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 正文

乡村文化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

作者:严忆敏来源:《文化产业》日期:2024-07-27人气:110

一、乡村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乡村文化的定义及历史渊源

乡村文化是在长期的农耕社会历史进程中,由广大农民群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制度文明的总和。它深深植根于广袤的农村土地,反映了农耕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源远流长,其萌芽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耕文化。

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村落逐渐形成,乡村文化也随之孕育而生。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乡村文化得以繁荣发展,积淀了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传统节日礼仪、农时习俗等文化遗产。进入近现代以来,在工业文明与城市化的冲击下,乡村文化发生了深刻变迁。许多优秀的乡土文化遭到冷落甚至湮灭;乡村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弘扬。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构建和谐乡村具有重要意义。

(二)乡村文化的特点与传统价值观

乡村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与价值追求。乡村文化植根于农耕生活,具有朴素自然的特点。它源于农民的生产实践,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质朴情怀。乡村文化因地制宜、丰富多样。不同地域的自然特色、历史传统塑造了独特的乡土风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乡村文化重视人伦亲情,体现了中华民族敦亲睦邻、重义轻利的传统美德。乡村文化蕴含了丰富的优秀传统价值观念。勤劳善良是乡村文化的基本伦理,老一辈农民历经艰辛创造了丰硕成果,树立了辛勤劳动、诚实守信的榜样。重义轻利是乡村文化的价值取向,广大农民重情重义、乐于助人,展现了可贵的集体主义精神。尊老爱幼是乡村文化的人伦法则,村民们尊崇长辈、关爱晚辈,形成了和睦的邻里关系。节俭持家是乡村文化的生活哲学,人们崇尚俭朴,杜绝浪费,树立了勤俭节约的美德。这些价值观念世代相传,成为乡村文化的精髓所在。

新时代立足于乡村文化的优秀传统,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掘和保护乡村文化资源,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风文明,不断提振乡村文化的时代精神,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概述

(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定义与分类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由民族大众集体创作,并在民间世代相传、不断发展完善的文化艺术形式。它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反映了各民族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情感特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与艺术特色。民间文化艺术门类丰富,涵盖了口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美术、手工技艺、民俗等多个方面。口头文学包括民间故事、传说、谚语、谜语等;传统音乐有民歌、说唱、戏曲音乐等;舞蹈有汉族民间舞、少数民族舞蹈等;戏曲包括京剧、豫剧、越剧等;曲艺门类有相声、快板、大鼓等;民间美术则有年画、剪纸、刺绣、泥塑等;手工技艺包括织锦、景泰蓝、唐三彩等;民俗则涉及节日习俗、人生礼仪等内容。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可分为语言文学类、表演艺术类、工艺美术类、游艺竞技类等。语言文学是用口头或文字形式创作传播的艺术,表演艺术融音乐、舞蹈、戏剧于一体,工艺美术融实用性与艺术性为一体,游艺竞技则带有娱乐性质。这些门类相互交融,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百花园。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它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智慧与情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创造力。新时代要加强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深入挖掘其思想内涵,提炼其精神特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地域特色与表现形式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植根于不同区域的风土人情,因地制宜、异彩纷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这种地域性差异,既源于各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也缘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原地区是汉族文化的发祥地,民间文化艺术代表了典型的农耕文明特点,如中原大鼓、太平鼓、河南坠子等说唱艺术,体现了农村生活的质朴与活力。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交融,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贵州铜仁地区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民间文化艺术独具特色。以印江自治县为例,当地的花灯、摆手舞、高台狮子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备受瞩目。花灯融合了土家族、苗族等民族文化元素,以细腻精巧的做工、绚丽多彩的色彩,展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审美情趣;摆手舞以优美的舞姿、欢快的节奏,抒发了土家族人民爱好和平、热情好客的天性;高台狮子灯则以高达数米的狮头造型和巧夺天工的表演技艺,彰显了铜仁民间艺人的非凡才智。这些民间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灿烂多姿。除铜仁外,西南地区还有众多极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如云南的花灯、贵州的芦笙、四川的蜀绣等,无不展现着各民族的审美情趣。

