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 正文

泸州摩崖石刻现状及环境保护研究

作者:郭浩翔,刘舵,林杨来源:《新美域》日期:2024-08-16人气:66

摩崖石刻作为一种特殊的石质文物,指在山崖、石壁等作为介质,以“摹”和“刻”的形式进行文字、图形、图像、符号的展示,根据题材进行划分摩崖石刻主要有摩崖题刻、摩崖造像和洞窟造像三类。泸州石刻艺术具有辉煌的历史,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和赏价值,近年来,泸州对于石刻的保护积极推进,其主要成效在于宋代石刻的研究和推广方面,而摩崖石刻因其文物不可移动的特点增加了保护和传承的难度,研究成果也相对稀缺。泸州摩崖石刻以中小型石窟为主,多散布于村野乡间,石刻本体在岁月的长河里遭受着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迫切需要对其进行修护来合理规避病害。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战略背景下,明确提出对川渝石窟石刻实施抢救性保护和展示提升工程,这对泸州摩崖石刻的保护得到了较好的政策支持,但是在具体的保护措施方面仍没有系统的方法和依据可循摩崖石刻是生长在自然环境中的文物,从整体的环境观着眼以正确的保护路径和措施能够更加生态、合理地对遗产文物进行保护和开发,有利于文脉的延续和传承。

一、泸州摩崖石刻及现状

泸州的摩崖石刻兴起于唐宋后中原贵族、工匠南迁之际,当地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促成雕刻技术的长足发展。因处于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晚期,石刻艺术与泸州地理、人文相结合,呈现出本土化、世俗化和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特点。泸州摩崖石刻周边大足石刻有着诸多联系,南宋冯楫资助建造了大足北山多宝塔第六层和泸州报恩塔,均在塔内塑有冯楫雕刻像;文居礼文氏家族是两宋时期东川有名的石刻工匠世家,大足石篆山、泸县延福寺均留有文居礼其名的题刻。根据研究团队的走访调研,泸州市摩崖石刻约100处,分布于合江县泸县叙永县,以摩崖石刻和摩崖造像为主。其中重大石窟泸县玉蟾山摩崖造像、龙马潭区梦仙亭摩崖造像及石刻等正在进行保护、修建与开发,主要是对于崖体危岩的治理、传统建筑的修缮、完善排水体系、增加保护设施等方面。

泸州摩崖石刻的保护起步较晚,目前根据破坏因素的保护措施有两个类型,一是已被切割下来的独体石刻移至馆内修复收藏,如“百子图”摩崖石刻于1987年于危岩壁发掘挽救,现完整藏于泸州市博物馆;二是连山石刻与山体崖壁结合在一起的重大摩崖石刻,多采取就地保护,如叙永清凉洞摩崖石刻、泸县延福寺摩崖造像等,多因就地势进行保护和不定期修缮,但是中小型石窟、石刻分布零散,大多数裸露在山崖之间,经历着风蚀、水患、暴晒、盐病、盗窃和刻画等多种威胁。摩崖石刻的选址注重地理气势和自然形态的完整性,以山体崖壁作为主要载体所开凿大型佛像和连绵的叙事性摩崖造像,石刻内容连贯顺应环境而营建,从而形成气势磅礴的石刻景观,将文物移至馆内展示实乃无奈之举,脱离了环境的石刻本体则缺失了石刻背后的自然和文化环境。摩崖石刻的保护不仅是对石刻本体的保护,构建整体环境保护观念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起着巨大作用。从目前所形成的石窟寺保护和本体修复的方式,转向探讨从空间环境系统的领域探讨石窟保护,这种价值取向的转变,是石窟寺保护的发展从单一维度走向多维度的重要标志。

