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县反排村苗族祭桥节的芦笙文化探究
一、引言
芦笙记载一个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是苗族社会生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维系社会稳定安康、构建良好苗族人际网络、铸牢民族意识、实现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芦笙是苗族流传最长远的传统乐器之一,也是历史长河中苗族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一直嵌化在苗族社会生活的重大喜事、家庭祭祀、节日假日等重要场合,芦笙在苗族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现实生活中,芦笙文化不仅渗透在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还涉及到苗族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形态的构建、社会关系维系等方面。笔者设想通过对台江县反排村苗族祭桥节中的芦笙文化探析,尝试通过这样一种研究方式,尽可能的通过芦笙文化各维度透视到苗族生产生活、习俗习惯、族群性格、精神面貌和心理素养等方面。
二、台江县苗族芦笙文化的起源与背景
(一)台江县苗族祭桥节的起源与习俗
台江县苗族祭桥节,也被称为“敬桥节”或“祭桥节”,是苗族地区一年一度的传统习俗。这个节日在台江县甚至黔东南许多苗族地区是一个非常隆重的祭祀活动。在苗族同胞的信仰中,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万物醒”,“转世投胎”的“灵魂”也开始“寻找出路”的日子。在这一天,那些新婚未有子嗣或久婚未育的人家,会架设“接引”的“桥”来“引进人才”,以祈求家族和个人的繁衍和发展,这个过程被称为“架桥”。
除了“架桥”,苗族人还非常重视那些早已由祖先架设并已经“引进”了许多“人才”的“桥”。他们认为这些“桥”具有神圣的地位,因此对它们进行“顶礼祭拜”,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都要到“桥”上去祭祀,感谢这些“桥”带来的家族繁荣。这样的祭祀活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二月二”敬桥节的传统习俗。
(二)苗族芦笙文化的历史与背景
台江县苗族芦笙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据文献记载,芦笙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远在唐代,宫廷就有了芦笙的演奏。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台江县反排村芦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
台江县反排村芦笙文化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文化现象。它不仅是苗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芦笙文化与苗族的生活、信仰、仪式等方面紧密相连。在苗族的宗教、祭祀、婚礼等各种场合,芦笙都是不可或缺的乐器。它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演奏方式,传达了苗族的历史、文化和信仰。芦笙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和身份认同的标志。每逢节日或庆典,苗族人民会聚集在一起,吹奏芦笙、跳起苗族舞蹈,共同庆祝。这种文化传统不仅丰富了苗族人民的生活,也加强了社区内部的团结与凝聚力。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芦笙文化面临着一些生存危机。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老一辈传承人的逐渐逝去,都给芦笙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挑战。为了保护和发扬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推广芦笙文化进校园活动等。
三、桥的权属形态:族群发展的一种组织形式
祭桥作为贵州台江县苗族祈生祈福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实是一种组织形式的表达,可以理解为是族群发展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形式的体现。这种组织形式主要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涉及到一系列的仪式和供品,包括在桥上烧上香纸、摆放酒、腊肉、糯米饭、红蛋、米酒等供品,进行祭祀活动等。从这种组织形式中,可以看出族群的发展不仅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延续,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传承。祭桥活动所体现的家族和亲缘关系,是维系族群发展的纽带。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家庭和个体都会以特定的方式参与到这种组织形式中,以实现族群的凝聚和发展。
同时,祭桥也涉及到一些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如祭桥时的先后顺序、祭祀物品的准备等,这些都反映了社会等级和秩序的划分。通过这样的组织形式,族群成员得以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从而更好地维护族群内部的稳定和和谐。
(一)宗族桥权的文化内涵与意义
祭桥作为族群发展的一种组织形式,既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传承,也是族群凝聚力和发展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这种传统组织形式的价值和意义也在被重新认识和发掘。
苗族祭桥宗族桥权的文化内涵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宗族认同:苗族祭桥宗族桥权是一种强化宗族认同和团结的文化表现。通过祭桥活动,族群成员能够更好地认识和认同自己的宗族根源,明确自己在宗族中的位置和角色,从而增强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维系社会秩序:祭桥活动中,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得到了明确的体现。祭桥的先后顺序、祭祀物品的准备等都有一定的规定,这些规定反映了社会等级和秩序的划分。通过遵守这些规定,族群成员能够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3.增强地方凝聚力:祭桥活动通常在特定的地点进行,如桥梁、溪流等。这些地点在当地具有特殊的意义和象征意义,成为当地居民共同的记忆和认同标志。通过祭桥活动,地方凝聚力得到增强,居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4.促进族群交流与融合:祭桥活动不仅是一种宗族活动,也是一种族群交流与融合的平台。在活动中,不同宗族之间的交流得以加强,促进了族群之间的了解与融合。这种交流与融合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五、文化生境的祭桥文化