三、乡村文化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启示与影响

(一)乡村文化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艺术创作方式的影响

乡村文化作为民间文化艺术的沃土,深刻影响了民间艺术家的创作方式。他们扎根乡村,贴近生活,从劳动实践中汲取营养,以朴素的方式抒发情感,反映心声。乡村文化崇尚就地取材、因陋就简的创作理念。在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农村,民间艺人往往利用身边的自然材料进行创作,如就地取材的八仙过海面塑、废弃物利用的农民画等。他们不拘泥于材料,而是以巧思化腐朽为神奇,体现了极强的创造力。这种就地取材的创作方式,也让作品更加贴近乡土,富有生活气息。乡村文化倡导群众参与、共同创作。很多民间艺术形式,如花灯、秧歌等,都是农民群众自发组织、集体创作的成果。人人参与其中,共同唱、共同跳、共同演,既是自娱自乐,也是抒发情感。这种群众参与的创作方式,使得作品更加鲜活生动,富有泥土芬芳。乡村文化重视口耳相传、世代传承。许多民间艺术如民歌、故事会等都依靠口头传唱,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代代相传。在传承过程中,作品不断丰富发展,但依然保持了本真风貌。这种口耳相传的非物质形态,也让民间艺术更具生命力。乡村文化强调技艺与生活的融合。织锦、刺绣等工艺美术往往与衣食住行等生活实践紧密相连,既是生活必需品,又寄托了美好情感。

(二)乡村文化对民族民间艺术的艺术风格与主题的影响

乡村文化以其纯朴、善良的价值理念,塑造了民间艺术独特的风格特点,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主题素材,使得作品充满着乡土气息与生活情趣。

从艺术风格来看,乡村文化的纯朴、自然特质深刻影响了民间艺术。以贵州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例,布依族、苗族、土家族、侗族等各民族的艺术家们,以天人合一的理念,质朴率真的笔触,创作出一幅幅山水田园的诗画。布依族的蜡染艺术,以大自然的青山绿水为灵感,以纯净环保的蜂蜡、蓝靛为原料,用简洁明快的线条勾勒出充满野趣的自然图景,让人们重温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苗族的银饰工艺以粗犷豪放著称,银匠们用手工錾刻、焊接等技法,将日月星辰、花鸟鱼虫等自然元素,以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在银冠、项圈、臂钏等饰品上,粗中有细、简中见繁,展现了山地民族特有的粗犷与豪迈,也寄托了苗族同胞想象丰富、热情奔放的浪漫情怀。土家族的编织技艺独具匠心。土家织女们将青山绿水间的树叶、花朵、昆虫等形象抽象化,以对称、适度变形的图案编织在背带、围裙等生活用品上,配以朴素温暖的色彩,让人感受到土家儿女纯净善良的心灵,也展现出土家传统“以织织人”的生活智慧。

从主题内容来看,乡村文化为民间艺术提供了广阔的创作天地。田园风光、农事劳作是民间艺术经久不衰的主题,艺术家们或吟咏山水田园之美,或描绘春耕秋收之景,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如大象山水画,就以简约的线条勾勒出乡村美景,寄托了农民的诗意栖居梦想。乡村生活场景是民间艺术的重要表现主题。嫁娶嬉戏、民俗节庆等日常生活片段,在艺人笔下活灵活现,充满着烟火气息。如贵州侗族大歌,以原生态的音乐形式,再现了当地迎亲嫁女等生活场景,展现了浓郁的乡土风情。农民的喜怒哀乐、人生梦想,同样是民间艺术抒写的主题。《愚公移山》《牛郎织女》等民间故事,以夸张浪漫的艺术手法,表达了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乡村文化是民间艺术的重要滋养源泉。它以纯朴自然的文化理念,塑造了民间艺术朴实、多元的风格特点。以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田园风光、生活场景、情感抒发等主题内容,使得作品饱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洋溢着农民的生活情趣。新时代要继承发扬乡村文化的精髓,推动民间艺术守正创新。既要重视对优秀艺术风格的传承,又要鼓励个性化多元化发展,使作品在继承传统中焕发时代风采。引导艺术家扎根生活沃土,从乡村实践中发现新主题、挖掘新素材,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描绘新时代乡村的美丽图景,讴歌劳动人民的伟大梦想。

