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听、说、读、写、译是英语学习的五项基本技能,而在这几种能力中, 听力是学生普遍反应比较薄弱的环节,特别是在中国有的地区,高中阶段没有听力的内容,导致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听力根本就是从零开始。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偏低,大学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很难去把握,所以,笔者根据自己几年来的英语听力教学经验发现,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 英语听力教学内容单薄
当前大学英语听力教材的内容很单调, 主要是以语言教学为主, 教材内容缺少趣味性, 文章的内容还缺乏文化常识和文化背景。在我们的传统听力课堂中,听力教材比较枯燥,内容多是以英语等级考试为主,如果一整个学期都是听这样的内容,那么学生对英语听力的兴趣必然会下降,甚至会失去兴趣,这样再想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神,认真完成听力任务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2. 教学方法太传统
现在的听力课,每周一次,而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听录音,选择答案,老师再进行讲解的一个“填鸭式”教学方法。形式呆板,学生不愿意听更没有兴趣去听,师生之间不能形成有效的互动,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3. 知识储备不足
听力理解的过程是人们运用各种背景知识和听力技能理解所听信息的过程, 所以学生知识的储备对听力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里的知识储备主要包括:①发音,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口音,学生的英语发音也会带有一定的地方口音从而导致发音不标准,长期下去肯定会影响其听力。②词汇,我们都知道篇章由句子构成,而句子的基本组成单位就是单词, 所以词汇影响着我们对于句子篇章的理解。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相对较少,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生在听力理解方面的障碍。③背景知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特定的文化产生各具特色的语言背景,英语听力教材中的文章有很多是欧美作者撰写的, 如果学生不了解他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民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听这些文章时,学生就不一定能听懂。
4. 心理因素
人的心理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非智力因素如兴趣、注意力、学习情绪、意志力等。这些非智力因素不是学习过程中的直接介入者, 但对学习的效果起着促进或抑制的作用。这些因素在英语听力学习过程中变得更为明显。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在听一些材料的时候心理很紧张的话,就很可能什么也听不懂,而如果我们以轻松的心态去听的话,那效果是截然相反的。所以如果两个人的听力水平相当而心理状态不同,考试的结果就会相差很大。
那么笔者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学生自身的特征,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我们做一切事动力的最好来源。要想学好英语,或者换句话说,要想轻松的、事半功倍的学习英语,兴趣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英文歌曲或者英文电视剧和电影帮助学生消除紧张的心情,也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扩大词汇量
词汇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学习英语就好比建筑高楼大厦需要砖石一样,它也需要大量的词汇。不断扩大词汇量,有利于语言的运用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在听力理解中,所涉及的内容往往是一瞬息间就过去了,我们只有扩大了词汇量,才能抓住出题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精听、跟读,也就是同时开始贯穿了听句、说句的训练,最后我们可通过场景模拟,反复练习,实现真正的听说能力的快速提升,从词到句子再到对话或篇章,实现从词汇到听词的一气呵成。
3. 扩大科学、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是社会的工具,语言的使用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化。由于语言和文化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跨文化交际中,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因文化蕴涵的不同而产生误解。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的手段,社会生活的变化、科技的普及发展、一国的文化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地理气候环境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都要反映到语言之中。具备一点背景知识对所听的对话和短文会有一种熟悉感,一个更深刻的理解,甚至能弥补语言上的一些不足。我们都知道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考生若对西方的社会文化因素不了解,缺少足够的有关学科知识,只是用我们所熟悉的思维、逻辑去判断对话或短文,就很可能出错。
4. 重视学生的心理状态
学生的听力水平提高的快慢与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由于英语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合作性质, 因此, 很浓的、平等的课堂气氛至关重要。 这就要求教学安排要合理, 教师的态度要公正、平等。无论是对成绩好的同学还是成绩差的同学, 教师都要有耐心。听力课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保持高度紧张的心态, 同时教师还要营造生动、活泼的气氛, 让学生在积极、紧张的思考中回答问题。
总之,听力成绩的提高,决不是一朝一夕突击而来的,考生要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大量摄取丰富的知识,了解讲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政治、经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再通过不断的强化练习,提高耳听会意的能力。只有这样,听力成绩才能稳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