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智障儿童的关爱教育
所谓的智障儿童是指那些思想表现和学习表现都处于后进状态,甚至有智力障碍的儿童。如何进行智障儿童的教育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难题。有资料表明:在人群每100人中就有2-3名残疾儿童。这种比例说明,在健康人有着高质量生活的同时,也有弱势人在困难和不幸中艰难地生存,智障儿童作为弱势群体中最为弱势的群体,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关爱和帮助。其实他们同样渴望得到别人的爱和理解,同样希望能和其他孩子一样有相同的“待遇”。但事与愿违,好像社会遗忘了这个群体,在现实社会,这些孩子仍在承受“白眼”和“厌恶”。正是由于这些不公平待遇,导致他们一系列的排斥反映。对此,社会、学校老师需要做的应该是更多地将雨露般温馨的关爱倾注于这些相对而言更特殊的孩子。
一、情感教育是点亮智障儿童心灵的圣火。
由于其个体差异,包括家庭环境、社会影响,导致这些孩子个性孤僻、自卑、任性、蛮横,其中情绪反常、情感脆弱是弱智学生所反映的一个共同特性。因此,对其进行情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尊重他们。只有懂得尊重,才能更好地去爱,相互之间要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的关系。在平时学习中,老师要充当“好朋友”、“小伙伴”角色,在遇到困难时,老师要成为“大姐姐”,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其次,要关心他们。我们要在各个方面都无微不至地爱护、照顾这些孩子,及时关心、帮助他们,不能嫌弃和厌恶他们,让孩子们在学校感受到老师的关心,集体的温暖,在情感上接受爱的滋润,从而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给予智障儿童的甘露。
孩子是一张白纸,等着我们去绘出一片蓝天;孩子又像是一面镜子,他的所作所为就是我们一举一动的再现。尤其是这些孩子,一般都主动性差,不善于支配和管理自己行为,缺少主见,容易受暗示,无论好坏,他们都往往不加分析地接受。因此,我们平时应时刻注意自身形象,为他们作好表率。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以正面暗示为主,积极引导,使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就如我们要求他们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先做到,这样才有说服力,从而进一步加强教学。当他们取得进步时,我们要多加鼓励。平时要善于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当然这些孩子由于自控能力差,也许会有诸多不良习惯很难改正,这就需要我们有加倍的耐心去反复教育他们,从而让其改正。当然对于这些特殊的孩子,更需要我们采取特殊的教育方式,如:在卡片上画上哭脸和笑脸,当他们平时按老师要求做的好时就发一张笑脸,不按要求做时就发一张画有哭脸的卡片以示提醒,如果改掉坏习惯后再发一张笑脸以示鼓励,这样反复提醒、监督、鼓励来促使其学会有意识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是的,对于这些特殊的孩子,如果我们常寓教育于生动活泼的实践中,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肯定会让他们有很大改变。
三、家庭和社会教育环境的温馨营造是保护智障儿童的坚强壁垒
上面两个部分主要是针对学校教师教育这一块的建议,但其实,智障儿童的教育更多时候需要的是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的配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国内外教育学家普遍认为,如果没有家长的积极参与,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工作不可能有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强与家庭的联系、沟通工作,为学生健康发展营造更好的教育环境。一方面,我们调查发现,智力障碍儿童家庭的“完好率”比正常儿童要低得多,比如父母离婚、“爷爷奶奶”托管、多人残疾、过于贫困等不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普遍存在。所以,学校要尽量把这些不利因素补充完整,比如成立家长学校开展活动、要求家长常常到校看望子女、扶贫助学等等。另一方面,向家长传授智障儿童教育的基本知识和缺陷补偿矫正方法,布置教育任务,让他们切实承担教育的责任。智力障碍儿童对亲情的依赖与渴望是非常强烈的,家长更多的关心能使他们获得情感的丰富和情绪的稳定,起很好的心理平衡作用。
社会教育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喜爱,走出校园,开展一些参观、旅游活动;可以请社会上有爱心的人士看望学生,请周边学校的大中小学生来陪伴他们度过周末等等。这些活动,可以增加生活乐趣,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表明,学生非常喜欢这些活动,每次都很兴奋,积极表现自己,所以能收到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虽然这些孩子在智力上有一些缺陷,但我们相信,在其他领域他们肯定都有着与其他孩子一样的潜能,他们所欠缺的是只是我们的发现和肯定!虽然这些迟开的蓓蕾不会开出最灿烂的花朵,但只要我们用无限的爱心来激发他们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引导他们从痛苦走向欢乐,培养其自尊自强的意识。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相信这些孩子的明天也是光明的!让我们共同用爱给予这些特殊的孩子一方爱的净土,为他们美好的明天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