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 正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和利用策略

作者:顾秀艳来源:《文化产业》日期:2024-08-17人气:55

引言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承载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明的生动缩影。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传统名镇(村)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文化流失和环境破坏的威胁。所以如何科学、合理的制定保护策略,在保留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实现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围绕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与利用展开论述,旨在增强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意识,进而认识到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是对中华民族历史中共同体奋斗,多元一体的伟大历史精神的践行。

一、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工作的迫切性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和历史建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是实现城乡高质量发展、“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对于提升文化自信、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构建富有内涵的城乡景观风貌都具有战略意义。历史文化名镇(村)在我国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村落类型,它通常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体现着更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具有很高的保护和留存价值。基于这一特性,应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应给予高度关注。在当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之下,对历史文化名镇(村)应顺应乡村振兴的战略取向,促使其能更好地达到对乡村振兴战略扶持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增强它的作用成效,通过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基层文旅产业发展的方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的贯彻实施提供新的发展引擎。

(一)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历史文化名镇()是法定保护对象,同时还是我国传统文化精神文明的具象体现,但伴随现代化发展,传统文化受到城市化进程的严峻挑战。乡村历史文化名镇(村)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但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一些历史文化名镇(村)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逐渐丧失了原有的生活气息和文化特色。这样既造成历史文化上的失落,也使后人对传统文化认同程度下降。

(二)历史建筑与环境的破坏

历史文化名镇(村)有着独具特色的传统建筑及风景胜地,历史建筑及历史环境都是中华文明宝贵遗产。但是,在城镇化进程中,许多历史文化名镇(村)的建筑面临着破坏和改造,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现阶段,许多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村镇在制定保护规划时,实际上并没有跟上实际保护需求的步伐。由于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的保护理论支持,导致了保护措施缺乏统一性,实施的可能性也相对较低],为此要严格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对其加以保护。鉴于这一问题,长江中下游、西南等地已经进行了相关保护与规划;已逐步开展了历史文化资源相关信息平台的建设研究,旨在保护好这些宝贵的历史建筑资源。

(三)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名镇的空间形态凝结了丰富的群体智慧与时代文化,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历史文化名镇(村)既是文化遗产又是一种重要旅游资源。只有当历史文化名镇和名村的居民代代传承,它们的独特文化才能得以继续传承和发扬。因此,在制定保护规划时,我们不仅要保留现有的、合理的功能,还要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寻找适合的、符合历史文化保护要求和发展的新功能。为此,不合理开发与过度商业化常常会造成负面影响,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既能保持历史文化名镇(村)原汁原味,也能持续推进一个区域的文化旅游,进而避免文化传承负面冲击。

(四)增强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

开展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工作涉及到文化传承、历史建筑保护和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但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历史奋斗中的努力。我国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它们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人类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各级地方政府和市民群众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和继承它们,并向全世界展示它们的优秀历史风貌。同时历史文化名镇(村)是历史上我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成果,其中凝聚了团结统一的精神,进入新时代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策略保证这些珍贵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文物保护,更是尊重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文化名镇(村)是人民精神世界在现实记忆的呈现,也是连接情感的纽带,人民群体归属的根脉,因此新时代应追随这一印记继续团结奋斗。
二、当前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发展问题分析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对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和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尽管公众已经深刻地意识到了对这些名镇(村)进行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因受到人口、自然环境、城市化、乡村建设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规划新问题不断涌出。

(一)历史文化传承存在空心现象

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打工潮和开发区就业潮日益高涨,进而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去大城市打工居住。乡村收缩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导致了自然侵蚀、人口流失和经济空心化等一系列影响。这种现象在著名的小镇中出现,引发了物质、功能和文化方面的衰退,对名镇造成了生态、产业、空间和文化方面的实质性损害。在历史文化名镇(村)开发过程中,造成了缺少专业人员的参与,许多传统工艺与民俗文化无继承人。

(二)历史文化硬基础缺乏必要的保护机制

我国在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立法管理方面仍然是初级阶段。尽管我们已经认识到保护历史文化村镇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关的法律概念,但由于缺乏更详尽的法律、政策和具体规章制度的支持,这导致了实际操作的可行性较低,实施力度也相对不足。造成一些建筑老化失修,一大批历史文化遗产受到破坏。首先资金不足是主要问题,维修保护力度不够造成一些建筑渐渐出现缺损与损坏。这既影响历史文化完整性,又给名镇(村)保护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其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足也是主要问题。在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和发展中,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旅游业发展进程中,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会直接限制名镇(村)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交通方面,基础设施不足会妨碍游客流动,制约名镇(村)吸引力与发展潜力。这种明显的局限性,使名镇(村)难以形成良好的发展格局。

(三)基层文旅产业发展模式与当前经济发展模式未实现耦合发展

在部分历史文化名镇(村)里,由于缺乏对地方特色产业的有效发展,造成了总体产业形式比较单一。这种单一性表现为对传统农业、养殖业的过分依赖以及多元化产业支撑不足等。这使名镇(村)面临经济风险与市场波动而变得更加脆弱,制约了经济发展多样性与韧性。地方特色产业没有被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名镇(村)虽然常常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独特的地方特色,但由于缺乏对地方特色产业的有效发展,这些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利用。这既制约着名镇(村)文旅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又使潜在经济效益得不到完全释放。当地方特色产业没有得到有效发展时,就会限制基层文旅产业发展,从而影响到名镇(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总之,基层文旅产业发展模式和现行经济发展模式没有耦合发展,这是历史文化名镇(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这些问题影响了名镇(村)的产业多样性和经济韧性,制约了其在本地乃至全国的竞争力。

