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讲读课教学模式初探
必修课本中讲读课的学习是语文课堂的最主要的教学内容,讲读课也是例子,师生通过研究这些例子来掌握知识和方法,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因此,对语文讲读课的模式研究对语文教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一直关注和研究讲读课的教学模式,积累了一点肤浅认识,总结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步:预设和预习
首先是预设。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考试说明等具体要求,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以及具体学情,教师要做到心知肚明,并按照知识形成的过程,学习难点产生的原因,浓缩出若干个关键性的问题,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创设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情景。对重点、难点知识,应做到既不铺平道路,又不设置鸿沟,让学生经过分析、思考、交流等活动后自行解决。 针对以上环节,教师做出学案。这是每节课的第一步。
然后是预习。预习是一种新课学习前的准备,每节课前把学案发放给学生,让每个学生熟悉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课堂环节。这种预习应该包括两个内容:一项内容是把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进行回忆和接触,发现和强化,对必备的旧知识缺陷进行补救,以架起“认知桥梁”;另一项内容是对新知识进行初步理解,以便从中提供信息和问题,实现“常识反馈”。
第二步:质疑和讨论
质疑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切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而告终。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才能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激发智慧的火花,引起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是一节课的关键点。
在接触新的课文时,学生难免会有疑问,即使在学了课文之后,学生也可能产生疑问。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使学习效果更为突出。但是,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安于现状,很少有学生主动质疑,而且所提出的疑问大多浮于表面,缺少探究性,所以,教师应该责无旁贷地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多种自主学习的活动形式,打开学生思路,让课堂质疑充满生命力。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寻疑,即引导学生动脑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释疑,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释疑;引导学生存疑,对一些当前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留待以后适当的时候再研究。质疑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共同努力,学生敢问爱问是培养的前提,会问善问是培养的关键。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质疑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接着就是讨论辨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讨论或辩论。这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教学过程。
讨论既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性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又是体现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经过学生自己积极思考,相互探讨,来求得问题解决和认识深入的一种发展性教学方法。
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兴奋,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动,学习过程往往会变得主动而富有生气,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越需要学生去理解,去积极参与,进入角色。只有这样,才能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由于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每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都要经过一个较为复杂的思考过程才能完成。只有有了充裕的时间,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才会深入,才能抓住要领,才能从容去组织语言,去选择表达方式。因此,即使是讨论也应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一片思维时空,在此基础上交流想法,各抒己见。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历程,才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真正给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课堂讨论才能真正发挥其功效。
第三步:展示和反馈
展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品质。展示的主要任务是展示交流自主探究、小组助学的学习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的提炼提升。展示要求学生要抓住问题的切入点、质疑点、易错点、混淆点、拓展点、知识生发点予以展示。展示分为个人展示和小组展示两种:个人展示是小组内部展示,一人交流、讲解、表演,其他组员边听、边看、边思;小组展示是组织全班展示,也就是每小组指派代表展示。
展示时教师要适时地追问、点拨,保证展示的有效、高效,通过学生的活动,来达到培养能力和塑造学生人格的目的。
反馈是教学的矫正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反馈要及时,趁热打铁。反馈练习题要扣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和考点,巩固本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四步:释疑和拓展。
释疑是对学生反馈的问题,教师要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释疑,主要讲那些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最终形成知识的网络与框架。
拓展是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延伸,这是学生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拓展内容比较多,可选择的有:文本之间的拓展、向读的拓展、向写的拓展、向生活空间的拓展、从原文本向超文本的价值空间拓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