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与符号表征:国产都市女性群像剧文化意蕴解读
我国经济的飞速提升亦带动影视业的火热发展。作为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影视剧的传播不仅承担着供大众娱乐的任务,更肩负着引领大众培养正确价值观的重担,因此电视剧的题材往往与社会发展走向相一致,其创作要求立足于社会现实,反映人们真实生活状态,并且嵌入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爱国情怀。都市情感剧作为影视剧创作中的热门题材,深受女性群体欢迎和喜爱。早期的都市情感剧受传统影响一直以男性视角为主,以满足男性凝视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引导女性回归家庭成为贤妻良母为最终目的。随着女性逐步地掌握部分经济、政治权力,拥有了一定话语权,因此,以女性为受众的都市情感剧也在变化着创作内容和表达方式。
国产都市女性群像剧概况
都市情感剧在我国呈现井喷式发展状态,其中以多位女性为主角,展现其“成长”过程的女性群像剧更是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女性群像剧以其反映当代女性生活现状的底蕴以及以女性为主体的叙事视角获得了大批女性观众的青睐,作品也越来越凸显描写多个女性角色共同成长和实现思想独立的特征。我国最早的女性群像剧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风雨丽人》和《外来妹》,21世纪初热映的《粉红女郎》更是推动女性群像剧被更多人熟知,虽然当时还没有女性群像剧这个专有名词,但是四位性格、职业、形象等风格迥然不同的女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两年,女性群像剧得到了空前发展,2017年的现象级热播剧《欢乐颂》引领女性群像再度回到观众视野,2020年的收视黑马《三十而已》以“三十加”为话题引发观众热议,此后亦陆续涌现出大批女性群像剧佳作如《二十不惑》《爱很美味》等,其中2021年播出的《我在他乡挺好的》口碑炸裂,豆瓣评分高达8.3分。本文特选取话题度极高的《三十而已》与深受好评的《我在他乡挺好的》两部电视剧来对女性群像剧文化意蕴的构建进行分析和解读。
《三十而已》讲述的是三位女主人公在三十岁的人生节点遇到了一系列家庭、工作、情感上的矛盾,随着矛盾一步一步的解决,三人找到了各自的人生方向并最终与年龄焦虑和解的故事。《我在他乡挺好的》讲述的是四位女主人公在大都市求职、求生、求发展的奋斗故事。两部作品高度符合女性群像剧的特点,并且其中所展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以及人生价值的取向与选择即为其文化意蕴焦点所在,对这两部作品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窥得国内都市女性群像剧的文化意蕴所在。
国产都市女性群像剧文化意蕴呈现
女性群像剧热潮的背后所反映的是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女性意识的觉醒致使电视剧的表达由“他视角”转向了“她视角”;经济的快速发展帮助女性快速获得存在价值,“她经济”环境下的女性话题毫无疑问是女性群体的自主选择。
人物聚焦:角色的多元化刻画。女性群像能够容纳阶层、年龄或职业等方面各有特点的女性角色,并通过剖析她们的行为和性格特质背后的成因来展现不同女性在社会上面临的不同考验与困境,丰富剧集中女性角色的形象。女性群像剧一般是由三位或三位以上的女性角色共同担任主角,而几位女主角的角色安排大有不同,如《三十而已》中的顾佳是已婚已育,有商业头脑却甘愿在家“相夫教子”的“完美妻子”;已婚未育的钟晓芹是上海土著没有经济压力,在物业公司上班兼业余写作,性格单纯但没有主见;从事服务业的王漫妮容貌娇美,野心勃勃,渴望美好爱情但又期望以此实现阶级跨越。该剧角色的刻画与传统都市情感剧中对主角过于美化的一贯风格不同,三位女主人公角色饱满,类型丰富,各自有各自的优点,但也有着不可否认的不足。《我在他乡挺好的》中刻画的四位女性角色亦拥有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工作以及面对的各种问题,并且还重点刻画了她们“异乡人”的身份。正因为女性群像剧中角色的真实刻画,大批的女性观众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使得电视剧与现实实现了镜像的统一,故以引发观众的共鸣,将自己带入剧中角色来体味角色的喜怒哀乐亦或是以剧中角色的种种遭遇来宽解自己的现实疑惑。
视角切入:以点带面并行交叉。女性群像剧打破了以往唯男一女一独尊的创作模式,女孩儿们的多条线并行交叉,一齐发展。以《三十而已》为例,王漫妮被诬陷所以与钟晓芹相识并成为好友,顾佳为了丈夫公司的发展而购买奢侈品包包因此结识王漫妮,王漫妮在欧洲游轮游时又因顾佳的建议升舱而结识梁正贤......故事的展开以三个女主人公各自为核心交叉汇聚,又以此为核心向外扩散人际关系网,让本不相关的人在社会面不断交汇,逐步的推动故事的情节发展。这种散射化的切入视角让观众在观看时更加注重作品想要带给观众的关于现实的思考,而不是一味的制造矛盾以博取眼球。