四、案例分析与探讨

(一)某乡村文化活动对当地民间艺术的影响与推动

印江自治县开展的“美丽乡村·踏歌而行”“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系列文艺演出活动,打破了传统“台上演、台下看”的固化模式,让群众从“观众”变成了“演员”,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角和参与者。这种互动式、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老百姓动起来、唱起来、跳起来,在参与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在体验中增进民族认同,极大激发了村民及所有参与者的文化热情。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活动自创的“贵州大洋芋”节目。这一节目巧妙地将歌曲、游戏、舞蹈、农耕竞技等多种形式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体验。在欢快的节奏中,身着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各民族服饰的群众,与文艺工作者们同台竞技、同唱同跳。姑娘小伙子们或跳着欢快的摆手舞,或唱着悠扬婉转的山歌,在大洋芋的歌声和游戏里,大洋芋不再只是放楼脚,放桌角,放锅头,这一刻它从物质粮食上升成为精神食粮。

这种创新的互动形式,让传统文化""起来,焕发出勃勃生机。群众在“玩”中“学”,在“乐”中“融”,不知不觉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用群众听得懂、喜欢听的方式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入脑入心。文化活动因此成为加强民族团结、凝聚人心力量的重要载体。这一案例生动诠释了“文艺为人民”的理念。文艺工作者扎根人民、服务人民,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文化活动,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润物无声地提升农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用文化的力量助推乡村振兴。在乡村的舞台上土家族的印染,山歌,苗族的银饰芦笙等民族民间艺术重焕光彩,演绎着时代的新篇章。

(二)某民族传统节日对当地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印江自治县沙子坡镇“高腔山歌”这一土家族特色非遗项目的调研传承活动,对当地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通过系统性挖掘整理,大量濒临失传的高腔山歌得以“活化”,珍贵的乡土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为民族文化传承夯实了根基。调研发掘了高腔山歌的时代价值,过去它曾是歌颂革命、鼓舞斗志的精神力量,今天它又成为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展现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在传承和弘扬中坚定了文化自信、增强了文化自觉。非遗项目只有在创新发展中,才能焕发出持久生命力。文化部门将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作,推出反映新时代农村生活的歌词曲调,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开发音像、动漫等文创产品,让高腔山歌“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大餐。传承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80岁高龄的刘朝英老师以精湛技艺成为薪火相传的活标本,为高腔山歌人才培育和选拔提供了重要参考。

完善非遗传承人认定和扶持政策,搭建传帮带机制,必将涌现出更多文艺新秀,不断注入传承发展的新鲜血液。印江自治县文化馆开展的高腔山歌调研传承活动,以文化志愿服务为抓手,有效推动了土家族特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传统文化只有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才能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新时代呼唤更多像刘朝英老师这样的“文化摆渡人”,用执着坚守和匠心独具,续写乡土文化的绚丽华章,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结语:

  乡村文化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瑰宝,相伴相生、交相辉映。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呼唤着对优秀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期待着民间艺术在传承中发扬光大、绽放异彩。民间艺术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美学风格,书写着乡村生活的多彩画卷,传唱着农耕文明的动人乐章,二者相得益彰,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讲述新时代乡村的火热实践。在传承发展民族民间艺术中彰显文化自信,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彰显使命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