(四)缺乏全面的监管与评估机制

尽管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工作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但实际操作中,往往缺乏一套全面系统的监管与评估机制。这导致保护工作难以量化评估,保护效果难以持续跟踪,同时也给保护工作带来了不确定性和风险。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管与评估机制,对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估,是确保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这将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 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和利用的具体策略

从近年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国务院公布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和省.市、县各级政府公布文物保护单位;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省级政府公布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市,县政府公布历史建筑。我国城镇和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已经由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扩展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保护体系。这一保护体系的建设应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形成保护机制,应不断开拓思路。

(一)提炼基层文旅内核,充分考虑基层各主体的协同发展

历史文化名镇(村)都有着特有的文化元素,应有效地提炼其文旅内核,其历史文化、地域、生态、人文等特色挖掘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历史文化的继承,传播以及表达方式,以保证历史文化在其保护与利用的过程中能真正体现出历史文化所蕴含的意义。透过专业文化研究与考古工作,发掘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与传统技艺,在乡村振兴建设当中,充分提取历史文化名镇的文化精髓,将这些文化精髓巧妙应用到基层规划建设当中,既能够实现历史文化各类型名镇保护规划工作,又能够给基层规划建设带来充满活力的文化气息和背景。

与此同时,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中也要充分动员村民的参与,在增强村民保护意识的同时,让人们感受劳动实践中人民团结奋斗的力量。完善村民保护参与机制、构建村民参与保护模式能够让村民更深程度上参与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利用,并形成共同责任与使命感。保护规划不仅要考虑名镇(村)保护问题,而且要给当地村民以发展机遇,以开发的眼光切入名镇(村)保护工作,使保护规划真正落到实处。提炼基层文旅内核,兼顾基层各类主体协同发展,是历史文化名镇(村)的重点保护与利用战略。

()文化软传承实现多层次保护,文化硬基础实现设施改善

在确定历史文化保护线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遵循保持风貌完整和资源集中的原则。在历史文化保护的范围内,应该包括传统建筑密集的区域,并将其融入到建筑依赖的环境中,以确保历史文化名村的空间结构完整性,并体现其历史格局和风貌。村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应体现多层次特点,这就需要对其所有需要保护的因素进行优化,保证它能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服务,并能促使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传承。在此基础上,对历史文化名村的一切文化因素都应进行全方位的剖析,以抓住其中一切需要保护的因素,并试图从中形成一个较理想的保护方案以避免对任何一个因素造成较严重损害的问题。对与历史文化名村相关的因素要进行全面剖析,理清待保护因素的主次,然后还可针对性地制定保护方案,增强了它的被保护效果,同时体现出强大的经济效益。例如,对历史文化名镇(村)中的特色建筑进行挂牌保护,设立监督机构严格保护各特色建筑。以此,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保护体系。

()因地制宜挖掘地区文旅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发展特色、龙头产业 

“农村—名镇”的发展模式中,我们可以发现丰富的传统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将这些资源进行差异化的产业化,我们可以将“农村—名镇”的文化演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符号化逻辑与农民的主体相结合,从而生产出具有差异化优势的“旅游产品”,并构建一个以“文化+”为核心特色的产业生态链。以此做到因地制宜开发基层文旅产业,挖掘历史文化名镇(村)区域文旅资源,包括历史遗迹和传统技艺的禀赋。各历史文化名镇(村)通过对区域独特文化底蕴的深度发掘,识别出自身比较优势,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制定开发的产品。另外注重开发特色产业、龙头产业,通过培育和发展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产业,形成龙头带动效应。历史文化名镇(村)应在坚持本真的基础上创新文化产品,开发艺术、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融合、乡村生产生活体验验、短期休闲旅游等产业,并借助新时代网络自媒体创新宣传方式。总之,科学分析生态、经济、交通因素对历史文化名镇(村)的正向影响,针对性地开发、规划历史文化名镇(村)的资源。

20225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历史文化名镇(村)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上共同生活、生产的鲜活印记,不仅刻下了文化烙印,也塑造了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而今对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与利用,最终目的在于实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凝聚人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建立对应监管体系强化公众参与

建立监管体系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明确监管职责,确保保护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制定评估标准结合历史文化名镇()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评估标准,包括文化传承、历史建筑保护、环境整治、旅游开发等方面,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实施定期评估对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确保保护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强化公众参与鼓励居民和社会各界参与保护工作,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加强监管和执法: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监管和执法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另外,可加强社区参与,社区参与与自主管理是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它不仅能够增强居民的保护意识,还能够使保护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为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提供长期的、可持续的保护。

四、结语

历史文化名镇(村)既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它们面临文化流失和环境破坏的威胁。本文深刻分析了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与利用的紧迫性,突显了文化传承、历史建筑破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因地制宜、兼顾软硬基础、挖掘地区文旅资源优势的具体保护策略。通过深化文化内核,激发村民参与,以及合理开发特色产业,将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