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压力与缓解对策
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的主要表现
1. 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Job burnout)又称职业衰竭、职业枯竭。职业倦怠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用于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许多人对工作的期望是不现实的,因而容易产生幻想破灭进而导致工作倦怠。高校政治辅导员由于诸多原因,导致工作热情逐渐下降,工作态度逐渐消极冷漠,岗位成就感逐渐下滑。
2. 心理失衡
在高校,由于辅导员所面对的是最基层的工作,工作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奉献多,且地位及待遇较低,工作者认为其付出与回报之间显著不平衡。在情绪方面,感到辅导员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缺乏职业自豪感,觉得前途黯淡,低人一等。在生理方面,表现出一系列生理耗竭的状态,如经常产生疲劳感,失眠,食欲不振,头晕,以致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多种生理现象,整个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二、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成因
辅导员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个体原因,又有外部原因,二者之间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很难全面、详细并准确的进行分析,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1. 职责不明,工作负荷高
高校辅导员是直接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是高校各项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落实者。但是,由于部分学校对辅导员岗位职责界定不明,使得辅导员由学生的思想政治导师蜕变为学生的生活保姆。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思政辅导员所要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样化,是知识的传授者、家长的代理人、集体的领导者、学生的朋友与知己、学生的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指导师等。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强大的心理压力使得许多辅导员深感疲惫,工作热情逐渐减退。
2. 出路不畅,工资待遇差
大多数的辅导员都对自己今后发展前景持不乐观态度,担心自己的出路,造成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换岗愿望较强。许多人认为其付出与回报之间显著不平衡,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往往用了大量的业余时间与学生沟通、交流,无暇进行教学和科研,学校本身缺乏培训和进修深造的措施,因此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等方面相比高校其他人员较低。
3. 成就感低,缺乏身份认同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了人的培养特别是人的思想道德水准的提高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一方面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期望,要求教师是高素质的模范公民,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在各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围绕教育对象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道德觉悟等方面来开展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潜移默化的,学生兴趣、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很难用量化指标体系来考核其效果。这样一来,和高校其他从业人员相比较起来,赢得组织和舆论的肯定和赞誉的机会相对比较少,容易导致职业期待的落差。
4. 职业工作,难度日益加大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学资源相对不足,辅导员承担的工作任务不断加重,一般高校300~400名学生才有一名专职政治辅导员,有的高校甚至600~700名学生才有一名专职政治辅导员。学生繁多的学习、生活和心理问题使德育工作者疲于应付。同时,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教师的权威日益减弱;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喜欢标新立异,不循规蹈矩,思维和行为方面的反叛性强,对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越来越拒斥,学生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同感显著降低,给教育和管理增加了难度。
二、 缓解高校政治辅导员心理压力的对策
1. 明确岗位职责,做好工作设计
教育部对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有相关规定,主要是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学生行为规范及学生组织建设的管理、就业指导及帮困助学的服务等。高校要根据辅导员的职责范围,明确目标、任务、权限、范围及责任,建立岗位责任制、反馈制、工作公开制、绩效考核制及工作追踪制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从而各施其责、分工合作、协调配合,避免事务性工作缠身的状况。
2. 开展职业培训,提升个人素质和工作效能
资助辅导员开展德育理论研究和职业培训等活动,充分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可以开展两种类型的培训活动:一为职业技能培训,即通过定期的专业技能培训、讲座、研讨会、参观等多种形式,将学生工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工作经验传授给接受培训的学生工作干部,以帮助其提高工作绩效,如参加心理咨询师、生涯指导师的认证学习。二为辅导员创造脱产学习和进修的机会,提高综合能力水平。脱产学习和进修不仅可以使辅导员摆脱角色多重性而致的角色冲突困扰,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身心,而且可以使辅导员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3. 强化心理干预,提高抗压能力
组织高校思政辅导员参加心理知识的培训,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技能,从而提高个体的心理调适能力。心理调适技能主要包括归因训练、应激训练、情绪转移等。建立健全辅导员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与心理救助的机制和机构,在职业倦怠尚未出现或初见端倪的时候,就施与贴心的关注,提供相应的抚慰,而对于某些依靠自身力量实在无法摆脱和治愈职业倦怠的辅导员,则及时给予系统而科学的心理诊疗课程和康复训练,最终帮助其迅速走出职业阴霾,重建职业自信,重拾职业乐趣。
4. 减轻工作负荷,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高校要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配足配齐专职辅导员,将辅导员所管理学生的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为此,高校要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条例,使辅导员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辅导员要获得更大的成功,就必须建立一种良好的和谐的校园人际交往圈,学会认识接纳自己,了解尊重他人。处理好与同事、学生、领导的关系,勇于挑战自我,不断超越自我,培养健康的心态,以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人们和睦相处,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