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转型期教育史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会议综述

作者:李杰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7-02-21人气:1001

2012年10月16日至17日,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主办,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承办的“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在长沙麓山宾馆隆重召开。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理事长、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田正平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杜成宪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张国骥教授等众多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年会的研讨。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转型期教育史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教育史研究的新成果与新问题”,参加本次大会的代表共345人,其中教师181人,研究生164人;收到论文236篇,其中16篇进行了主题报告讨论会。专家学者的主题发言或观点鲜明,或理论扎实,或慷慨激昂,或内敛沉稳,整个过程现场气氛活跃,会议进程的圆满成功。研讨内容总的来说,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史学的研讨

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作了题为《教育史学科体系建设的新思考》的发言,认为在急剧变化的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教育史学的工作者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完成教育史学科的华丽转身,已成为眼下的当务之急。从教育史学学科发展、功能发挥、未来前景来看,教育史学科体系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周教授明确提出,教育史学科体系包括三个部分,即教学体系、研究体系与服务体系,其各自体系的功能与任务分别是培育人才、学术积累、普及知识,并指出未来教育史学工作者与教育史学科建设的任务是加强三大体系建设,全面而充分的发挥教育史学科的功能和履行教育史学科的任务。

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一文以李弘祺的著作《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为例考察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学校的设立、考试选才的体制,到书院的兴盛、大众教育的开展,均有论及。并高度称赞李弘祺先生为中国教育史研究走向国际化、将国际上的中国教育史研究本土化架起了一座学术桥梁。刘教授认为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国际化主要包括研究内容的国际化与学术活动的国际化,并指出教育史学的研究要以国际化的视野和意识来选题、议题。

南京师范大学周采教授《论全球史视野下的教育史研究》一文提出开展教育史的研究可以通过全球史视野来推进,这是一个有别于旧的世界史的史学流派。随着世界各地的历史学家们对跨国的、全球的研究方法的持续关注,全球史在价值观、历史观、研究对象、历史分期等方面有许多新的观点,并对传统的教育史研究提出了诸多挑战和启示。最后,周教授认为我们应该密切关注这种新的发展趋势,以期更好得推进中国教育史的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于述胜教授《切近中国历史文化语境的教育史研究》认为目前中国教育史研究充分体现了社会科学的特点,但是对人文价值研究的反映显得相对不足。因此,于教授以孔子之“学”的阐释为例,从四个方面详细解说了“学”的韵味:

一、“学”之一字,于孔子重莫大焉。从于教授引用的大量原始文献,我们不难看出,在孔子的精神世界中,有一个为他所特别看重、极其自信而又终身奉持的“学”。这个“学”到底是什么?紧随其后,于教授又全面解剖了何谓“学”?

二、“学”:学事乎?学道乎?明心乎?通过于教授向我们展现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详细的解释,孔子的“学”似可向我们进一步敞开了。

三、“学”:充满张力的乐境。于教授从“学”境中的时空张力和乐感韵律两个维度阐释了为“学”之境的极致。

四、“学”与“诲”:在境中言且引人入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提出让世人永远记住了孔子,因为他最早道出了为师的真谛。

    最后在余论中,于教授把孔子的“学”引申到了教育史的研究,这不失为一个创新的思想角度研究。

二、中国教育史的研讨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方晓东研究员在其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的提出与进展》中从宏观的视角向我们论述了中国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处于21世纪的我国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作者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为楔子,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是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的现代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及各种形式的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衔接而构成的整体。

在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的特征之后,作者向我们抛出了关于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进展与问题,其取得的进展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即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正规学历的教育规模、普教与职教的发展、非学历教育的发展。但是面对国际竞争的加剧,我国教育体系仍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是:我国教育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教育体系还不能满足社会成员的多样化学习的的学习需求;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尚有沟通与衔接的障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均衡问题仍旧突出;教育体系的开放型有待提高。

为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的目标,作者从宏观的视野向我们论述了实现目标的七大战略任务,分别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教育的对外开放七个维度进行了论述。总之,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是需要全国人民为之共同努力奋斗的。

