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汉语的节奏
一、 节奏的定义
节奏一词虽很熟悉,但定义起来却众说纷纭。有的太概括而不及本质,有的只列举而缺少提炼,有的零碎而不完整。综合诸家学术,再联系语言实际,我以为节奏是为表情达意的需要,以重音为核心的运动节拍在整齐交错中自然推进的完整韵律形态。
其实,理解节奏可以从“节”和“奏”二字的含义入手。“节”,《说文·竹部》:“节,竹约也。从竹,即声。”竹约即竹节,引申为段落,节奏中段落就是节拍。“奏”,《说文·夲部》:“奏,奏进也。”本义当为进献神祖,引申泛指“进,奉献”,如“相如奉璧奏秦王”,又引申为“推进”,如“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所以,节奏就是节拍的推进。节拍、推进是节奏含义里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没有节拍不成节奏,没有推进也不成节奏,二者缺一不可。
再进一步理解,节拍的实质是什么?推进的方式又怎样?
有人以为节拍是对立因素,如语音的徐疾、高低、长短、轻重等构成的。这是对节奏表象的描写,并没有反映实际情况。节拍的实质是以重音为核心的(成份)构成节奏的(功能)韵律单位(性质)。节拍与节奏是相互依存的。节拍是用来推进节奏的,节奏的推进离不开节拍,且须不止一个节拍。如 “盼望着,盼望着”里的节奏就是由“盼望着”“盼望着”两个节拍渐扬推进而成,后一个节拍的重音核心“盼”比前一个节拍的重音核心“盼”用力要大,以表达急切之情。
所以读好节拍里的重音是体现一句话意思的关键,而节奏里的重音还要注意层次的不同。
那么,节拍推进节奏的方式又是怎样的呢?
节拍的推进整齐但绝不是呆板,不可随意排序,而是错落有致,跌宕自然的。从内容上看,后面的节拍往往是意思重点,感情高潮。如“挂羊头,卖狗肉”,意思重点就在“卖狗肉”,强调欺骗的行为。“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感情是递强的,情绪是渐高的。从形式上看,节拍少的,节拍的字数往往是渐多的,如“a.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b.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c.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a句17个字,b句14个字,c句25个字,基本递增。“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后句主语比前两句复杂,便于感情的推进。节拍多的,节拍往往抑扬交错,且有的抑扬交错明显;如“我们看她a忽儿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b忽儿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c忽儿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d忽儿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e忽儿轻柔地点额扶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贴的梳妆;f忽儿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冰心《观舞记》)”ace句抑,bdf句扬。有的抑扬交错隐蔽,如“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都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鲁彦《听潮》)所以,在朗读时应努力使声音在抑扬起伏中推进节奏,使感情达到高潮,如“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共8个节拍,可两两一组分成四组,每组前抑后扬(不能前扬后抑,因为这里的节奏是渐扬的)这样情绪就会有条不紊地推向高潮。
关于节奏的含义,这里还想讲一下节奏的表情达意的目的。
节奏是形式,意思感情是内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节奏的成因和归宿都在于思想感情的运动。没有运动着的思想感情,就不可能产生有声语言的节奏。“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道出了节奏的重要根据。节奏失去了思想感情这个根本,形同槁木,虽有曲折,却无生命,所以,那单纯追求声音大起大伏而没有感情的朗读并不能叫做“有节奏变化”。
其实,所有鲜活的生命都是节奏的生动表现,生命的实质就是有节奏的运动,只是语言的节奏的载体在语音,其灵魂在思想感情。
二、 汉语节奏的形式
认识的角度不同,汉语节奏形式的类别必然不同。
(一) 根据汉语节拍重音核心成素在不同语言层次上的不同,汉语节奏的形式有:1.声韵配合式,2.平仄相间式,3.句子重音式,4.段落重心式,5.文章主旨式。
1.声韵配合式
