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语文教学中说明文教学方法探微
说明文的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因为我们的学生大多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主,对语文本身重视程度就不够,而说明文又是语文中较枯燥的一种,这就造成了说明文教学长期处于低效状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说明文作为一种最常见、最实用的文体在社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目前的小学及幼儿园教材中,科普文章有了明显的增加。这就呼唤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说明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一、说明文的含义及地位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着重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关系、功用等问题的解说,或者通过对抽象事理的概念、性质、特点、来源、关系、作用等的阐释,使读者对它们的本来面貌有所了解,从而增长相关的知识。
从我国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语文教材增加了说明文的比例,教材内容也涉及到工业、建筑、自然、科技等多方面。这些说明文不仅仅给学生以知识,而是在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过程中,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教育因素,对培养幼师生的语文素养有积极的作用。
二、行之有效的说明文教学方法
(一)激发兴趣
1、巧妙设计导语
教师善于发现和感受说明文中的美,只是最重要的是要把美传染给孩子。只有注重情境,才能使课堂“活”起来,才能以情激情,以情引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比如:导入课文就可以采用多种方法:(1)引言式导入,即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直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如教学《统筹方法》时,可以先娓娓动听地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然后,教师提问学生:“孙膑用什么方法让田忌赢得了赛马胜利呢?”最后,教师明确:“孙膑运用的方法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统筹方法’”。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来了。(2)直观式导入,即把挂图、标本、模型等教学用具直接展示在学生眼前,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利用幻灯、录像等先进的教学工具,让学生对被说明的事物先有一个直观的感受,然后导入课文。这种导入法形象直观,一般运用于介绍建筑物或一些实物的说明文。例如:钱梦龙老师在上《中国石拱桥》一课时,先出示教学挂图——“中国石拱桥”,让学生先不要看课文,说明一下大拱和四个小拱之间的位置关系,同学们“心有所思,口不能言”急欲看书,这时教师让他们打开课本,体会“各有”与“肩”字使用的准确。教师改变抽象说教的教学方法,先以此为教学突破口,课堂气氛轻松活泼,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对新知识接受表现出优势的兴奋中心,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效率将大大提高。(3)提问式导入,即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后,再导入课文。设疑的方式要注意灵活多样,切忌单一死板。如《蛇岛》一文,可让学生边阅读课文,边填写表格:1)“蛇岛的演变与蛇类生存的关系。”2)“蛇岛形成后无毒蛇和有毒蛇的生存状况”。
2、演示带入情境
说明文中有些内容,学生会存在疑惑。通过实验演示带学生入境,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而幼师的学生大多动手能力比较强。如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时候,首先给学生做一个演示:往透明的各自盛有石灰水和稀盐酸溶液的玻璃杯里滴入几滴酚酞溶液,请大家观看,一会儿,学生发现一个杯子里的溶液变红了,而另一个变蓝了,这时同学们很想知道这里面所隐藏的秘密。老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其中的奥妙。总之,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二)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
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师生们普遍认为,说明文没有情感。可是说明文并不是一点情感也没有,相反,有的说明文简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如《宇宙里有些什么》全文都以亲切的口吻和读者交谈。文章写到:“当你看到静静的夜空中闪烁着寒光的星星的时候,说不定还会把它当作萤火虫呢!”这样写,使读者感到,这是一位长者或童话中的知识老人在夏夜里,一边指点着星空,一边讲述着星体的知识。这样的气氛不是很有诗情画意吗?因此,在说明文的教学中,也应善于挖掘这些情感因素,以激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三)授以说明文切实的规律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在说明文的教学中,如何克服费时费力的重复劳动,最终达到“不教”自通的目的,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要深思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说明文,要做到:强调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点以及被说明事物的全部理性认识,认识被说明的事物;理清说明的顺序,说明的顺序是一种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或规律的反映,是学习研究的方向;掌握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从具体的说明对象引导学生理解并学会综合运用各种说明方法。
总之,语文教学除了知识传播因素、能力训练因素、智力培养因素以外,还必须考虑人文教育因素,综合培养幼师生的语文素养,说明文教学也不例外。只有我们语文老师对说明文引起足够的重视,刻苦深入钻研教材,采取灵活机动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完全可以迅速提高说明文的教学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