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金融服务发展——以B镇“诚者信合村村通”发展为例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带动经济社会向前进步,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显然已不适应时代潮流。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繁荣重要载体的农村信用社不仅面临宏观经济下行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以及金融市场变革所致各金融载体竞相涌现,挑战一时加剧。另外,人们对需求向度、广度和质量在不断提升扩展,公路通、信号通、电通、水通、电视通已基本满足,对金融服务“村村通”的创新开发却是百姓需求更完美一步。
“诚者信合村村通”就是一项助农取款的惠民政策,支持万千农村地区的群众提供账户查询、刷卡消费、转账汇款、自助缴费和代收代付社保等功能于一体的自助结算终端[1]。这个终端打破传统必须到场定点机构进行功能服务的盲区,以行政村为覆盖面,以市为中心点,向外扩展半径,实现由镇到村再到组到人这样一个辐射过程。2014年银监会印发《关于推进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的指导意见》。(2014)此意见是要求加强乡镇的金融服务全覆盖面,并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展“诚者信合村村通”工程,延伸金融服务至行政村,打通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在这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要求加大金融支农力度,需建立起适合农业农村的金融体系,满足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都提出金融服务要将“质”和“量”两手抓,提档升级农村普惠金融“村村通”的战略部署,建立起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当今社会普遍发展为趋于功利理性选择的个体,我们的农村金融普惠服务若不能构建起一套成熟的信任体系和监督规范的制度体系,那么“村村通”将难以实行。为此我们必须认真审视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村村通”服务工程的下沉过程,试着将社会资本嵌于农村金融“村村通”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分析项目参与中人与人、人与金融、人与服务之间的信任、规范、普惠参与程度,思考金融服务普惠发生怎样的变化保证其可持续性发展。
一、社会资本介入机制分析
(一)信任机制
农村金融“诚者信合村村通”所构想的是一种精诚合作,共同发力的模式。而作为社会资本最为基本的要素——信任,是银行人员、服务网点签约人员以及农民等多方主体合作发力共同建设“村村通”工程的基础。查尔斯·蒂利认为“信任是把利益攸关之事置于他人的失信、失误或失败的风险之中,而信任关系则意味着常规化地承担了这种风险”[2]。农村金融本身就涉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涉及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所渗透信任意味着金融服务要顺利推进绝不可单一依靠国家、银行,而更应通过连接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地域、不同生活处境的利益不同者,在价值多元的主体中努力实现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协同结合,既是服务的享受者也是服务建设的贡献者,结成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在社会资本嵌于农村金融服务项目中应紧紧把握治理中的两种信任:一是以地缘、血缘等共同情感联系的纽带信任;二是积极构建具有约束力的习俗或制度规范的认同信任。前者就是要求我们讲农村金融置于一个共同信任情感的熟人场域,以服务人员良好的诚信行为为先机;后者则是要求服务过程所应遵循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能够被服务对象广泛地接受、适应、认同、支持。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信任是实现顺利推进的心理基础,促使服务双方形成统一战线联盟。