这是汉语最基本的节拍形式,是构成汉语复杂节拍的基础。在这种形式里,声母往往因成阻除阻用力较大,韵母则是余气的渐释,因而渐弱,这样在汉语的音节里便可以形成以声母为重音核心的节拍。
汉语声韵配合的形式,至少在有韵文出现的时代,人们就能从感情上认识了,而反切的兴起表明这种感性认识更全面,更自觉了;后来韵图的出现则是对汉语声韵感性认识系统化,理论化的总结。
2.平仄相间式
如果说声韵配合是汉语音节内的节拍形式,那么,平仄相间则是汉语音节之间的节拍形式。在普通话四声中,阴平(55)、阳平(35)是高调,作平声;上声(214)、去声(51)是低调,作仄声。音节平仄相间是汉语重要的节拍形式。成语大多能做到平仄相对,因为书面成语是经过作家锤炼的,口头流传的又经过众人长期的琢磨,都加工的平仄有律了。
值得一提的是,格律诗的平仄相间是以气群的划分为前提的,且特别强调气群停延前一个音节的平仄,这就是诗论里所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另外,黏则产生“同声相应”的回环往复美,即“韵”之美;对则产生“异调对立”的抑扬美,即“和”之美。
3.句子重音式
当组词成句进行交际的时候,要遇到句子重音。语句重音在语法结构的基础上跟着句子内容走,朗读前,读者首先要深入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才能找准作品中应该特别强调的语意焦点,这样方能确定强调重音,如“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重音核心应在“来”“近”上,这样才表达出春天来了的喜悦之情。重音找错了,意思也就表达错了。因此,朗读时心中要有潜台词,重音落在哪里,是由潜台词决定的。a、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都德《最后一课》)b、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a的重音落在“挺”字上,潜台词是“他讲得很清楚,可我还是听不懂。”b的强调重音落在“讲”字上,潜台词是“做起来可难啦。”这样在一个句子里以句重音为核心,其它则自然而读,于是就可形成句子节拍了。
另外,在快板、诗歌等文艺形式中,为了加强节奏感而形成的节奏重音是不起表意作用的。如“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吱儿吱儿叫‘奶奶’,叽里咕噜滚下来。”每个节拍的首音节上的字都重读,这就形成了节奏感很强的快板形式。
4.段落重心式
有节奏的段落往往是在起伏中把感情推向一个小高潮,这个小高潮即段落重心,如“追着小鸟,走进密林,追着小溪,走进深山,追着蝴蝶,走进花丛,我们融进大自然。”(金禾《走进大自然》)这段的情绪随着每一个节拍是在逐渐上升的,到“我们融进大自然”达到这段的高潮。相对于有节奏的全文,以段落重心为核心的段落就是全文的一个节拍。
值得一提的是,段落重心的小高潮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必须是循序渐进,上例“我们融进大自然”的感情小高潮就是通过追鸟进林,追溪进山,追蝶进花丛的三幅画面即三个节拍的推进而达到。
5.文章主旨式
和段落重心相似,有节奏的文章往往也是在起伏中把感情推向全文的高潮,而全文的高潮即是最能体现文章的主旨所在。高潮是很集中的,而其酝酿过程往往需要不止一个段落节拍的推进。
综上所述,汉语节拍重音核心成素可以是声母、平声、句子重音、段落重心和文章主旨,它们使汉语节奏形式多样,且能启发我们如何使汉语节奏化。
(二)根据汉语节拍推进方式的不同,汉语的节奏形式有:1.递抑式,2.递扬式,3.抑扬式。
1.递抑式
节拍中的情绪流随着景物、清洁度转移而愈益伤感、低沉的推进方式即是递抑式。如《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全文由物及人,由人及己,羁旅愁思越来越明,越来越浓,尾句“断肠”一词,其极度悲伤之情溢于言表它是前文秋思之情自然推进的结果。这种节奏形式容易沉静人,引起人们更多地思考生活。
2.递扬式
节拍中的情绪流随着景物、情节的转移而愈益兴奋高昂的推进方式即是递扬式。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先从生长环境侧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在从正面直接描写白杨树达不平凡,从描写外在的形到描写内在的神,然后再由树及人热情赞颂在民族解放战争中,抗日军民不屈不挠、团结向上的精神,可见每部分的情绪流逐层推进而渐达高潮。这种节奏形式容易鼓舞人,激起人们更加热爱生活。
3.抑扬式
节拍中的情绪流随着景物、情节的转移时抑时扬的推进方式即是抑扬式。如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前两句清明时节绵绵春雨羁旅之人还在外奔波,让人感伤,情绪低沉;后两句旅店的短暂歇息可消除旅途的疲劳,补充力气,蓄养精神,让人开心,情绪高扬。
其实,在朗读实践中,抑式并不是直线地抑下来,扬式也并不是直线地扬上去,因为节拍的层次性,抑式、扬式或抑扬式节奏总是在起伏交错中渐次上扬或下抑的。
总之,节奏形式因节拍成素不同而千姿百态,又因推进方式的变化而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