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民俗文化进景区的路径与模式探讨
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丰富多元、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不仅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更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鲜活表达和重要组成部分。跨媒介叙事理论为人们理解和体验民俗文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实践路径。当观众沉浸于民俗活动的展演场景时,他们不仅在解读和建构活动本身的故事内涵,更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与集体的交融,将个人记忆汇入集体记忆之中,唤醒对中华儿女身份的认同感及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从而强化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2014年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2023年6 月,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文化建设中要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习总书记这一系列讲话深刻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站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寄予的固本培元、铸就民族之魂的重大期许。特色民俗文化如何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使其内在精神得以广泛流传并持续发扬光大,无疑成为当前社会文化工作者亟待深入探讨与实践的重大课题。
一、民俗的社会功能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定位
中国民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传承着我们民族数千年以来延续至今的文化血脉。丰富多样的民俗事象产生于民众,也为民众服务。传承至今的民俗事象,主要依赖于其社会功能。钟静文指出民俗的社会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和调节功能。这些社会功能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民俗文化的内在价值体系。民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人从出生到死去,都在民俗的规范之中,人生的各个阶段都离不开民俗活动。在这些民俗活动中孩子们模仿成人,学会为人处世,学会人际交往。民俗的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民俗是法律的前身,是起源最早、约束面最广的一种社会规范。民俗对人的控制是一种最有力的深层控制。民俗的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民俗不仅统一着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更重要的是维系着群体或民族的文化心理。无论身处何方,家乡的风俗习惯、方言美食以及共享的节日庆典,都是连接个体与集体、故乡与远方的重要纽带,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民族情感。民俗的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心理得到调剂的作用。娱乐活动有助于人们在劳作之余放松身心,释放压力。如泼水节、那达慕等节日中的各类民俗表演,不仅提供娱乐消遣,更是在欢乐氛围中凝聚群体力量,强化集体记忆和社会认同感。故事讲述、童谣传唱等活动可以作为情绪宣泄的有效出口,帮助人们舒缓内心的压力。
综上所述,民俗文化在当今社会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当代价值体现在多个维度:从经济层面看,民俗活动能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有助于乡村振兴;从社会角度看,民俗旅游有助于增进人际交流,缓解现代生活中因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交孤立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身心疲惫,释放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从文化层面考虑,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对于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深远意义。此外,在参与民俗活动的过程中,还能够强化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凝心聚力,唤醒初心。
二、基于跨媒介叙事理论,民俗文化的多元意义建构与传播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提出要通过创新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来唤醒民众的文化自信。这要求我们在保留民俗活动原有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趋势进行内容与形式的创新设计,并借助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媒体技术将其推向多平台,加大宣传推广力度。2006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亨利·詹金斯( Henry Jenkins) 在其出版的《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一书中提出“跨媒介叙事”(transmedia storytelling) 的概念,并以多部电影为例对跨媒介叙事的内涵进行解析。运用这一理论,对民俗文化进景区的途径进行新的设想,有利于实现习总书记所提倡的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亨利·詹金斯认为跨媒体叙事是指“随媒体融合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审美意境,它向消费者施加新的要求,并依赖于在知识社区的积极参与。”“一个跨媒介的故事跨越多种媒介平台展现出来,每一种媒介都出色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每一个新文本都对整个故事做出了独特而有价值的贡献。”由此可见跨媒体叙事是一种创造世界的艺术,引用这个概念到民俗文化的传播中来,是为了吸取其中的文化精髓,使民俗文化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传播。
(一)民俗活动本身具有强烈的场域效应,能够将观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创作主体的一部分。在沉浸式的体验过程中,游客不仅能亲身体验民俗活动的魅力,还会自发地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所见所感,从而与家人朋友共享这份独特的文化喜悦,形成广泛的社会共鸣。 丽江古城将纳西族的特色民俗文化融入景区,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古老的纳西族村落,欣赏纳西古乐演出,还可以学习纳西族传统手工艺。游客进入景区,情不自禁地沉浸在当地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深切感受其独特而新奇的民俗文化,从精神层面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
(二)民俗活动的文化魅力在跨媒介叙事的推动下得以有效延展,进一步丰富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游客通过亲身参与并沉浸在这些活动中,深刻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韵味,而各类短视频、图文、网络直播等形式的叙事内容发布,则引发了广大网民的关注与讨论,极大地拓展了民俗文化的传播广度和深度。九寨沟景区就非常重视特色民俗文化的展示与传播,景区以藏族、羌族等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为特色,通过举办藏羌文化节、展示藏羌传统手工艺等,吸引了大量游客。游客对这种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的体验和感受反响很大,抖音、快手、小红书,微博等平台都能看到游客的分享。在体验民俗文化的过程中,游客又生发出新的故事,并以新的形式进行传播。这种形式既延展了传播的内容,又扩展了传播的途径。
