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村群众接受民族观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西藏农村群众接受民族观教育的现状
西藏农村群众对我国民族观教育工作的认识及党的民族政策的执行情况的评价是肯定的。西藏农村群众对西藏与整个中国关系上的认识,从古至今,已与整个中国历史同呼吸、共命运,铁的事实证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目前西藏农村群众对民族关系的认识以及民族政策的了解和认同还不是很完全。在我们此次探访西藏农村的旅程及调查问卷中,我们了解了西藏农村群众对我国现行民族政策的了解程度以及西藏农村群众对我国现行民族政策的满意度和认同度。在调查问卷的1600份只有14%对民族政策比较的完全了解,80%的调查对象只是对民族政策有部分的了解,还有6%的调查对象对民族政策是完全不了解;在对藏区农村群众进行对我国现行民族政策的满意度和认同度时,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18%对我国的现行民族政策非常满意,41%对我国现行民族政策比较满意,29%认为一般,8%感觉不满意,另外有4%认为非常不满意;在对是否赞同“三个离不开”观点的调查中,62%非常赞同这种观点,24%认为比较赞同,13%感觉自己说不清楚,1%不赞同,另外只有极个别非常不赞同。大部分农村群众认同“三个离不开”、有很强的民族观意识、反对民族分裂活动和非法宗教活动。这就告诉我们有极少数农村群众存在民族分裂的倾向,仅从对本民族朴素的感情出发,否认或怀疑一些具有真理性的事实,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二、西藏农村群众接受民族观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西藏地区区位对民族观教育的限制
1、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区情
在我们此次调查的10个乡镇中,就统计到13个民族成分,其中绝大多数是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的情况尤其显着。西藏处于我国的西南边陲,与印度等多个国家接壤,西藏境内的一些民族与邻国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西藏还是宗教活动活跃的地方,早在西汉年间,佛教就首先传入西藏地区,西藏寺庙、佛堂随处可见。这些都使得藏区文化呈现出异常丰富、流派繁多的景象。特殊的区情使得民族观教育在这里格外尴尬,不仅不好统一,更不好切实落实。
2、相对落后的区域经济
各民族平等、团结首先要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因此,经济是衡量民族观形成的重要标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西藏地区的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是西藏边远地区的贫困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切实解决,导致少数民族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经济上的落后使得当地农村群众无暇顾及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措施。在我们这次走访调查中,西藏地区的经济与中东部的差距就明显地感觉到了。由于经济上的差距大,西藏地区的极少数一些农村群众很容易把过失归结于政府而不从客观条件找原因。这种落后的经济条件一方面制约了西藏地区的民族观教育,另一方面使得西藏地区的少数农村群众怀疑政府扶持西藏地区发展的诚意和力度,严重妨碍了当地的民族团结统一和社会稳定,是民族观教育缺失的最主要的原因。
3、国家的民族政策
首先,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民族共同体,强调中华民族的整体性,有利于我国公民形成坚定的中华民族意识,如果强调56 个民族成分,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形成统一的中华民族意识。其次,我国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也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正确的道路。然而,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厉声认为,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过于强调民族自治,而忽视了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应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而目前强调民族自治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少数民族形成了民族意识。在我们这次的调查访问中,当被问及对于民族区域自治的看法时,明显感觉到一些人把本民族的利益、团结高于整个国家的利益甚至是没有考虑到这方面。
三、从西藏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角度探讨加强西藏地区民族观教育的对策分析
1、把群众文化作为西藏地区民族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广泛使用的“文化”概念是与社会结构的物质生产方式、制度存在方式密切相连、互相渗透,又具有相对独立形态和特点的精神领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人们精神活动的成果。西藏地区特殊区域位置、历史因素等使得当地的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对西藏地区农村群众进行进行民族观有效载体。群众文化的优势在于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参与。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文化
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在民族观教育中群众文化活动比较容易入耳、入脑、入心,有利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
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文化精神,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增进各民族的团结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精神础。
2、把群众文化作为西藏地区民族观教育的精神支柱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的阶级和阶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新的变化,大批非公有制企业和乡镇企业的职工,以及进城农民工等成为工人阶级的新成员,特别是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大大提高了工人阶级的科技文化素质。二是农民阶级发生了新变化,务农比重下降。三是在社会中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这些变化一方面使我们党的阶级基础增强、群众基础扩大,另一方面,阶级、阶层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利益矛盾凸显。特别是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竞争、等价交换等原则的渗透,改革开放带
来的环境变化和人口流动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趋势的影响,社会分化而形成的利益群体和利益诉求的增加等等,过去相对封闭的环境所产生的群众对权威和体制的依赖性、依附性已经减弱,独立性、民主性、多元性开始凸现。这些变化在经济文化本来就落后的西藏地区表现得很明显而且也极易导致大的事件的发生。社会越是分化,就越需要社会整合,这种整合就需要发挥西藏地区群众文化的功能意义。群众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它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群众文化一旦形成体系之后,人便成为文化得以表现自身的工具。所以加强西藏地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规范西藏地区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努力形成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共同的精神追求,把西藏地区农村群众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汇成一股巨大无比的精神合力,紧紧围绕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