故事讲述:社会面的真实写照。在诸如《三十而已》《我在他乡挺好的》的女性群像剧中,如果说角色的多元化刻画引发观众兴趣,纵横交错的切入视角促进观众思考的话,那么真正让观众驻足停留并投入真情实感的便是电视剧中故事的讲述。本文选取的两部作品都具有纪实风格,注重对于社会面真实问题的展现。《三十而已》中婚内出轨、第三者插足、儿童教育、年龄焦虑等问题,以及《我在他乡挺好的》中异乡求职、催婚、妈宝男、容貌焦虑等问题以及关乎女性身体健康的宫颈癌议题都引发了观众热议,深刻揭示并反映了当今社会女性的困境与窘态。
国产都市女性群像剧文化意蕴解读
“文化是一套共享的理想、价值和行为准则”,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作为“图像”的最直接载体,电视剧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刻反映着社会真实现状, 进一步引导着观众的价值取向。
女性意识觉醒下的身份认同。自古至今,国家长时间的父权统治状态导致女性话语权的缺失,长时间失语的女性文明亟需被社会重新关注,被漠视已久的女性话语亟待被重新建构。无论是女性对于政治权利的追求,还是对所受不公平对待的抗议,都是来在于社会外界对于女性主义的客观修正,如若想真正实现男女平等,还需要女性自我的成长,需要建立起女性的主体意识,让女性真正实现“既是一个实有的群体,又是一种精神立场,既是一种社会力量,又是一种文化力量”的转变与界定。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性主义思潮随着西方思想理论的传入开始萌芽,以“女性意识”为旨归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力图引领我国女性更改落后的认知,实现真正的话语自主与身份认同,从而延申至作为女性对自我的认同。1.不依附的“主我”地位。女性群像剧的叙述视角从传统影视的“他”转变为了“她”,从多为农村妇女、贤妻良母的女性形象转变为了有学识有才能的精英分子,从围着丈夫孩子转的角色设置转变成了敢于突破找寻自我的设定。《三十而已》中的顾佳为了顾及丈夫面子选择做一名家庭主妇,但是却仍然在用自己的方式实现自我的价值,总是能在关键时刻帮助公司转危为安;钟晓芹离婚后舍弃房子只拿走属于自己的存款,打破了传统离婚情节中为争夺财产而头破血流的俗套剧情设定;王漫妮虽在大城市打拼不易但也并未选择回老家结婚就此了却余生。同样,《我在他乡挺好的》里的四位女主人公亦是在工作、情感、亲情关系中一改以往都市情感剧唯唯诺诺女性角色的印象,对于困难勇于出击,自我意识强烈,始终牢记自己是一个个体,不依附他人而存在,在工作生活中完成“主我”地位的固化和提升。
2.不完美的“他我”认知。吉登斯在讲述“自我认同”理论时提出“宾我”彰显了个体与社会的连结,象征着他者对“我”的社会评价。在传统“他视角”的影视剧中,先赋的“完美人设”一直影响着女性对于自我的认知,社会对于女性的评价时时要求着女性去迎合男性审美。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对于社会的评价有了更加理性的思考。文艺工作者敏锐的发现了这一潜在变化,女性群像剧即是立足于女性审美,力图摆脱男性凝视的大胆尝试,剧中女性多具反叛性和多元性,面对社会的苛刻要求不再是认同并默默接受,而是以或委婉或直接的方式拒绝被同化。《我在他乡挺好的》中的乔夕辰在过年回家被催婚,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理由莫不是女性年龄大不好找对象、结婚会更轻松、有孩子人生才完美等老生常谈的问题。作为新时代女性,乔夕辰不再认为不结婚有罪,而是以反问的形式让亲戚们哑口无言。显然,当今社会的女性已经逐步从社会固化的传统评价中醒悟,不完美不是不被爱的前提,完美亦不是找到爱的先决条件,接受他人眼中自己的不完美,不按照任何人的期待而活,才能追求到自己想要的幸福与自由。
3.不抗拒的“群我”共识。女性话题一直是女性群像剧重点关注所在,其受众也多为广大的女性粉丝,她们在女性意识逐步觉醒的过程中完成了从“被看”到“看者”的颠覆,已经从“被凝视”处境中挣脱而出。作为文艺消费的主力军,女性群体不再接受影视作品中对女性的污名刻画,她们更欣赏剧中所展现出来的群体化帮助,也就是“girls help girls”。对于剧中“群起而攻之”的团结亦被女性观众延申到了局外,作为女性之间的互帮互助让人为之动容。剧中女性角色不再因为自己是女性而袖手旁观、示弱示好,而是面对不公团结一致、奋起反击。女性是一个群体,无论年龄如何、职业如何、收入如何,站在一起才是最好的选择。