二、泸州摩崖石刻环境特点

(一)摩崖石刻的环境类型和特点

泸州地区地质多为红砂岩,易于石刻的雕凿和塑造,营建初期对于选址和环境的考察慎重,以摩崖石刻为景观核心而顺着山势进行建造,经过长年累月的营建,其摩崖石刻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古代工匠为避免水害多会在石刻隐蔽处设置排水槽,而后为保护石窟而建设窟檐、建筑等,又因礼佛需求修建拜台、道路等,逐渐添置历史人文景观,形成了特有的摩崖石刻环境空间。

在对于摩崖石刻的环境类型整理将其分为三个大类,即洞窟造像、摩崖造像和摩崖题刻,三种环境都具有自身特征和价值,其保护手段也不尽相同。洞窟造像的环境方面保护较好的以叙永明代清凉洞最具代表,其洞窟开凿于马岭乡山谷腹地的崖壁之中,呈现半圆形岩窟,洞室宽阔,造像本体分布于长50米,宽4.5米,距离地表1米的石窟内壁,故少受到风化和水害。崖壁飞落的瀑布形成水帘宛若天然的屏障,其水流跌落于山谷间形成了动静结合的绝妙环境,周边翠竹茂密桫椤密布,与红砂岩形成了色彩对比,具有较高的景观价值。摩崖造像的数量较多,重大石窟在环境的保护和修建上有所重视和投入,泸县玉蟾山摩崖造像雕刻始凿于宋代,延续至明代,造像数量众多内容丰富,位于玉蟾山风景区内,其自然环境较为优渥,石刻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摩崖题刻破坏较少,较为集中的在叙永县紫霞峰摩崖造像及石刻处,留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拓书“第一山”抗日名将陈明仁将军所书“填海补天”等,保存完整,内容丰富。东岩石刻题记为宋代至民国期间所刻,分布在长400米、高50米的岩壁上,保存基本完好,现已修整为东岩公园,但缺乏对题记赏析的观景点位设置,其建筑和环境设施配套方面还需进行风貌的提升。

(二)摩崖石刻环境的问题及分析

1.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泸州摩崖石刻的保护方面,以较为传统的考古学角度出发,多注重对于石窟本体的保护和治理,而未有注重其摩崖石刻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关系。在摩崖石刻推介方面,缺少文化挖掘,宣传手段落后。观者往往不知造像年代、不知如何欣赏、亦不知背后传达的文化含义,世人对其知之甚少。对保护基层关注度不够,目前只有国家级文保单位的摩崖石刻是以派驻当地村民作为基层文物管理员进行看守,但道路、卫生间等基础设施和条件较差,服务设施简陋,缺乏监控、报警器等防盗措施;大部分中小型石窟凋敝于荒野,多无人问津。

2.保护性设施缺失。对摩崖造像的设施保护古来有之,北魏之时是以顺应岩石凿刻出房屋形态结构形成佛殿,后采用木构窟檐对窟龛进行风雨的遮蔽,而今泸州鲜有保护性窟檐的留存大多数石刻文物缺少设施的保护,遭受风化水患严重。泸县延福寺为例其保护建筑以修旧如旧的方式,采用钢筋混凝土此类自重大的建筑材料易加重对崖壁的负荷,导致开裂等隐患。其余少部分石窟或采用临时雨棚等简陋设施,缺少对环境的思考。少部分小型石窟为当地百姓自发捐资修建,保护效果一般,不能良好地解决通风、防水和光照等问题。

3.保护机制不全。目前重大摩崖石刻和市区内石刻管理相对较好,但是县区内的文物管理缺乏统筹,文物、公安、自然资源保护等有关部门执法联动机制不够紧密,近年仍存在文物盗掘、损坏等情况。其次,未引入专业的环境设计机构和文物保护共同对摩崖石刻传承这一专题展开深入探讨,正在进行的摩崖石刻保护项目仅有叙永紫霞峰摩崖造像及石刻、龙马潭梦仙亭石刻博物馆、泸县玉蟾山摩崖造像等文物单位,主要是以石刻保护治理或者景区修缮方面考虑到了规整周边环境,修缮地面铺装和栏杆。文物保护观念缺乏规划,保护意识较为被动,多是对损坏、受灾的摩崖石刻进行修葺,鲜有对摩崖石刻活化利用的思考,不利于文物保护的发展。

