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研究——以云南省为例
一、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演进过程
(一)转型原因
从区域来看,我国的资源型经济地区主要集中在东、中、西部,以内蒙、山西、云南等地为典型代表,具体可以参看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文件(以下简称《规划》)。从产业来看,资源型产业以矿产、农业等自然资源为基础,以及由此衍生的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等相关制造、加工产业为主[1]。
2017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经济应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提出构建“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对于资源型区域经济体而言,要转向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摒弃仅仅依赖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满足生产要素上的现代化科技要求,产业发展由单一向高精尖转型,产品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的研发创新。要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部分,就必须坚定地走内涵式经济发展的道路,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加快科研成果向社会生产力的转化。而过去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增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资源型经济地区,由于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现状是产能严重过剩,开发利用不可持续性突出,重数量、轻质量的生产方式降低了有效供给,使供需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所以任重而道远。
云南省(简称滇)位于东亚大陆、中南半岛和南亚次大陆的结合部,向东向北连接国内,向西向南连接国外,是国家西南部重要门户。地处低纬度高原,自然条件优越,季风气候明显,光照充足。矿产资源总量大、矿种全、共生伴生矿品种多;光能、水能资源蕴藏量高、开发潜力巨大,具有极高利用价值;动植物资源品种、类型的拥有量和占全国的比重均名列前茅,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之称。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同样陷入了“资源诅咒”的怪圈。如下图所示,在全国GDP总量的排行榜中,云南一直在中下游水平徘徊,是典型的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产量丰富、开发建设滞后、经济发展落后的情况。如何顺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势,积极驱动优化升级,促使提质增效,走上持续发展道路,是省委、省政府一直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
时间 云南省GDP总量 国家GDP总量 云南省占比 全国31个省市排名
2010年 7220.14 412119.3 1.75% 24
2011年 8750.95 487940.2 1.75% 24
2012年 10309.8 538580 1.79% 24
2013年 11720.9 592963.2 1.91% 24
2014年 12814.59 643563.1 1.98% 23
2015年 13717.88 688858.2 1.99% 23
2016年 14869.95 746395.1 1.99% 23
2017年 16531.34 832035.9 1.99% 20
2018年 17881.12 919281 1.99% 20
2019年 23223.80 986515.2 1.95% 18
2020年 24521.90 1015986.2 2.35% 18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各年度《国家统计年鉴》[2]及相关信息研究整理(单位:亿元)
2016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云南省将通过5年的时间,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旅游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物流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等八大产业。”从烟草、生物、矿产、旅游和电力五大支柱资源型产业到八大重点产业,可以看出除了信息、物流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其余均是传统资源型产业的升级版,说明云南省已经开始认识到单纯依赖资源发展受限的窘境,必须通过对传统资源型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大力扶持新兴产业,以来打造产业集群优势为助力,改变现有经济结构。转型成效从上表中也明显可见,17年以后云南的GDP增量和全国排名呈显著上升趋势。
(二)文献研究
根据《规划》,我国有262个地级行政区、县级市、县(自治县、林区)和市辖区属于资源型城市,国内学者关于资源型地区经济的发展、转型问题研究较早也较多。主要集中于宏观层面,例如“资源诅咒”命题在中国的证明(张景华2008)、资源型经济总体转型问题(张建平2000;张秀生、陈先勇2001;张复明2002;曹丽、朱少英2021)、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董锁成等2007;马克、李军国2012;郭淑芬2020)等。具体到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的研究则大多围绕着国家试验区山西省、内蒙古省探讨,以山西为例,知网围绕山西省资源型城市、产业研究的学术期刊、学位论文近千篇,最早可以追溯到1998年。比较典型的有丁磊、施祖麟《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以太原为例》(2000)、郭泽光《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报告》(2015)、安树伟、张晋晋《山西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3](2018)等。其他地区的相关研究文献较少,尤其是云南省,仅仅只有围绕路径建设的王文道[4](2010)、模式研究的黄毅(2010)和基于资源型经济战略性转型空间产业扩散模型分析的李汝凤、梁双陆(2011)[5]等,且大多围绕的是如何转型,针对高质量发展方式、路径和政策研究仍处于空白阶段。
(三)转型演进模式
到目前为止,云南的资源型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模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将条件成熟的产业集群化,力求形成强劲的持续性竞争优势[6]。例如花卉产业。云南省将花卉产业按功能分为生产集聚和交易集聚两大部分,生产集聚主要以嵩明国家级花卉示范园区、红河花卉产业园为主体,发展鲜切花、盆花、加工用花卉、绿化观赏苗木等多品种的研发和种植。交易集群主要借助斗南花卉市场、昆明国际花卉交易拍卖中心等交易平台,依托昆明集中生产农户、供应商和购买商形成产业合力,分别建立核心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通过功能或地域集中的方式,借助网络、航空、公路交通枢纽优势,辅之以中科院植物所、省农科院花卉所、农业大学科研技术支持,构建整个花卉产业集群。
二是对现有产业通过科学技术创新而进行自我升级,从粗放到集约,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任何产业的技术创新,都依赖于两条途径。要么是对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要么是自身加大对科研经费(R&D)的投入,以期实现新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实际运用[7]。前者方便快捷但持续性和市场占有度不高,后者虽然时间较长,但可以实现自身产业的长足发展,明智的企业一般会选择两条途径一起执行[8]。下图可以证明云南省一直在不断加大对对企业R&D经费的投入,当然,这个图也体现出省内企业投入的增量并不高,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方面仍主要以单个技术突破为重点。以新材料产业为例,省内龙头企业如云锡集团的锡新材料、贵金属集团的等离子富集技术、云钛集团的大型电子束冷床熔炼炉(国内首家)等都是在生产领域有所突破,尚未形成完整技术孵化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