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与语文素质教育的研究

作者:黄佳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7-03-18人气:904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从事“施教”,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干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令人叹为观止,值得系统研究,深入体会,并使其服务于当下教育。

一、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素质教育内涵

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和方法曾为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他办了一个规模很大的私学,由于他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逐步地形成了一些重要的教学思想和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特别是他对教学或学习过程的各个因素,如,“学”、“思”、“行”等都有自己的见解,其中也不乏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的理念

素质教育,主要指后天素质的培养,是指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出发,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不能仅依赖学校教育,它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素质。孔子不能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毕竟这是新时代的产物,但孔子的教育模式渗透很多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素质”的教育。当然古今的素养标准不同,培养方向、教育的内容自然不同。

孔子是如何渗透“素质”教育的呢?我们看孔子教授弟子的科目,孔子以“六艺”(“礼”、“乐”、“书”、“数”、“射”、“御”)为基础的知识体系。在“六艺”教育中,“礼乐”处于中心地位。孔子强调,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必须接受礼乐教育。“六艺”教育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弟子的艺能,是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结合。层次有别。书与数为“小艺”,侧重人的基本素质;礼乐射御为“大艺”,侧重人修养和能力。这些科目兼顾人的多方面培养。

孔子自觉地收集和整理历史文献资料,编著成教学用书,称为“六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书”是我国第一套较完整的教科书,司马迁一言中的地说道:“《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总之,孔子的“六艺”与“六书”教育,是从发展和完善个人的出发与社会发展的考虑的,这些教育内容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更注重礼乐教育;既有自然科学知识,又有社会科学知识。这说明孔子的教育理念中,已认识到了学生德、智、体、美等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孔子是当之无愧的素质教育的先驱。

2.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实这一教学要求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已有体验。在孔子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特别强调“多闻”、“多见”,“多闻”是指间接从别人或前人得来的经验;“多见”是指自己直接从事物中得来的经验,孔子重视“多闻”、“多见”的思想,并把它作为求得知识的源泉和教学过程的最初环节。

(2)从学生掌握知识的角度看,孔子关于“学”、“思”、“行”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如,在处理教学或学习过程中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即学与思、知与行、教与学的关系,孔子就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他认为学习和思考二者不能偏废,应该很好地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在学与思二者的关系上,孔子是更多地强调“学”是比较根本的,“思”必须以“博学”为基础。他说:“吾常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3)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孔子很注重实际材料和证据,反对主观主义的思想方法;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说研究问题不要主观臆测,不要武断,不要固执,不要自以为是。这些反对主观成见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正好体现了教育改革中倡导的探究协作的教学思路。

(4)孔子还主张在学习上要虚心,谦逊。他提倡“不耻下问”的求知精神,他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极力主张做学问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又说:“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凡是对于不懂或不清楚的东西,要采取存疑或保留的态度,千万不要自以为是。这既符合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也是素质教育对师生的要求。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当代素质教育的关系

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教育思想不仅为中华文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世界文明的构建也产生了深深的影响。而且他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素质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很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和借鉴。

1.孔子十分重视言行一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句话说明他以实际行为表现作为衡量学生的一把尺子。在“言”与“行”二者的关系上,孔子把“行”看得比“言”更为重要,他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要求言与行的结合一致构成了孔子及其弟子在教学经验和道德修养方面的另一个特点,这一特点与素质教育中提倡的言行一致的育人要求是完全吻合的。

2.在教学的关系上,孔子提出了极为深刻的见解,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认为作为一位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应该是“学而不厌”,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诲人不倦”。孔子认识到作为老师只有孜孜不卷的刻苦学习,使自己有更深厚的学问修养,才能教好学生,同时,在教育方面,老师也必须持有认真的态度,不辞劳苦地做出辛勤的劳动,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可见“学不厌”与“诲不倦”是密切联系着的。孔子就是本着这种精神,“以发奋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的态度来从事教与学的。他的这一敬业精神及态度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教育与发展,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这种精神将得到尽一步的弘扬。

3.在师生关系方面,孔子对学生也是尊重的,他看到了“后生可畏”,提倡学生要“当仁不让于师”,在教学中孔子也常常注意到师生间想互切磋、相互启发,以增长知识。“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是孔子对学生的诱导一面;“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是学生对孔子启发的一面。这里就蕴涵着师生互相学习的意思。这与我们当前在素质教育中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是协作者的角色的要求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4.孔子善于按照学生的才能,分类加以培养,发展他们的专长。他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才能加以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专长这个特点。后来南宋的朱熹把孔子教学经验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种做法恰恰是差异教学在两千年前的早现。不仅如此,孔子还常常教育鼓励学生无论学习或是做学问必须积极主动,持之以恒。他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对激励人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仍然起着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孔子不但建立了系统的教育理论。更重要的是他有着大量的教育实践和成果,这些成果正是其素质教育思想的结晶。其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对中国现代教育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这些原则和方法与当前“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要求有很多相通之处,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发展和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理应得到科学的继承并加以创新利用。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