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优化整合
现代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已然成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一、利用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优势,夯实语文知识的基础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第一大优势是教材形声化,表象手法的多样化。利用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优势可以为语文教学的全程优化服务。语文教学过程大体可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几个阶段。其中感知教材,形成生动、完整的表象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是促进理解、深化认识的必要前提,也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感知材料越丰富,越明确,获得的概念才会越清晰、越深刻。在感知阶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有利于再现其它直观手段难以展示的语文教材中的有关形象,以提高感知成效。当然,在理解、巩固、运用等不同阶段都可以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事物,激起相应的情感,进而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夯实语文基础知识。
第一,化繁为简,促进感知。
语文教材内容异彩纷呈,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如在教学七年级的《看云识天气》这节课时,由于学生平时很少关心天象,甚至很少关心天气,缺乏有关云与天气的感性认识。为此,我通过大屏幕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空中的云的各种景象,把抽象的说明讲解转化为多种感官的参与,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记住了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多彩的、有趣的、快乐的课堂,会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新鲜感,从而激发了语文学习的兴趣。
第二,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新课程理念下,由于对知识和能力目标提出要求,因而在教学实践中,要专门设计突破教学难点这一环节。恰当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中形声化特点,能使教学重难点易于解决,更加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醉翁亭记》的重难点是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很好地突破这一难点。先让学生上网搜集有关欧阳修与醉翁亭的相关资料,在新课导入中用大屏幕展示教学图片“太守之乐”,再用动画配音展现醉翁亭独特绮丽的风光画面。在信息技术创设的虚拟情境中,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秀丽多姿的艺术画面给了学生独特的审美感受,给学生以赏心悦目的情感熏陶。从而轻松地攻克了教学难点,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达到的。
第三,化少为多,加大容量。
传统教学中,利用实物、挂图、模型、实验等手段,无疑有直观作用,但受到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在一定时间内给予学生的信息量偏少,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多样性、丰富性、多功能性的现代教育技术对文字教材内涵的超越和扩展,不仅突破了时空界限,还能使学习者在有限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为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拓宽了智力背景。
二、利用多媒体的综合功能优势,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多媒体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其最大的特点能够综合各种媒体的优势,它能够将形象和语言分别作用于大脑,使大脑两半球同时发挥作用,使之交替兴奋、抑制、相辅相成,这有利于记忆的巩固,观察、思维、想象力的提高,特别有利于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新问题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视听结合,实现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
语言和思维紧密联系,是一个整体,任何形象都需要用语言加以说明,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手段,在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的统一轨道上下功夫,能收到显著成效。如课文《安塞腰鼓》语言气势磅礴,节奏鲜明,感情充沛,人物动作、心理刻画地栩栩如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文章中细腻的人物动作、神态、情绪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品味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有效地实现了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
2、动静结合,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现代语文阅读教学十分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而初中学生的想象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形象思维。动情结合的形象刺激,可以有效地启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素材的动静处理上,信息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它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文字和画面的动静结合,以此为学生的想象力插上了现代化的翅膀。
3.提供凭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样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综合使用是帮助学生思维升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有力凭借。学了《夸父追日》,为了使知识及时迁移,学生思维能力得以升华,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设计了该课的课本剧动画视频,引导学生根据声音和图像合理地想象故事情节,精彩演绎课本剧。在学生创造性的演绎课本剧中,他们提出了多种合情合理的想法,显示了一定的创造才能。
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从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出发,善于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高度出发,充分整合各种有用的资源,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