史学科特殊能力又可根据递进关系,分为识记鉴别、领会诠释、分析综合、评价论证四项。“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最主要的特点,信息处理能力是历史最主要的学科能力。因此,历史教学应重视史料的作用,培养学生对史料进行多方面的真实解读的能力,以及思维和逻辑的严密性,遵循历史与现实、史论与史实相结合的原则,强调“以史为鉴”的教育思想等等。
二、历史学科的“课堂观察”要突出什么
围绕历史学科要突出哪些“课堂观察角度”和“评价指标”,我们开展研究。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围绕几个关键问题如“各科通用的课堂观察表有何不足”“只围绕某一主题的课堂观察是否最有效”“面面俱到的过多的观察点是否最有效”“如何体现“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如何依据学科特点制定价值评判标准的课堂观察”等开展观课议课活动。在不断实践过程中修改提炼,最终提出了《高中历史学科课堂观察表》,如下:
维度 |
内容 |
观察角度 |
评价指标 |
教 师 的 教
|
教的内容(教什么) |
教材解读 |
1.教材文本解读符合主流观点,体现历史学科课程性质; 2.教学内容合理增减,文本调整合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
教学立意 |
1.教学主题明确或有贯穿始终的主线,定位准确; 2.教学有立意,体现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历史智慧; 3.体现人文学科特点,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学有所悟。 |
||
教的行为(怎么教) |
教学环节 |
1.教学环节清晰,各环节目标明确,无多余环节; 2.适当运用不同教具(如图片、实物、影像等)、材料,直观形象表达教学意图,还原历史真相,再现历史情境; 3、史料运用形式多样,注重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概括、提炼,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科能力。 4.知识的展示体现历史学科的因果关系; 5.板书设计脉络化,能体现历史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 |
|
课堂氛围 |
1.合作、探究围绕可探究的 “历史真问题”,不流于形式;; 2.课堂民主和谐,关注生成,体现历史学科求异性和灵活性的思维特征,让学生学有所思,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3.教学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教态自然。 |
||
学 生 的 学 |
学的过程 |
学习准备 |
1.学习起点与要求预设准确; 2.课前自学准备充分。 |
参与度
|
1.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过程中思维活跃; 2.听课、答题、笔记习惯良好; 3.认同所学内容的情感体验; 4.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和新的见解,体现历史学科求异性思维。 |
||
学的效果 |
三维目标 达成度 |
1.对所学内容能识记与理解; 2.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历史学科能力和方法,如识记鉴别、领会诠释、分析综合、评价论证等; 3.历史学科人文素养的内化与提升。 |
三、实际应用的效果
利用以上的《高中历史学科课堂观察表》,改进观课活动,可以看到:
1.《高中历史学科课堂观察表》适用日常的教研活动,可操作性强。
在实践中看到,各科通用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在历史学科的课堂观察中学科特点不够突出,如对于什么是“历史学科学习能力”,不同的教师理解不同。而《高中历史学科课堂观察表》一方面凸显人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凸显历史学科的学科能力,同时又避免了过于单一或过多观察点带来的教研活动的不便,适用日常的教研活动,可操作性强。
2. 改变了历史教师依据个人经验的观课议课,掌握了较为科学的观课指标。
在教研活动中,大多采用了“说课——观课——议课——再上课(行为改进)”这样的四步流程。较以往不同的是,不同层次的历史教师都可依据这张表的“观察角度”,对比自己或他人的课堂教学过程,结合“评价指标”得出结论,改变了以往纯粹依据个人经验的课堂观察。特别是“教学立意”一项,以往很少有教师备课或评课时会关注,现在有了评价指标——“教学主题明确或有贯穿始终的主线,定位准确;教学有立意,体现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历史智慧;体现人文学科特点,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学有所悟。”,显然更为科学。
3.观课议课彰显学科特点,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师专业的发展。
《历史学科课堂观察表》凸显历史学科特点,使历史教师的观课议课立足历史学科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与教学实施能力,因而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师专业的发展。特别是“课的立意”“课的主线”教具、材料再现历史情境”“知识的展示”等更是引起了历史教师的极大关注。如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要求课堂有“立意”,要体现以史为鉴,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