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外宣视角下成都蜀锦文化外宣翻译与传播
蜀锦作为商品时,正如汉代刘熙《释明》中称“锦,金也,作之用工中,于其价如金。”我国把织锦作为对外贸易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经济与社会效益并行;作为文化符号时,丰富的纹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记忆,蜀锦艺术在观照社会现实,把握文明脉络的作用中无可比拟,能够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一展大国外交风采;作为文化自信的标志时,如杜甫在《白丝行》中曾有“缫丝须长不须白,越罗蜀锦金粟尺”,引出“春天衣着为君舞,蛱蝶飞来黄鹂语。” 蝴蝶围绕、黄鹂啼叫,写尽蜀锦之名贵与美丽。因而,诗学角度上蜀锦作为文学艺术作品的重要意象,在中国艺术史上闪耀;作为中华文化共同繁荣的见证时,蜀锦作为“天下母锦”,对其他织锦的形成与传播产生深远影响,见证了中华文化繁荣蓬勃的发展。
因此蜀锦的对外传播以及外宣翻译有利于再现其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加强国际贸易合作,推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更有利于宣传巴蜀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出去”。
一、蜀锦外宣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更迭,社会节奏愈来愈快,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落后甚至淘汰的诸多问题。例如,大众认为蜀锦仅是存在于古代的丝织品,其材质与风格与现代文化出入过大,而不被接受。并且由于蜀锦IP缺乏,国内外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无了解。但是蜀锦历史悠久,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早在秦汉三国时期,蜀锦已走出四川,进入少数民族地区,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其代表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更是道出了中华各民族历史的交往交融,彰显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助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精湛的织造技艺更是在国内外出类拔萃。因此蜀锦外宣对于我国西部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文化贸易方面的深度合作,畅通对外文化交流渠道,以及推动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文化贸易的健康发展,树立中国文化传播的国际形象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与此同时,蜀锦外宣翻译未引起足够重视,许多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跨文化传播视角下,蜀锦的外宣问题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国家文化背景、思维习惯的差异,需要用对方听得懂、能共情的方式讲好蜀锦故事,更好地传播事实、消除隔阂、构建认同。同时,外宣更需要打破中外交流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壁垒,在中国与世界的交融互动中宣介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方案,而这些离不开传播方式、专业语料库及相关学术研究的支持,因此,蜀锦外宣、外译之路任重而道远。
二、蜀锦翻译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
2.1蜀锦原文及其译作缺乏
笔者在查阅各类与蜀锦相关的书籍与网站,以及与十余名省级及以上蜀锦非遗传承人、企业合伙人的探访后发现,仅有蜀锦的部分简介与起源得到宣传翻译,且内容大多为笼统概括;而蜀锦的织造技艺大多是通过非遗传承人一代一代的口述相传,并无技艺、纹理等专业内容的文字记载,译作更是少之又少。在中国知网上,笔者以2011-2023 年近十二年为时间段,以“非遗”为关键词在“篇关摘”中进行搜索,获取相关文章50304篇,说明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非遗研究关注度较高,成果颇丰。然而,笔者以“蜀锦”为关键词在“篇关摘”中进行搜索,获取相关文章484篇。再以“蜀锦外宣”及“蜀锦翻译”为关键词进行结果内二次搜索只得到硕士论文2篇。由此可见,与数量庞大的非遗论文相比,蜀锦及其相关翻译论文存在极大空缺 。
然而蜀锦外宣的过程中,其文化内涵与技艺传承需要成书成册,得到精良翻译,才可以与国外织锦品牌互学互鉴,共促共进,也才能达到不同民族互相沟通、知识传播和文明互鉴的作用。
2.2蜀锦英译的问题——纹理翻译
蜀锦作为一种丝织提花织锦,是蜀地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蜀锦受到地域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特色。蜀锦的风格特征呈现在纹饰、色彩等方面。蜀锦的图案纹样是巴蜀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纹样“就好像今天年轻人的问候语和网络的表情图!”它产生于人民,从古到今,人们赋予纹样自己的故事和寓意。(常沙娜,2024)吉祥寓意是蜀地民族的传统思维,因此蜀锦传统的纹样包含精巧的构思和含蓄的寓意,体现蜀锦纹样图案的“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因此在纹样翻译中,形式多样复杂,且以文言文居多,此时在翻译中应当侧重介绍蜀锦纹样承载的文化内涵。译学理论家奈达在《翻译科学的探索》(1964)一书中提出了“功能对等”的概念,是指翻译不应拘泥于原文的语法结构和字面意思,而应着重译文读者的反应,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在阅读、欣赏原文时相似的心理感受。正如李绍年所说:“就翻译的实质来说,并非是不同语言的转换,而是用不同语言对原作内涵文化的再现,是翻译与传播文化。”本研究引用通过《中华名锦》中对蜀锦纹样的部分语料为例,结合翻译目的论理论,对其进行英译和译文进行分析,探析不同类别的蜀锦纹样如何在外宣翻译中实现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目的,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纹样虎豹延视、狮熊嗥战、蛟龙委蛇、万兽云布,俨然呈现了一幅天地和谐的画面。
Brocade with Chinese characters “WU XING CHU DONG FANG LI ZHONG GUO” (Five Stars out of the East Benefit China) shows a harmonious picture of animals heaven and earth, with tigers and leopards staring, lions and bears roaring, dragons winding.