消费主义浪潮下的符号表征。中国国门大开之后各方面皆与世界接轨,西方的消费主义倾向也随之进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人的消费理念。鲍德里亚在其著作《消费社会》中说“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的现象” 而中国毫无疑问也已经到了这样的一种景象,商品自身的价值及使用价值并不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与之相关的符号表征及意义正逐步的左右着人们的消费行为。无论是被符号裹挟消费的文艺消费者,还是深受社会消费不公对待的观众们,所有人都在无形或有形之中被消费着,消费作为一种社会大环境深刻影响着女性群像剧的发展走向。1.能指与所指。索绪尔将符号的构成分为能指和所指,能指便是符号的物质性载体,所指是指符号蕴含的内在意义。如《三十而已》中顾佳大费周折摆脱王漫妮帮忙买到了限量版包包,包本身所具有的物品价值便是符号能指。而顾佳买包行为的深层寓意是为了借此进入富豪太太们的交际圈以拿到更多的生意资源,用奢侈品包包做敲门砖便是此符号的所指。再如《我在他乡挺好的》中胡晶晶一角作为关键符号贯穿了整部剧的剧情发展,是剧中的符号能指,而随着胡晶晶死因的步步揭露带给观众的情绪价值则是符号所指。在消费社会下,无论是像顾佳通过买包来彰显自己的财力和身份的明显张扬还是造成胡晶晶因经济压力过大而亡的低调暗喻,无一不体现消费浪潮下女性的较畸形认知,不可否认女性实现经济独立是女性意识觉醒的良好诱因,但消费主义的恶意裹挟已经在无形当中使女性偏离了最初的前进轨道。
2.解码与隐喻。影视剧作为大众文化,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在对剧作中符号进行解码的过程中所发现的隐喻意义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符号A本身的能指和所指形成了一个新的能指,之后受众通过联想构建出一个不在场的符号B成为一个新的所指,这导致符号A产生了隐喻意义。如上文中提到的胡晶晶,她的死是整部剧故事的开端,整部剧围绕着调查她的死因展开。胡晶晶这一角色是符号,在对这一角色进行能指到所指的解码过程中,观众会因为角色坎坷的人生经历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这时,观众们就成为了新的所指,以胡晶晶的自杀事件来给自己提醒、让自己对现实中的想不开释然。胡晶晶这一角色符号的隐喻意义便是映射社会中女性群体的真实遭遇,并用这一女性符号的刻画来为她们发声。
社会记忆流变下的精神抚慰。有关于女性的社会记忆一直在媒介中保存并流传至今。对于此时此刻的新时代女性,再回首历时的女性遭遇,有的不仅仅是痛恨和恐惧,更多的是无奈和惋惜。即使是在共时情况下的现在,女性被区别对待、被无故看轻的对待仍时有发生,社会的不公平让女性的处境难上加难。1.“移情”引发情感共鸣。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了三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十岁的顾佳亦有三个“我”,选择回归家庭扶持丈夫做丈夫背后女人的顾佳是本我,拥有商业头脑本可以大展身手的顾佳是自我,别人眼中夫妻和睦美满幸福的成功女人顾佳则是超我。顾佳在为实现本我和超我的统一做努力时忽略了自我,最终导致她本已胜券在握的局面分崩离析,不过好在最后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协调好了三个“我”之间的关系,成功找回了丢失已久的自我。观众随着情节的发展,极易在各个阶段找到自己与之相似的地方,并与之共情。同样,观众在观看影视剧时,敬佩顾佳的能力突出、敢爱敢恨,对异乡漂泊、努力生活的王漫妮感同身受,羡慕能够收获意外之财的种晓芹。在移情和投射的共同作用下,观众仿佛置身其中,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2.“话语”帮助正向纾解。随着“她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女性群体逐步掌握了部分话语权,女性群像剧在关注社会热点话题时还需要站在女性受众立场上密切关注与“女性意识”相挂钩的选题。《三十而已》与《我在他乡挺好的》两部剧作中便多次出现对于女性热点话题的讨论与演绎。容貌焦虑、年龄焦虑、职业焦虑、情感焦虑等都有所涉及。在剧情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味的引发观众的焦虑,而是会对具体的问题提出有关的建设性意见,帮助观众由“致郁走向治愈”才是女性群像剧所要达到的真实目。
结语
“再长的夜也会亮,再远的路也终将到达”。 都市女性群像剧的创作立足于社会现实,“女性意识”的体现更是为其增色不少,吸引了一大批女性观众,该种剧目内在的意蕴构建是快速打动女性受众内心的最根本原因。在展现其文化意蕴时,无论是人物的聚焦、视角的切入,亦或是故事的讲述,无一不站在女性的立场来切实考虑,虽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随着女性掌握话语权比例的加大,该种剧作或将呈现出更加欣欣向荣之态势。相信在媒介的作用之下,一个又一个真实的图景会展现在大众眼前,引发女性甚至男性观众的强烈共鸣,为女性群体的进一步成长添砖加瓦。影视剧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其传播引导作用不可小觑,对于剧作的文化解读有利于帮助我们分析影视剧这一大众文化的调性与特点,促进影视剧创作看到更多的“她话题”,引领大众走向正向且积极的艺术审美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