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职教育的“高”与“职”的探讨

作者:徐宗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7-03-23人气:976

高职教育到底姓“高”还是姓“职”?这个问题不厘清,将会造成高职人才培养理论基点模糊,引起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各方面乱象丛生。目前在高职学院的实践中有两种极端,学历教育倾向者认为高职教育姓“高”, 过分重视知识系统完整和强调学科本位,主要表现是片面追求学业化,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嫁接与复制的痕迹较重,造成高职学生动手能力、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很差,不能胜任现代企业岗位;而另一极端认为高职教育应该姓“职”,其表现是“唯技术化”,将课程设置职业化、学习过程生产化、专业技术要求岗位化。简单照搬中职的教学范式,强调人才培养现实的实用性,不管知识、技能是否完整,只要“够用”就行。表现最典型的是当前高职教育大量存在的“功利化”倾向,把高职教育看成纯粹是为“职业”而举办的“教育”,有些高职教育甚至沦为了企业岗位培训,大量的基础知识一概不讲,只注重培训一线岗位上的技能。有些教育者本身对“高职教育”有着片面化理解,认为高职教育仅看重技能,只要毕业生掌握了技能,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直接使用所学的技能,培养目标即达成。这种做法的害处已经在显露:学生的适应性越来越差、越来越不受企业欢迎,而且从就业开始,学生的职业生涯越来越窄,很难进入高一级的发展平台,很多学生长期处于一线操作岗位。应该说,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学生就业以及更进一步发展。

高职教育同时承担着高等专科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因此它同时受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的规律制约,但其本质特征是职业教育,即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在这个基础上达到育人的目的,所以分析高职教育到底姓“高”还是姓“职”的逻辑起点还是应该从企业入手,要了解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当然同时要考虑高技能人才的个人需求及发展),然后再讨论高职教育的侧重点。根据我们的调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有以下特点:一线性——高技能人才的岗位在生产的一线,他们直接接触生产工艺、原料,在企业的最前沿;熟练性——要求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能完成日常的常规工作;规范性——他们的操作要求符合一定的标准;创造性——他们平时要处理的任务有一定的复杂性,通常没有固定做法可供参考,必须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创造性地找出解决方案;职业性——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

根据企业的要求,我们发现高职教育主要由三大模块组成,“一是作为一个一定层次的社会人的通用知识和能力,主要有一定层次的公共课来承担;二是为掌握一定层次的职业技能而必须掌握的学科知识,主要由一定层次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来承担;三是一定层次的职业技能,主要由专业课来承担。”②所以,高职教育里既有学科教育,又有职业教育,而学历教育应该服务于职业教育,这体现在专业设置及课程安排都要符合职业要求,是从掌握相关专业的职业技术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学科知识自身的完整体系出发。高职教育里的非职业课程,以及一些的专业边缘课程都是为高职学生职业发展服务的。比如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组织规划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就为将来高技能人才升级打下基础,而信息获取能力、自学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开放的知识技能结构体系又为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提供了保证。此外,为了保证高职学生更好地与职业挂钩,高职教育应建立学生宽厚的学术知识基底和较高的操作技能平台,所培养的职业能力也不仅局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与技能,而是多种能力和素质的综合体。高职教育应重视高职学生的适应性和应变性能力,目的是使学生以较宽厚的基础和技能去迎接未来多变且多元的社会职业。这样看来,高职教育应该以“职”为主,“高”是来修饰“职”的。那么,高职教育中的“高”又如何理解呢?

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同志早在2004年就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而教育部职成司高职高专处处长范唯也认为,目前高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其中的“高端”,不但地位高,而且收入应该高,并且一定要有文化知识的积淀,诚信的人格品质,积极的职业态度,正确的做事方法,这才能体现出育人的根本。 这应是对高技能人才的权威的界定。高职教育的理念形成与核心概念“高”字相关。高职的“高”,不仅是办学层次的定位,也是人才培养层次的要求。“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承担着为高新技术转化、传统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的重任”(教育部教高[2000]2号文件),据此,有些研究者认为,高职的“高”,可从三个维度来定义。一是基础文化素质层面,高职学生专业发展的平台是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以“学科群”为特征,知识的广博性和系统性增强;二是专业理论层面,强调智能性与技术性并重,为适应高新技术学习和创意研发的需要,能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和了解前沿性的专业成果;三是专业技术层面,高职培养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是智能型、研发型的技术人才,不仅掌握所从事的技术岗位内的高新技术,精通所从事的岗位技术业务,而且还具有根据生产技术革新的需要,能独立处理生产一线的技术问题,此外,还具备结合专业开展一定的技术研发和帮带中级技术人员的能力。可见,高职培养的人才非一般的技工型人才①。笔者认为,高职的“高”还体现在个人的高素质和可持续性发展方面。调查显示,企业聘用一般技能型人才优先考虑的因素排前三位的依次为“工作态度”、“岗位技能”和“职业道德”。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往往是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首要要求,所以高素质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之一。此外,高职学生在进入企业后3年左右就可能面临个人发展,岗位升级的问题。如果在学校学习时基本的知识结构框架、基本技能(含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比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和基本素质有重大欠缺,则会严重影响其职业生涯,造成长期处于一线操作岗位,很难获得个人全面的提升。

厘清了高职教育姓“高”还是姓“职”的问题,很多高职教育争论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如专业设置,就必然是以企业需要的职业要求为主,提供学生较宽的学科背景和跨专业知识,使学生毕业时能基本符合岗位需要,并为学生今后升职提供广阔的空间;而高职教育的培养方式也就必然是以“工学结合”、“工学交替”为主,这样才能体现学习性生产和生产性学习相互融通,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既有“学中做”,又有“做中学”,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再如教学评价,高职教育要建立以职业素质为主,并涉及今后职业发展的素质(比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等)为一体的考核评价机制,而避免以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作为考核标准。对制订课程标准来说,专业内任何课程都要考虑该课程在培养相关职业素质及发展所起的作用,要深入挖掘课程中的职业因素,并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