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写作主体的感受能力
写作需要有丰富的材料储备,因此它要求写作主体即文章的作者具备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文化积累。积累,是一个人走向知识渊博、富有见地、成功写作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写作不是简单的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东西记录下来,更不是你所读之书的简单抄袭或重复,而是我们心灵的再创造。除了积累之外,我们更需要去感受生活、感悟生活,这样才能把生活转化为写作的材料,才能让自己的文字一点点成熟,才能让语言的艺术一步步升华。有生活还要有感受,这样才能开出写作之花,结出写作之果。
一年中的四季,在许多人眼中,平淡无奇。那就不如去尝试着把自己置身于自然之中,或许你会发现,其实四季并不平淡。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出了一首首独一无二的旋律。
宋代苏轼在诗作《惠崇春江晚景》中描绘春天写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南宋杰出诗人杨万里在诗作《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中描绘夏天写到: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唐代杜牧在诗作《山行》中描绘秋天写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代柳宗元在诗作《江雪》中描绘冬天写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四季,宛如一幅多彩的画卷,演绎出了一个美好的天地。我们单单用眼睛去看四季,还不够,要用心去感受四季。方可觉察:
春天,是真情,充满着希望的喜悦;
夏天,是激情,洋溢着爱情的火花;
秋天,是深情,散发着浓郁的温柔;
冬天,是纯情,弥漫着素洁的雅致。
一、什么是感受,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有云: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是通过眼睛看到的,是视觉认知;疑是银河落九天,是知觉感受。我们为什么会有知觉感受,是因为我们有视觉的基础。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有精彩描写:
第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第二拳打在“眼眶际眉梢”,“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出来”。
第三拳,“太阳穴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施耐庵通过味觉、视觉、听觉让我们感受到郑屠挨打的情形,从而加深了对鲁提辖不畏强暴、伸张正义、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的感受。
由此看见,感受是由客观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由单一的感觉向综合的知觉发展的心理过程。
二、感受对写作的作用
(一)感受激活写作动机
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给人们提供了体验生活、感受生活、捕捉信息的广阔舞台。写文章往往从获得某种信息、形成某种体验和感受开始。写作的动机和愿望,只有在感受充分的情况下,才能被唤醒和激活。作者进入生活领域,感于外物而产生情绪,情动于中而形成写作动机,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这说明,只有生活还不一定能产生写作欲望,而在生活中获得真切感受才能产生写作欲望。
(二)感受奠定情感基调
感受总是和特定的情感体验联系在一起的。当外界的客观事物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引起刺激和反映时,总是和人的需要、信念、习惯、观点、态度等发生联系,总是伴随着喜爱或厌恶、快乐或忧愁、肯定或否定等情感活动。什么样的感受,产生什么样的情绪。感受引发写作动机,形成写作立意,也就自然而然地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在文学作品中,情感的深度决定于感受的深度。如果没有真切的感受,自然就写不出情感深沉的作品。
(三)感受丰富文章内容
感受不仅是写作的酵母,而且也是写作的对象、写作的内容。经常有同学说“作文苦”,“作文难”,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历单一,感受不深,缺乏实在的内容。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熟悉生活,在耳闻目见中积聚材料,丰富见识。这样,作者所熟悉的生活,所感动的东西,进入文章,文章就有了真切的内容。
三、怎样才能具备深刻的感受能力,我们如何将感受能力转变为们成功写作的能力呢?
(一)要用心去生活。
用心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轰轰烈烈、惊险奇特的大事,也有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事。大事当然要关心,但毕竟为数较少,且引人注目;小事细小琐碎,为数很多,并不引人注意,我们更要关心。要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用细腻的心灵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
例如:起床后照镜穿衣,这几乎是同学们每天都要做的生活小事,但某个同学却能从中悟出镜子的哲学:“你给予什么,它回报什么,得到与奉献是等价的。”“你付出了多少,就会有多少回报。”
(二)在用心观察的基础上,对生活要“多思”,在“多思”的过程中学会“深思”,然后在“深思”中掌握一些思想方法,做到“善思”。
首先,培养感受能力:多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事物总是多侧面存在的,大家对生活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我们对生活一定要从多角度、多侧面去展开联想、思考。比如我们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完全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认识:
从齐王悬赏纳谏的角度:纳谏需要胆识和气度,更要和实际行动。
从邹忌窥镜的角度:人贵有自知之明。
从邹忌讽谏的角度:提意见要讲究方法和技巧。
从妻妾客赞美邹忌的角度:对讨好恭维的言辞必须警惕 。
其次,培养感悟能力:深思
我们常说作文除了文句通顺之外,还要有深度。如果想写出认识深刻的的文章来,就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
写作是一种创新,如果你写的总是与别人一样,比如一写到秋天,就是“秋风萧瑟,落英无数”,就可能与你所生活的实际情况不一样,观察生活要仔细,北方和南方的秋天就不同,郁达夫不是有《故都的秋》吗?更何况就算是北方的人,这样写也不好,因为是别人说过的。西谚说:第一个把美人比成鲜花的人是个天才,第二个把美人比成鲜花的人是个庸才,第三个把美人比成鲜花的人则是个蠢才。
怎样才能做到创新呢?
重要的就是作者要比一般人思考得深,琢磨得透,才能从普通的事物中洞察其本质意义。古人说得好:“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止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语也,方可用之。”这三番意思代表了认识逐步深化、文章渐次深刻的一个过程。
要做到深思,就必须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由此及彼:就是将眼前的所见所想通过联想想到其它的事物,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妻、妾、客都认为他比徐公漂亮,他“暮寝而思之”,认识到妻、妾、客有“私、畏、求”的情况,而使他受蒙蔽,由此他联想到齐王作为一国之君,朝中宫妇左右、臣民百姓更有“私、畏、求”的情况,推想到齐王也会有受蒙蔽的情况,并且程度还更厉害。
由表及里:事物本身是很复杂的,要找出事物的本质是很困难的。正如和氏壁没有雕琢以前,外面包着一层石头,这层石头掩盖了壁玉的光辉。所以由表及里就是要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去把握他的本质。
文章因为其蕴含内容的丰富而显得深刻隽永,由浅入深就是要把你所看到的生活现象或材料和你所积累的知识联结起来,一步步将思路纵深发展。比如一滴水,首先的感觉很容易(1)一滴水是渺小的,随便一抹阳光一晒它就消失了。但思路可以纵深延展。(2)一滴水却可以反射整个太阳。(3)沧海是由无数个一滴组成的。(4)一滴只有在沧海中才能永不干涸。这样由一想到二,由二想到三,逐步挖掘,思维也就自然会深入下去。
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
最后,培养感悟能力:善思
善思就是要学会一定的思维方法。
常用的思维方法:
从性质上分有同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从时间上分有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从逻辑上分有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
总之,生活是一本书, 需要我们精心地翻阅;生活是一幅画,需要我们仔细地欣赏;生活是一条小溪,流淌着酸甜苦辣;生活是一段乐章,洋溢着喜怒哀乐。生活,需要我们去感受,就让我们一起用心感受自己的生活,体味他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