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本科阶段日语翻译教学改革
自古以来,对学习外语的人来说,翻译都是重中之重,或者可以说是学习外语的直接目的。不同国家的人进行文化、文学、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交流都必须依借把一国的语言文字、文化、风俗,风土民情等等转换成另一国的语言文字、文化、风俗、风土民情。而这个转换过程就是翻译过程。翻译之重要自古已有之,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翻译的作用就显得愈发重要。现如今,社会上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就使得在培养日语专业人才的过程中,翻译的学习尤为重要。几乎每所高校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开设有日语翻译,但是由于翻译课没有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授课标准,所以就出现了“百草乱生”的局面。这里所说的“百草乱生”就是指翻译课程中存在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致使我们培养出来的所谓“翻译人才”远远达不到市场对翻译人才的要求。面对这种现象,作为高校教师的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出现了什么问题,而我们又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本科阶段日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本科阶段日语翻译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这也使得教学改革变得十分必要:
(一)只注重理论,不注重实践
翻译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领域,只注重理论的学习而疏于
练习,翻译水平是不会得到提高的,然而没有正确理论做指导,也容易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所以理论和实践,我们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翻译理论主要是介绍翻译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和技巧,从总体上来指导翻译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所以在理论教学时,要结合实例深入浅出的进行讲解,空谈理论只能让学生们趣味索然。其次要加大实践的力度。翻译是实践性很强的领域,很多知识及经验的取得及翻译的熟练程度都来源于实践。如果不刻苦练习,无论多么好的理论都无法发挥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既要学会引导学生,又不能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二)只注重文字、词语、短句、语法的理解与翻译,而忽视了篇章、语境、文化的翻译
在常规的翻译教学中一般注重文字、词语、短句、语法的理解与翻译,而往往忽视了篇章、语境、文化的翻译。其结果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知道了各个词语、短句的意思,但是将其放到文章中去就不知道如何与上下文衔接。
例如:原文:和服に外套の駅長は寒い立話を切り上げたいらしく、もう後姿を見せながら、…
译文1:站长的和服上罩着外套,似乎想赶紧结束站在雪地里的对话,转过身子说:
译文2:和服上罩着外套的站长,在大冷天里,仿佛想赶快结束闲谈似的转过身来说:
译文3:站长虽然在日本服上加了大衣,却想急忙中断寒冷中站着聊天,说了声:
原文中的“寒い”是一个很简单的形容词,汉语意思是“寒冷的”。但是当将他放到文章中时如果还按照“寒冷的”意思来翻译的话很难将原文想表达的意思正确的翻译出来或者出现语序错误、表达不清等问题(如译文3)。所以这时候我们就不能仅仅着眼于单个字、词,而是要放眼全文,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翻译。
(三)只注重笔译而忽视了口译
翻译包括口译和笔译,两者的发展背景是不同的,笔译是在口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笔译与口译存在着不同的标准、模式;口译与笔译的特点与步骤不同,口译因为是现场工作,压力较大,而笔译相对而言要求的准确性较高。所以,口译与笔译对译员的素质要求是不同的。不论是笔译还是口译,都是用一种不同的语言来解释和再现原话的意思内容。笔译是通过笔头,即书面或文字形式,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思想内容用另一种语言来再现。口译则是通过口头的形式,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思想内容用另一种语言来再现。
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口译要求较高,既要有扎实的双语基础,又要求反应敏捷,表达清楚、准确,能在短时间内听懂对方在说什么,对其进行快速的加工处理,再用另一种语言文字将其准确、流畅的表达出来。所以,在本科教学阶段很多院校选择了只教授笔译课程。究其原因,当然因为上课人数较多,语音设备陈旧,口译教学难度太大等等很难开展口译教学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任然认为我们应该认识到问题并克服这些问题,开展口译教学。这是因为,当下的社会环境对口译人才需求量很大,而对笔译人才的需求量并不是特别的大。我们所培养的本科毕业生是实践应用型的人才,所以应该紧跟社会需求进行教学,而不是盲目的教学。
(四)只注重提高日语文化、文字水平,忽视母语文化、文字能力的提高
在翻译教学中,如果只讲授语言文字的转换规律和技巧是不够的,必须注重目的语和母语的文化内涵。以为译者在两种语言文化上细微差异,完整性以及多样性的感知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翻译作品的品质。
时至今日,在认定学生翻译能力高低的时候大多是强调对目的语及其文化的认识,而往往忽视了对母语及母语文化的深入理解。大多数的学生甚至教师认为学习者对自己的母语应该是一清二楚的,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在史国强、王宇对沈阳师范学院的130余名考生的试卷分析中显示:“英语学生身上文化素养的欠缺已经到了令人担心的程度……中国学生竟然不知道抗战是和谁打仗”(2001)。