与上文方晓东研究员宏观的研究视角相反,陕西师范大学栗洪武教授则从微观的角度切入来研究中国的教育,即《学校教育高于生活的品质及其教育学意义》。本文以历史的脉络来追溯学校教育的意义,作者从教育的起源和教育的发展两个维度来论述学校教育高于生活的品质及其意义,然后作者指出了学校教育高于生活品质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教育活动的六大要素之中,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既然六个要素都具有特定的含义和内容以及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特征,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整体把握教育活动,以期在教育实践上不会迷失道路。

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那么关于“社会教育”与“社会的教育”的早期论争就形成了“社会教育”与“教育社会化”的缘由。沈阳师范大学王雷教授《转型期中国“社会教育”与“社会的教育”的论争及其破解》一文分析了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教育”缺失的原因及对策。作者首先从论争的源头:“社会教育”与“社会的教育”开始行文,在考察与分析了其他学者的观点之后,作者指出“社会教育”与“社会的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主张。“社会的教育”逐渐形成了教育社会学的一种流派,而“社会教育”则在实践层面上影响着我国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次,作者又探讨了论争的特质,即“教育的社会功能”与“社会的教育功能”。再次,阐述了论争的形态:“社会即教育”与“教育即社会”。最后,作者指出全社会为什么关心教育即是论争尚未破解的难题。

三、外国教育史的研讨

华东师范大学王保星教授《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的“碎片化”与“整合”》一文指出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领域中存在“碎片化”现象,并直接影响到了外国教育史学科基本目标的实现,其基本目标是:充分展示人类教育史的整体画卷,再现不同的文化面貌、不同的地域风情、不同的种族特色。并以再论全球史观的外国教育史学科发展意义为副标题,希望可以凭借全球史观的理论与方法,整合并修正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领域的“碎片化”现象,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始努力与实践:第一,变革外国教育史研究与教学的叙事单元,树立全球性的教育史观。第二,回归教育历史的合作与交流本性,加强教育交流史的研究。第三,客观的评价不同文化与文明对人类教育事业所做的巨大贡献。

河北大学荣艳红副教授从“小众化”的概念为切入点,引申出了外国教育史学科教学的狭小领域,指出此种“小众化”的学科发展定位非常不利于学科未来的健康发展。作者认为我们需要重新担负起外国教育史学科大众化传播的使命。为此,其论文《从“小众化”到兼顾“大众化”——试论外国教育史学科文化传播功能的重建》从五个方面向我们阐释了如何重新构建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大众化”形象:第一,外国教育史学科知识曾经有过的大众文化传播功能,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奥古斯丁的《忏悔录》等作品就产生了极为广泛的社会影响,也起到了很好的传播外国教育文化的作用。第二,外国教育史学科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小众化现象及其产生的不利局面。例如,相当多的师范院校教育系科的教学计划中,外国教育史的课时数一再压缩,甚至到了难以进行系统教授的地步,这种现象对于了解外国教育的境况是极为不利的。第三,外国教育史学科兼顾大众化发展的设想。在看到了诸多的不利影响之后,国内外许多学者以及作者本人都提出了重拾外国教育史大众化的设想。第四,外国教育史学科兼顾大众化发展的迫切性与可行性。作者以当当网书店为例,通过对图书市场国外书籍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外国教育类的书籍还是有发展空间的。第五,关于外国教育史学科兼顾大众化发展的实现问题,究竟如何实现,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首先,应该树立外国教育史学科具有传播大众文化责任的观念。其次,批判性地吸收其他学科的优点,以弥补外国教育史知识的不足。再次,力避庸俗化的外国教育史普及性作品的产生。

总之,本次会议是紧跟时代步伐,深化前两次学术年会主题的一届盛会,为教育史未来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与道路。但各专家学者也认为,本次会议仍有诸多的问题存在,如历史的积淀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有待精细等,这些都需要研究教育史领域的同仁们进一步反思和研讨。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