三、泸州摩崖石刻环境保护建议

(一)保护原则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文件提出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开发,充分发挥其价值,使石窟石刻艺术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深化文旅融合。在此视角下,摩崖石刻的环境保护原则需要在保护文物原状、保持环境真实性和完整性、合理利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实施。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摩崖石刻及其环境,让这些灿烂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

在地保护为原则。对于摩崖石刻,其原始状态和历史信息是极其重要的因此,任何保护和修复工作都应以不干扰、不破坏、不损害文物原状为根本原则。保持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尽量减少对摩崖石刻本身的干预,尽可能降低保护措施对文物及环境的影响。其保护内容包括石刻周围的自然环境,如土壤、植被、水文等,以及社会环境,如历史建筑、村落等。

合理开发和利用。在保护摩崖石刻的同时,也需要合理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这包括开展文化旅游、文化研究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摩崖石刻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也需要注意合理利用的方式和程度,避免过度开发对摩崖石刻及其环境造成损害。

(二)保护措施

1. 科学规划和开发,提升影响力。在泸州摩崖石刻的保护工作中,除了静态的维护和修复,更应注重其动态的发展和传承。通过与周边乡村旅游、景区的互动,提升石刻的文化价值,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响应“建设四川乡村石窟文化公园、文化景点和文化微景观”政策,将泸州摩崖石刻选点进行乡村石窟文化公园的建设,通过科学规划和布局,将石刻与周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结合,打造出既有历史底蕴又具现代气息的文化景点。加强与中小石窟寺的保护利用合作,推动其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挖掘文物的文化内涵,通过展览、演出、影视等多种形式展示文物的魅力,有效释放文物资源活力,提高民众对泸州摩崖石刻艺术的认知,推动科学研究、文化教育、艺术创作等领域的发展。

2. 保护性设施的“复原”。根据巴蜀地区摩崖石刻的保护性设施研究,其按照空间构成的特点,将窟檐总结为三类,即半开敞性、半封闭性和封闭性。目前泸州摩崖石刻缺少足够的文献典籍和数据支撑,无法复原原有建筑,当前的保护性设施设计亦不能一味修旧如旧,需要站在结合环境的视角下进行。在形式设计上,以符合世俗对于摩崖石窟的传统认知的基础应对传统的建筑形式提取与简化,提取川渝地区建筑营造的优点,进行借鉴与优化,最大程度适应川渝地域环境特征。在材料选择上,需要对建筑结构和选材进行更新,采用现代常用的钢木结构,起到最小干预,且提高结构强度的作用。

3.完善保护机制。各地各部门将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常态化做好石窟保护修缮工作,同时加大石窟寺保护利用经费投入力度,对摩崖石刻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减少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对石刻的损害,如植树造林、修建排水设施等,完善摩崖石刻周边环境及观赏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规范香客、游人的活动空间,避免自然和人为的持续伤害。组建专题会议或研究团队,加大基础研究,以研究贯穿保护干预全过程,共同研讨当地石窟文物资源转化利用。关注和落实偏远地区基层文物管理员,提升文物保护管理基础知识,集多方资源致力文物保护的长足发展。

结语

泸州的摩崖石刻保护起步较晚,面临保护设施缺失、保护机制不全等问题,不同程度上遭受着自然和人为的伤害。当地摩崖石刻大部分还没被纳入文保单位,但是其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不可否认的认定、纳入文保单位之前,以环境构建整体观,落实对当地摩崖石刻的保护,在此基础上科学规划和开发摩崖石刻的文旅价值,影响力;对石窟进行保护性设施的营建,“复原”其环境保护空间;促进当地各部门间的保护协同机制,重视对摩崖石刻基础研究,关注当地基层文物管理员等多方共同协作,注重摩崖石刻与现代社会的结合,让文物在新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走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石窟寺保护利用之路。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