(五)翻译教学中题材太单一。
现在的日语翻译教学中,题材太单一,要么是翻译文学题材,要么是翻译商务题材,很少涉猎其他方面,以至于很多学生在见到陌生题材的翻译时只能“望洋兴叹”直呼“我没学过这种题材的翻译,我不会。”所以我们应该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在教学过程中将翻译题材多样化,使学生的翻译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二、本科阶段日语翻译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的方法使日语翻译这门课程更加生动、更加实用、也更能提高学生们的翻译水平。
(一)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渗透翻译理论,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翻译教学中要使翻译理论语与翻译实践相结合,相互渗透,相得益彰。例如,我们既要给学生传授翻译理论,使学生了解翻译的基础知识,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又要将这些理论、方法和技巧渗透到翻译实践中去。不仅要让学生们知道哪些是好的译文,又要使他们知道怎样才能翻译出好作品,针对什么样的对象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翻译方法等等。只有经过这一系列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才能真正的学好翻译这门课。
(二)以篇章翻译为主
翻译,应该始终站在语篇的角度,突破词语、句子表面框架的束缚,面对原文文本,应该先解决“在说什么”的问题,即“信”,其次,再按
照日语的表达习惯解决“如何说”的问题,即“达”。最后再反复推敲向“雅”靠拢。
翻译过程中分析上下文语境,引入日本民族文化以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隐含的深意,使翻译的过程更加的生动有趣、更好的翻译出字面意义以外的涵义。
(三)以口译教学为主,兼顾笔译教学
(四)在日高日语能力水平的同时,加强母语的训练学习,提高母语能力水平
要鼓励学生学好母语及目标语言。翻译水平不仅可以直接反映学生日语听、说、读、写的基本语言能力,还可以折射出学生的对母语的熟练运用程度。在日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母语水平高的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往往会有很大的优势,学生在母语中掌握的知识及语感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应用于目标语言,对目标语言的理解和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而翻译不仅考察了学生两种语言的水平,而且考察了学生的母语和目标语言的转换能力,因此依赖于母语的部分就更多。所以我们在教育学生学好日语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平时扩展知识面,提高日语及中文的阅读量,加强日语及中文写作能力的训练,要做到两种语言齐头并进,互相促进。在翻译课上,笔者经常给学生阅读一些中文以及日语的文学、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文章,既扩展了学生们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能力,又缓解了他们做翻译时高度紧绷的神经,可以说是一举两得。课外也鼓励学生下意识地进行这一方面的练习。
(五)进行日语翻译的多方面练习,不仅是文学、生活日语翻译,也要涉及商贸日语翻译,政治日语翻译等各个方面。
(六)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
教师是翻译教学的实施者,是翻译教学成败的关键。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带来高水平的翻译教学。而高水平的教师首先就是必须具有扎实的日汉双语基本功。翻译教师既是原文的读者,又是译文的作者。也就是说他(她)首先是一位译者,其次才是一位教师。他(她)首先要具备一名优秀译者具备的所有素质。所以扎实的双语语言功底是教师的必备基本条件之一。只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他(她)才能够
对多种译文进行评析,讲解各种译文的精妙之处,提高学生的翻译审美水平。对于翻译的不准确的译文,要指出不准确在哪里,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原因。正如高宁指出的那样“在具体例文上的分析讲解上,倒是越仔细越彻底越好。如果能像庖丁解牛一样把原文和译文的关键所在分析得十分透侧,会给学生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并让他们有所触动。这无论对于他们的日语理解力,还是汉语表达力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双语语言功底,才能一语中的的指到“要害”上。
三、结语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翻译作为国家间交流的基础和桥梁,其作用越来越大。而翻译教学作为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媒介及手段,也将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我国很多高校的翻译教学还处在摸索阶段,因此势必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翻译教学的实践者,我们应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断推进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以使我们的翻译教学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更加科学,更加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