其一,作者将蜀锦的名称直接用汉语拼音的大写字母代替,并且采用了直译加注的方式。但对于译语接受者来说,并未体现此件蜀锦文物深刻的内涵以及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在非遗翻译中,本着让文物说话就是让历史说话的准则,首先应了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每一个字对应的涵义,才可以进行精准的翻译亦或是加注。对于“五星”,此处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也称辰星、荧惑、岁星、太白、镇星。然而译为“Five Stars”或是“WU XING”,译语受众无法理解“WU XING”这一汉语拼音的含义,也并不知道五星具体所指,甚至可能错认为中国的五星红旗,因此对于译语受众而言是无效翻译甚至是错误翻译。以及“东方”(指我国古代星占术中特定的天穹位置)、“中国”(二字是西周初期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这些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负载词,译者在英译时要秉承文化意识,思考其能否使用更为具体的表达或在译语文化中找到对应表达,使海外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含义。译者翻译时可采用尾注法对这些文化负载词进行解释,让海外读者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二,作者将“蛟龙委蛇”译为“dragons winding”。“dragon”在西方印象中是一种虚构动物,这种动物庞大、凶悍,外形如巨蜥,它的象征意义非常负面,与中国文化中的“龙”是完全不一样的,在翻译时如果受到译语社会文化差异的局限,译者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含义,让表达更符合文化内涵。文本中描绘的确实是蜀锦文物中的纹样,但经考证,全幅完整的语句应为21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討南羌四夷服單于降與天無極”,意为五星同时见于东方,中原王朝征讨南羌的军事行动必得成功。此处的纹样也不是龙,而应是麒麟。
三、蜀锦外宣的可行路径
3.1非遗外宣走入学生活动社区
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离不开兴趣的培养与充足的途径,同样,蜀锦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也需要校园文化营造传承氛围。创建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社团,举办校内外语非遗文化节等活动,通过进学校进社区,进小学、中学等宣传形式,把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自信,激发青少年了解和传承非遗的热情,推动非遗传承行稳致远、细水长流。
3.2赛事活动助力非遗传承
在成都大学生运动会中,闪耀的蜀锦奖牌绶带使用织纹精细、纹样丰富、质地坚韧的蜀锦,这也是首次将蜀锦工艺运用到大型赛事的奖牌绶带制作之中。蜀锦绶带在阳光不同的折射角度下,会产生不同的光彩效果,很大程度还原绶带上芙蓉花、太阳神鸟、马赛克等的设计效果,颇有古人描述的“发文扬彩,转代无穷”之意趣。这与蜀锦复杂的织造工艺密不可分。“连接运动员与奖牌的那根绶带,寄托着成都作为东道主的礼遇和祝福,蕴含着中华美学的细节。通过大运会,讲好蜀锦故事、成都故事和中国故事,用它织出繁荣美好,如同千年前它在“丝绸之路”上的流转,实现成都与世界的美好对话。”
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中,组委会使用蜀锦作为东道主的伴手礼,其图案颜色艳丽,取材广泛丰富,且具有一定的吉祥寓意。传统美学与科幻技术的结合再一次使得蜀锦在世界舞台发光发亮。
成都翻译协会主办的“世界青年外交使者”大赛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国潮新机遇为主题,探讨成都蜀锦的传承方案与传统中华优秀文化跨文化交际的挑战。以“非遗+国潮”向世界展示“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落地实践,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国际传播提供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
大型赛事的宣传在社会面影响巨大,可以形成群众的良性互动,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深入群众,入脑入心。
3.3 “2×2传播矩阵构”助力非遗蜀锦宣传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世界传播格局已从以前的传统的单一的传播模式过渡到了复合的全媒、融媒、智媒语境的传播方式,传播效应在互动中得以不断增值。构建多渠道传播矩阵需要深度挖掘受众,根据媒体形式修改传播内容,以达到有效传播蜀锦文化的目标。
蜀锦的宣传可结合当前多种媒体传播形式,基于国家文化自信发展战略,通过多种融媒体手段,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多宣传渠道。基于本研究前期的开展,创新蜀锦外宣——“2×2传播矩阵构”。其包括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传播方式分为线上和线下。
线上,传播途径为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以微信公众号为主要阵地,其他短视频宣传平台为辅,定时推送等多语版本推文,对蜀锦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推文循序渐进,从蜀锦的历史文化背景、制作工序、潮流文创等内容,到跨文化对比研究,介绍国外织锦相关内容,例如日本的西阵织以及法国奥布松挂毯等。同时,制作、运营“锦韵”微信小程序,通过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UGC生态社区,形成横向宣传路径,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线下,传播途径为社区和企业。通过在社区举办“传蜀锦之韵,道中华之美”等社区实践活动,与成都市古蜀蜀锦研究所、锦门景区取得合作,形成宣传合力,多维度扩大蜀锦的宣传面,提升蜀锦的影响力。实践表明,构建多渠道传播矩阵能够为宣传蜀锦文化和提升蜀锦相关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有益帮助。
3.4跨文化视角下,中外织锦对比研究
跨文化研究旨在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深入了解和解释不同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交流和合作。国内学术界对蜀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艺术技艺及其产业政策等理论层面,而在国内外传承研究方面相对较少。因此,蜀锦在国内外的传播研究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针对青年群体和外国友人的研究。
在跨文化研究中,以蜀锦与日本西阵织为例。西阵织之渊源可远溯至古坟时代。6世纪后,日本派遣了大量的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引入隋、唐的豪华纹样织造技术,并开始摹仿唐锦和唐绫的纹样、技术进行生产。装饰精美的西阵织在江户时代深受日本大名、氏族长官和富商等富裕阶层的青睐。最初,传统西阵织在织造技术和纹样设计上与中国古代蜀锦有许多相似之处。传统蜀锦在日本被称为“蜀江锦”,在日本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国锦缎特点的织锦之一。
由此可见,中外织锦存在一定可比性,把跨文化研究运用于蜀锦的传播与推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外织锦的共性与差异,寻找到新时代蜀锦在世界织锦中的定位和优势,从而更好地引起外国友人对中华织锦的兴趣,助推蜀锦的传承与外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