(二)参与网络机制
信任使金融服务构建中结成良好的互动合作,张康之指出合作首先成为社会生活形态,而后才是这种生活形态构成的人际关系及其行动[3]。互动合作内嵌于社会结构中便成为相互关联的网络,构成了社会资本的基础,同时也是农村金融服务顺利推进的关键平台。可以说参与网络是吸收农村金融服务支持的重要载体,因为站在网络中的“节点”位置,能以信任纽带带动“熟人场域”。就如《乡土中国》一书中描绘的波纹,熟人连带、吸引其他熟人参与,产生自愿、主动支持的行动,更大效用发挥资源,共享互惠利益。如银行通过“项目制”购买并提供精准的助农取款服务,在各乡镇设立助农取款的服务站点,成为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沟通桥梁。一方面是为在同行竞争中获取民众资源,自身提档升级;另一方面是普惠民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这时信息、资源共享网络规模庞大、结构紧凑,群众和服务网点之间的沟通频度强化信任感与信任感,网络中制度规范的优化升级,保证了农村金融服务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的成功率。
(三)规范机制
由于群众存在价值判断差异和不同利益诉求,服务种类和方式也不同。仅有信任的条件和群众参与的随意性远不够,还需在农村金融服务中嵌入社会规范,以日积月累熟人间的约束力和服务规范威慑性,巩固服务提供者和被服务者协同、有序、和谐的局面。规范有具体和抽象之分,可以是群体在常规行为的共识所成,也可以是组织所制定,用以约束社会行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4]。规范汇聚了社会个体间的共识与认同,调节着个体间的行为,是参与主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是一种通过制度安排,引导行为主体双方在服务提供或享受中获应有的激励引导、约束或互惠。例如,服务过程中一定要权衡不同利益。一是要用法律、制度促使所提供的行为规范性,用既定的制度规范对服务提供者给予表扬肯定或惩罚警告。二是要用风俗习惯等道德规范来促使服务提供者自觉履行职责,润滑行为主体间和谐关系,催化互惠发生。此时社会资本效力得到保障性发挥,服务质量高效提升,实现共建、共享的互利共赢局面。
二、“诚者信合村村通”的运行困境
任何一项工程开展并非一蹴而就,即便是政府、企业机构大力推行,其农村金融项目在管理、服务、风险防范方面还是存在不足。
(一)运营条件不规范
“诚者信合村村通”服务项目的展开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站点选址审查和人员选取资质的不规范。一方面不仅需要有良好的信誉条件、强烈的责任心,还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存取业务的POS终端需要一系列的网络设备以及远近分布的特点。其次,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硬件设备操作复杂,易出现错误,以致影响业务办理。Y站点人员反映:银行给的POS机应用不顺畅,业务进行到一半就断网,反费时费力。最后,银行和站点签约补贴标准是按单笔柜面交易笔数的系数折算,因各站点流动、聚集程度不同,交易数量差异较大。银行难以权衡服务站点的平等利益,无固定的核算方式致使部分站点投机取巧,借用亲友银行卡增加业务交易笔数。
(二)信任参与不充分。
金融需要获取群众信任,并以此吸引多方自愿主动参与。然而,在这里却成为B镇落实中最主要阻碍。第一,银行负责人和站点人员没有强烈的责任感,无法建立相互信任。站点人员多为店面商业个体户,且多为此站点区域内的群众本身,文化素养较为偏低,需要银行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帮助。在这一对接过程中,银行负责人却没有很好的担起责任。一服务站点的人员谈到:“好几次都反映了存取款的POS机器经常出问题,有时候业务无法办理打电话寻求帮助,但总需要一段时间”。第二,服务提供者与群众之间缺乏信任,只要涉及金钱利益,人们往往都会跳出这一熟人场域,以更为理性、功利的态度对待。站点人员反映:有时机器办理中出故障,都不知道钱有没有取成功,生怕我们多取了钱,而且印刷机总是有一两张刷不过,大家就觉得这是假的。对于农民来说,他们仅有的文化水平仅限于能看懂的,按传统习惯方式生活才是安全的,科技对他们而言就是存在风险的,他们难以适应、信任科技智能服务,进而在交易中总是心存谨慎,猜疑。
三、“诚者信合村村通”的变化