5.促进文化传承:苗族祭桥宗族桥权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通过祭桥活动,族群成员能够了解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历史故事和民族精神,从而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苗族宗族:维系族群生产发展的社会组织
苗族宗族是维系族群生产发展的重要的社会组织。在台江县苗族社会中,宗族是由同一祖先的后代组成的血缘群体,具有明确的地域和族谱关系。苗族宗族发挥着维系族群生产发展的作用,如文化和精神的传承。苗族宗族文化是维系族群生产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通过祭桥等仪式活动,宗族成员传承着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强化了族群认同感和凝聚力。这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能够激发宗族成员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族群生产的发展。
苗族宗族作为维系族群生产发展的社会组织,在保护土地资源、促进生产协作、传承技术和知识、强化社会组织和治理、弘扬文化和精神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尽管宗族的影响力和传统地位有所削弱,但在一些地区和苗族群众中,宗族仍然是重要的社会组织和资源共享机制。保护和发展苗族宗族文化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文化生境的祭桥文化
对于苗族祭桥节的诠释,实质是苗族同胞对自然的崇敬意识、对社会和族群内部渴望团结思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构建起苗族内部的信仰习惯。“在苗族尊敬自然、尊重生命的文化行为,隐藏着他们对生命的具体伦理和对“神性物权”的看法。这套观念认为:‘万类皆有命,万世同尊,万世同荣,神明是所有资源的终极守护者和拥有者”。苗族在历史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信万物有灵的信仰,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敬之情。苗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祭桥节是对古桥的祭祀,节日的举行,体现了当地苗族同胞对神(鬼)的信仰思想。
四、芦笙文化发展的思考
无论是吹奏芦笙,还是踩芦笙活动,都反映出苗族群众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精神,生命的意义就是不断寻求自我满足的过程。芦笙文化也如此,芦笙作为一种乐器,如何在社会发展中传承好芦笙文化,让芦笙文化在苗族文化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是我们当代苗族人的责任和义务,笔者梳理出以下思考:
芦笙文化发展的思考 |
建议与对策 |
备注 |
1.各地区是否能成立芦笙协会?是否能得到政府以及相关爱心机构的资金支持? |
建议开展芦笙交流座谈研讨会及芦笙的相关活动,所使用的每一笔账目向政府、资助机构、协会成员进行亮化与公示,协会做好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成立协会组织架构,合理分配职权。 |
|
2.非遗部门是否能定期开展芦笙文化传承工作? |
建议在苗族重大节日邀请芦笙传承人定期向社会、社区、学校等场所开展芦笙制作体验、芦笙演奏教学、芦笙舞教学相关传承工作。让全民参与,亲身体验,感受芦笙文化趣味,增强对芦笙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
|
3.各地区文化部门是否举行芦笙比赛活动? |
建议可以分为业余与专业、传统芦笙与多管芦笙,通过这样的比赛效应,让更多的民间芦笙爱好者或是专业芦笙演奏者参加,增加芦笙文化的影响力。 |
|
4.芦笙教学能否搬进校园? |
建议学生课后开展芦笙社团活动,开设制作芦笙、吹芦笙、跳芦笙等关课程,让更多的人从小接触芦笙,学习芦笙,热爱芦笙,从而更好地把芦笙文化传承下去。 |
|
5.苗族各村寨是否能在春节期间、苗年节或是重大节日中举行芦笙吹奏比赛? |
建议以家族为参赛单位,因为春节、苗年节、重大节日或是房族红喜事家族人常聚在一起,便于家族老者对年轻人芦笙演奏的培训,因为目前各村寨许多90后都不怎么会吹奏芦笙了,特别是传统芦笙,在此期间,让家族的长辈传授给家族的年轻人,这样的传授效果比较明显,一方面增加家族凝聚力和协作能力,另一方面让芦笙在祖祖辈辈中传承下来。 |
|
6.芦笙制作师傅能不能尝试对芦笙制作创新? |
因为苗族地区许多的芦笙师傅年龄都比较大,芦笙制作技术相对比较陈旧,尝试到笙制作厂学习芦笙的制作,因为现在许多笙制作厂都是机械化,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的制作技术上早就走在我们芦笙制作技术前端,通过学习,可以在芦笙的外观方面做得更加美观、精致;缝隙方面更加紧密,以免吹奏漏气,音色和音量方面更加饱满和响亮,不断总结与学习,尝试培育一批年轻的芦笙制作者,整理出一套完整的芦笙制作技术,只有芦笙无论从外观上还是音色、音量方面,尽量满足芦笙演奏人员的需求,相信受众面会越来越广,演奏人数会越来越多。 |
|
7.能否集中力量抓好芦笙旅游业发展? |
将芦笙与旅游完美结合,形成具有民族风情的独特观光游览。同时加强对芦笙演奏人员,包括表演技艺、接待游客、交流沟通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使芦笙演奏人员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让游客在游玩中体验芦笙文化的独特魅力,乐不思蜀、流连忘返,不断加大对芦笙文化的建设与宣传,培养和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到芦笙文化活动中来,从而让更多的游客对苗族村寨的热爱和向往,鼓励游客到苗族村寨来旅游体验,进而增加了苗族地区的经济利益,相应的芦笙文化从业者生活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同时能促使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