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中语文阅读中的“套路意识”培养
学生在拿到一篇文章阅读时,先要简单分辨是什么体裁,诗歌、戏剧很容易分辨,散文和小说辨别时有时有些难度。如果一篇文章既像小说又像散文,这就要看是否虚构,虚构的是小说,真实的则是散文。苏比如,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社戏》、《故乡》等课文鉴赏,学生倘若不去鉴别体裁,就很容易错误地把它当做散文来鉴赏。因为文中有诸多类似散文的东西,也有散文真实的因素。只有通过鉴别,明白其是小说,接下来的鉴赏才不会误入歧途。而《拿来主义》一课,将其鉴定为杂文后,再去分析形式和内容就容易多了。
找到了方向后,学生就可以对号入座,运用自己在阅读中总结出的个人化的各种体裁的鉴赏套路,对不同体裁的文章应该注重鉴赏什么了然于胸。
1.形式意识
首先,在套路总结中应该面对的,是文章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文章的思路或构思。各体裁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形式套路,如诗歌的形式是押韵、对仗、骈散结合等,散文的形式是情、景、人、事的自由排序,小说注重情节、线索等的穿插,戏剧是舞台限制下的小说,等等。有了形式意识,文章在学生眼中就如庖丁刀下的“牛”,可游刃有余地控制。
在鉴赏诗歌时,最核心的是要把握情景关系:先景后情(借景抒情)、情景不分(情景交融)、先情后景(以景结情),人物形象和抒情的关系、叙事和抒情的关系、物和抒情的关系等。其中,写景最核心的是意象组合意境,可以影响思路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衬托、抑扬、照应、情景关系等。
在鉴赏散文时,有观点性的论述类文本,用议论文的思路进行分析就可以了,中心论点加分论点和论证、论据;抒情性文本要分清直接抒情类和间接抒情类,间接抒情类的介质要明了景、人物形象、叙事,把握其和情感的关系;杂文类文本应首先展示丑恶现象,其次分析现象、展开批判,最后提出改善性建议的固定思路。如《拿来主义》就是最典型的杂文思路,首先展示错误的做法“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然后进行批判,最后提出“拿来主义”。
小说是注重以人物为中心的情节和线索,有多少主要人物就有几条线索,有多少条线索就有多少个情节、多少个高潮,找到每条情节线索的高潮,其余的开端、发展、结局也就清楚了。如鲁迅先生的《祝福》,主要人物有“我”和“祥林嫂”两个,必定有两条线索和有两个情节,找到影响两个人物生命历程的最关键处即高潮所在,其余的就迎刃而解了。此外,叙事角度也是小说形式的重要一环,一般分三个角度,即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2.主题意识
在套路总结中,第二个面对的当是内容分析中的主题分析。主题分析是内容分析中方向性的东西,而主题和写作目的是相通的,有什么样的目的,就有什么样的主题。
诗歌的主题主要有: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把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是清新自然。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⑤边塞征战诗。通过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抒发或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其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分析诗歌的主题最主要的是根据思路去找抒情的关键句,将人所言之“志”与“景”、“物”联系起来,找出其相似性特点,进而确定情感与主题。
散文主题的分析和诗歌相似。对能直接找到答案的散文,可通过分析的思路直接找到抒情的句子来感知和总结;对含蓄、不能直接找到答案的散文,就要通过分析去感知。具体来看,论述类散文的主题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文学类散文的特点是:写人的文章,由“人”及“义”;写事的文章,由“事”及“理”;写景的文章,由“景”及“情”。对实用类文本,要寻找有用信息和信息所要达到的目的。
小说主题指作者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对小说主题的分析,主要依靠的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人物形象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写作目的。比如,通过分析《祝福》一文的两个中心人物形象“我”和“祥林嫂”可以知道,鲁迅先生塑造了“彷徨者”和“悲惨人”的形象,主题自然就是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3.作者意识
在套路总结中,需要面对的还有文章的作者。文本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独运匠心,因此学生首先要做的是跟随作者的思路去揣摩作者、迎合作者,并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欣赏作者,也就是“一切皆真善美的境界”,尊重文本,不轻易否定,将自己与作者融为一体。诗歌阅读中的困难要远远大于其他体裁,特别是新诗和含蓄的诗歌,可以循着跳跃的、喷涌的情感与作者一起风花雪月,一起抽象情感,感知哲理性的意境与思想。比如,舒婷的《致橡树》一诗中通过“橡树”、“木棉”两个形象呼唤女性正确的爱情观。作者否定了“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形象,告诉女性朋友不要做锦上添花的附属品,要争取平等但又区别于男性的地位。
因此,鉴赏优美的、天成的语言,联想文字之外的广阔境界,是阅读鉴赏阶段最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