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文学欣赏的有效教学模式探究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职语文一直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这种处境不仅影响到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制约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就文学欣赏课而言,其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帮助他们在职场上建立起良好的心态和“人和”的行为方式。可见,中职语文教学仍然能符合“工学”结合的要求。
那么如何针对文学欣赏课构建有效教学模式呢。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需要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1)中职学校的教育目标定位;(2)语文教学的功能定位;(3)中职学生本身的文化素质和接受能力。由此,我们不能照搬普通中学的教学模式。目前在职业教学中普遍重视与岗位需求为导向,这是否能为优化文学欣赏教学提供启示也值得思考。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中职语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分析
正是定位于职业教育背景,因此就需要结合中职语文教学现状进行问题分析。为此,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育目标方面
在配合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的实施,中职往往更加突出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训。这种基于岗位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在客观上会轻视语文教学的地位。实践表明,在语文课程中不仅是文学欣赏还是其它知识版块的教学,都应课时压缩或教学氛围的影响,使其效果大打折扣。
(二)功能定位方面
中职语文教学所处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功能定位模糊所致。作为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往往将语文定位于公共课,而作为语文教师则将其单纯定位于一门考试课。这样一来,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和应试条件下的知识传授,必然会降低课程讲授的效果。
(三)学生能力方面
学生能力则包括原有文化功底和现有知识接受能力,而这些又是文学欣赏课教学的最大障碍。在应用技术学习环境下,学生往往觉得该课程没用,无法直接指导实践。因此,在学习态度上也很难得到端正。
以上三个方面的现状分析实则给了我们一个课题,建立有效教学模式应在现有基础上优化教学手段,还是应努力将学习效果与职业教育的目标相契合呢。笔者认为,应着重从后者展开反思。
二、分析基础上的反思
这里反思的目的在于考察如何建立二者之间的契合,或者说如何将文学欣赏教学目标与学生未来人际关系处理和接人待物间形成联系。为此,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目标
这里的教学目标应在传统视阈下进行拓展,即应建立起与专业课教学相融合的目标定位,以及职业环境需求导向下的价值取向。之所以提出这两项教学目标,实则在于强化语文课程在职业学校的功能定位,或者说应摆脱语文课程只是公共课的习惯意识。
(二)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则依赖于教师本身教学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从目前各企业员工培训的内容来看,已逐渐将我国国学思想引入其中。据有关文献指出,一味的照抄西方企业理论将无法正视我国社会重“人际”的现实。可见,国学思想必然与企业员工的所思、所想联系的更为紧密。在一现状启发下,文学欣赏能否在培养企业未来员工(学生)上扮演着调节心性的作用,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从而,教学手段的设计也应围绕着实现这一作用而展开。
(三)教学评价
任何教学活动都应建立起反馈机制,而教学评价便是如此。如何界定文学欣赏课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可以通过教学评价指标来量化。这种指标应充分考虑到学生方面的权重。因为,只有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最终获得调节心性的作用。
三、反思推动下的文学欣赏课教学模式构建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反思推动下,文学欣赏课教学模式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一)学生主动性引致的方面
例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某篇文章为主题,由教师在导课过程中提炼出来几个小问题。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带领学生就作者当时的心境、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方面来对该问题进行诠释。这样:(1)通过预设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的精力集中;(2)利用他们在以往语文课上所学知识,来体会该文章的内涵意境;(3)最后,比较与理解该文章的写作风格。这就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环节。同时,也引致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教师讲授模式改善的方面
对于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建立,需本着了解、实用为标准。如,对于某些国内作者的文章,教师可以挖掘作者的一些有意思的经历,以及该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教学就显得生动、具体,易于学生的理解。同时,对教师讲授模式及内容进行创新,进而满足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因此,语文教研组应定期组织教师对课程设计进行讨论,并组织听课,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四、小结
本文认为,建立有效的文学欣赏课教学,需要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1)中职学校的教育目标定位;(2)语文教学的功能定位;(3)中职学生本身的文化素质和接受能力。在模式具体的实施上,主要体现为这样3个步骤:(1)教师在课程的安排上,应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出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围绕着这个问题着重从作者的背景、文章的内涵,以及文章的风格等具体环节进行讲授,并通过启发与引导使学生主动去理解和体会;(3)最后,引致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全班在教师的调控下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