考虑其社会资本与农村金融“诚者信合村村通”服务的逻辑关联,在此将探讨充分运用社会资本的重要作用后农村金融发生的变化。随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打破农民固执传统的保守思维,接受并适应手机、银行卡支付结算这一方式。此外,各服务主体努力培育“软资本”,完善规范制度、建立防范风险。金融服务得到升级改造,愈发受大众欢迎。
(一)强化“硬”手段
金融必须要在安全稳定的条件下进行,所以创设健全社会资本中的制度规范尤为重要。银行负责人提到:一个网络站点的POS终端布设前后大约需要投入1.5 万元,除了站点人员每个月的补贴,该需要进行站点监控设备、印刷机、POS终端机的提升和改造。每一站点交易虽为开放式场域,但都有安装监控设备、验钞机以及保险柜。POS终端机每隔一两个月都会更新换代。过去存款需要手动拼音打字输入账户名,逐渐转变为手写输入,到现在的自动显示账户名,正确即可交易成功。银行根据客户的反馈情况,填补漏洞,不断更新设备系统版本。现今每笔业务交易只需要一分钟,更为方便优化,节约成本。权责明晰和完善监督制度也是B镇农村信用社的重要改进。为使站点更醒目,每个站点有标注牌、制度规范管理体系挂门前,如汇款率明细、负责人联系方式、站点授予权挂牌等。银行也针对不足进行完善,限制站点投机取巧行为,规定每人一个月超出五笔交易则不算补贴。管理存取业务时,对站点操作技术的培训以及近期金融政策的普及,每个季度召开培训会或学习总结会,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无形中创设一种严明规范的正式氛围感,对制度的遵守与落实中增加服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被服务者的幸福感、满意感。
(二)重塑“软”约束
或是设备设施的完善、制度的健全增添站点的正规性,拉近分散主体间的心理距离,营造相互理解的氛围,群众开始信任并把助农取款业务逐渐兴起。人们持用多少就取多少的心理,身上不会放大量现金,随时去服务站点存取。部分老人认为站点人员都是熟人,不会有欺骗行为的发生,让服务人员代替输入密码。如今大家存取业务都有短信通知,主动放弃要交易凭证的需要。这是人们在逐渐规范的环境氛围中,道德、制度的约束力和熟人社会中共有的认同情感纽带所发挥的魅力,培育出诚信友爱、平等互惠、合作参与的美德。这种厚植的信任是历来就被认同且不能违反的,就如村民所反映:倘若有人破坏“熟人办熟事”给予的信任,就会遭到孤立斥骂。为长远发展考虑,为自身生活和谐安定,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维护给予的信任,也就少有“多取少存、混用假钞”欺骗行为的发生。
(三)扩容“量”服务
信任和规范完善是金融服务的准备和条件,二者充分结合能吸引大量群众资源。社会资本的存量可以决定一个人、组织或团体的收益,而社会资本的存量多少又来自于他(它)的参与网络关系[5]。银行建立全县“村村通”站点微信群,一来为宣传有关惠民政策,扩大业务范围;二来是解决站点反馈问题,互相沟通交流。以前仅支持存取业务的POS终端服务范围改造升级为一揽医保、社保、水电费的缴纳,还支持短信绑定办理以及贷款办理,紧密承接政府有关机构的部分收取项目。银行也有计划将学校学生带动到这一服务体系中,通过给学生办理折扣卡,只需凭借此卡到制定商店站点消费,即可享受折扣优惠,满足了更多层次的需求,扩大参与主体。
四、结语
“诚者信合村村通”作为一项惠民工程,作为乡村金融服务体系振兴的重要支撑部分,创新、激励与完善的健康持续的金融服务,是农村金融改革的正确方向,盘活农村资源,推动农村金融回源,把更多的资源配置到农村的薄弱领域,培育出人人受益于,人人享受丰富的金融服务生活。但这种创新型的金融服务模式也需要人人的主动参与和支持,必须把社会资本中的社会信任、互惠规范、参与网络嵌入金融发展的考虑中,用道德和法律的制度规范人们行为,以亲缘、地缘的情感纽带培育共同参与意识,赢得信任与支持,协同参与农村金融发展,紧密连接原子化、冷漠化的分散主体、区域,使金融与群众无界限、无欺骗交流。总的来说,社会资本与农村金融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相互依存。“诚者信合村村通”在为群众、产业等领域所信任、接受和喜爱下,持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唤醒人们的集体意识和认同情感,重塑诚信、互惠的美德;在银行机构积极探索高效运转的服务体系,能够从单一、单向的依赖型社会转向双向、多元互动的服务型社会,带动农民主动积极协同参与。在依法、依德的服务体系完善并持续有力推进和公民素养提升,培育强烈使命感、责任感获取百姓满意感,满足农民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最终将利于形成相互依托、优势互补一体化的助农情服务格局,促使带有农民特色的农村普惠金融高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