(三)跨媒介叙事还成功实现了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区域的文化影响力,也促进了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一体化传播。当民俗文化以生动活泼、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时,区域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也随之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地区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近年来,叶县聚焦融合发展,立足生态、历史、人文、产业等特色要素,以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为主线“补旧”“挖新”,在政策支持、项目建设、宣传推介、业态拓展等方面下功夫,深度挖掘特色文化,创新旅游产品业态,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培育新业态、构建新格局。
三、特色民俗文化进景区的路径与模式
(一)特色民俗文化进景区的实施路径
1. 深度挖掘与整合特色民俗文化资源。首先,对地方独特的民俗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和梳理,了解其历史渊源、表现形式以及在当今社会的价值意义。通过对本地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类,提炼出最具代表性和吸引力的核心内容,为后续融入景区做好基础准备。河北省地处燕赵大地,邯郸、承德、保定、井陉、沧州、正定等多地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井陉南张井老虎火已于2023年进卧虎岭景区;2024年春节之际,藁城宫灯进正定南城区,给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又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成为可以效仿的典范。
2. 精心策划与创新民俗文化产品及服务。基于挖掘出的民俗文化资源,结合旅游景区的特点,策划并设计一系列富有创意且具有参与性的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和服务项目。比如,举办民俗文化节庆、打造实景演艺、开发民俗工艺品等,确保游客能在游览过程中亲身体验、感知和传承民俗文化。阳朔西街以独特的壮族文化和山水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景区通过策划创意文化产品,如民族歌舞表演、壮锦制作、农耕体验等,让游客深入了解壮族文化。
3. 强化与优化民俗文化的展示与传播手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虚拟现实、互联网平台等,将民俗文化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游客,提升观赏性和互动性。同时,通过导游解说、教育展示、线上线下活动联动等方式,提高民俗文化的传播效果,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民俗文化的魅力。2024年2月2日——3月10日河北正定南城门的春节灯会不仅以《山海经》为主题,而且应用了虚拟现实、灯光交互等“黑科技”,吸引了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唐山南湖春节灯会也运用了新技术,展示了一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融的3D光影秀。
4. 培育与壮大特色民俗文化产业品牌:以景区为依托,积极引导和支持本地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创建有影响力的品牌形象。通过政策扶持、市场运作、人才培养等多种途径,推动民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升和市场化进程,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民俗文化产业集群,从而实现旅游经济与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2023年底哈尔滨冬季文旅火爆出圈的事件引起广泛热议,有人质疑哈尔滨的冬天以前也是冰天雪地,为啥现在火了?这不仅源于之前热门景点的宰客行为让游客怨声载道,而且在于2023年的冬天,哈尔滨提供的不只是冰天雪地的冰雪大世界,而是有温度、有温情、有热度的让人感受到愉快的体验和服务,当地政府和群众诚信、友善、关爱游客,让游客有宾至如归之感,这才是最有影响力的品牌。
(二)特色民俗文化进景区的实践模式
1.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将民俗文化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打造以文化体验为核心、旅游为载体的产品体系。通过深度挖掘和整合地方特色民俗资源,设计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活动及产品,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能深入了解并参与其中,实现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目前这种模式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真正做到文旅深度融合的还不是很多。在深入挖掘特色民俗资源的基础上,还需要因地制宜地打造一条龙服务,使景区连成片,活动有意义,产品质量高,服务态度好。
2.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协同发展模式。在政府政策支持和指导下,充分调动市场机制的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政府负责规划指导、保护传承以及相关政策制定,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或个人按照市场需求,创新性地开发和经营各类民俗文化主题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形成政企联动、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2023年淄博烧烤火爆出圈,面对纷至沓来的游客,淄博政府积极应对,交通上增加了淄博烧烤专列,政府工作人员亲自到烧烤摊现场办公,突显了政府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妥善管理之下,文明之风盛行,商户互信、礼让,为了淄博的荣誉,大家齐心协力,为游客提供最好的服务,带动了市场向良性发展。
3. “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注重在有效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求进行创新和发展。一方面,严格执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法规,确保民俗文化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意设计理念,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适应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的改造和包装,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实现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4. “景区+社区”共同参与模式。景区与当地社区紧密合作,共享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景区不仅作为展示和传播民俗文化的平台,还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到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旅游服务中来,让游客在体验民俗文化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淳朴民风和地方生活气息,实现景区与社区的共生共荣,提升旅游品质和社会效益。黄山宏村就非常注重与周边社区的合作,共同参与旅游业发展。宏村以徽派建筑和茶文化而闻名,他们挖掘和整合徽派建筑、徽墨制作、茶艺表演等文化资源,打造了一系列特色民俗文化产品与服务,是景区与社区合作的典范。
结语
通过上述多元化路径和创新性模式的有效实施,特色民俗文化成功融入旅游景区,不仅丰富了旅游业态,激活了区域旅游资源,还促进了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这一过程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彰显,也是对新时代文旅融合趋势的有力回应。展望未来,各地应进一步深化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坚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在市场化运作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从而打造出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中国风韵的高品质文化旅游目的地,让丰富的民俗文化成为推动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精神文化享受,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根基更加坚实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