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公共场馆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向公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一、公共场馆的资源性概述
本文所述的公共场馆是指具有一定历史、自然、科学、文化、艺术等资源,长期向社会开放,提供专业展览、参观接待、科学普及、交流学习等服务的场所,该类场馆主要是政府为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提升社会精神文明、发展公共事业所建,如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公益性场馆。
该类场馆自身拥有代表其专业的器物、标本、展品、展项等资源。如博物馆、文化馆展出的古人类化石、民族服饰、出土文物、非遗展品等,代表了该地区某一时期人类进化的特征、民族文化特色、及历史文明背景;地质博物馆展出的不同地层的古生物化石、矿石标本、现代化技术打造的复原古生物,为普及生物进化、地球演变提供了素材;红色革命遗址纪念馆展陈的革命故事,展示了国家在战争年代艰苦斗争的峥嵘历史;城市规划展览馆利用现代声光电手段展示了城市建设历程及发展规划蓝图;科技馆利用现代技术设计趣味展项展示了科学技术知识及成果;公共场馆不仅有丰富的展陈资源,还具有考古、修复、布展、讲解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相比陈列在场馆里的器物和展览,专业技术人员是鲜活而流动的资源,通过专业技术人员的修复过程、布展设计、讲解介绍,公众能更好的认识公共场馆里的各类资源,了解器物和展览背后的历史、自然、科学、文化、艺术。
二、公共场馆科学文化知识普及的必要性说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 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为了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2016年4月18日,科技部、中宣部印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基准》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 。此外,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公共场馆成为体验地方文化的重要场所,场馆资源发挥着为外地游客提供具有地方文化内涵和元素的旅游文化功能,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场馆面临全新的挑战和机遇。同时,公共文化场馆在开阔眼界、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高尚志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开展青少年校外学习的重要阵地。然而长久以来公共场馆的资源对大众而言,是专家口中的稀世珍品,是不可触碰的文化瑰宝,其代表的文化、自然、科学、历史、艺术鲜少被世人知晓,公众走进公共场馆,大多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难以系统深入的了解这些资源背后的人文历史或科学知识,过目即忘成了多数人群对公共场馆的体验。公共场馆作为公共设施的组成部分,是国家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要的重要阵地和场所,让公众对历史文化、科学知识有更深入的认识,让公共场馆的资源发挥公共效益,是公共场馆的使命和担当。
三、国内外公共场馆科普工作开展情况概述
国外科普工作从三个层面出发,以科学活动为中心,以阐述科学为宗旨,以公众受益为目标。在科普工作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形成了探究型的教学方法,很多科普活动的开展不是简单地将知识以成品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通过自己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主动获取,最终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意义,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普活动评价机制,根据反馈信息可以及时处理改进,其研究相对成熟,起步较早,已经拥有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
国内公共场馆科普工作与国外相比,缺乏对教育学、博物馆学进行理论上的融合,对展览进行科普角度的专业探讨也不够深入。虽然在国家愈加重视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背景下,国内各类公共场馆陆续通过专业展览、馆校合作、游学研学、科普活动等形式持续推进科普工作,然而,国内公共场馆的科普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突出表现的问题主要有国内公共场馆开展科普工作的力度存在地区差异,寒暑假期旅行社、研学机构与场馆合作组织的各种游学研学活动虽引发市场热潮,但更偏重商业价值,活动科普含量不足,且国内对于公共场馆科普案列分析、经验总结、理论研究相对薄弱。
四、贵州省公共场馆科普工作开展情况探究
贵州省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近十年来,省内相继建立了各类公共场馆,全省范围内公共场馆硬件设施逐步改善,根据《2022年贵州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全省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展览馆、艺术馆共计194个,公共图书馆99个,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双减”政策出台及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各类场馆开始积极探索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工作的开展,近年来,我省以公共场馆资源为载体设计的科普讲座、科普视频、主题研学活动逐渐受到公众青睐。但科普工作尚存在短板,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省内各级公共场馆对资源的整合、利用、宣传科普力度不够。
全省293个公共场馆,涉及文物、服饰、图书、古生物化石、标本等各类资源,以贵州的古生物化石和文物为例,这些资源反映了贵州的古地质环境、史前文明、夜郎文化、土司文化、民族文化、城市建设历程等,有机会走进公共场馆的民众能通过场馆资源了解部分内容。但由于各类场馆分布在不同地域,各类场馆之间的交互联动不够、且缺少对场馆资源及其历史背景的系统性梳理,贵州公共场馆的各类资源更多在开发和保护上,资源的利用程度还有待提升,致使贵州人不知贵州有文物的情况屡见不鲜,外地游客对贵州则停留在口口相传的“三无”印象。
(二)科普工作开展的形式较为单一。
目前省内公共场馆的科普形式主要是各类展览、部分场馆开始通过科普讲座、活动、主题研学等形式开展科普工作,科普工作取得了一定了成效,但总体范围内,科普工作开展形式仍然较为单一。一是缺少针对不同受众设计不同形式科普内容,如青少年需要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接收科普知识,省级公共场馆通常设有青少年科普专区,但多数地方性公共场馆缺少青少年科普区域及设施,缺乏互动式、体验式的科普活动;对于省外游客,当他们走进公共场馆,其目的是想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场馆的集中展陈了解当地文化,然而多数游客选择走进的省级公共场馆往往展览面积大、展出内容多,且部分展项的了解需要一定的知识背景,对于时间并不充裕的游客来说,难以实现以小见大的目的;而市州一级的公共场馆,则存在知名度不高、展陈内容不够精良、对大众吸引力不够等情况,场馆工作人员科普意识不强、科普能力有待提升、科普经费有限等因素又导致市州一级公共场馆科普工作开展形式较为单一。
(三)科普工作的开展范围不够。
公共场馆作为高度集中科学文化知识等资源的场所,其选址多数也位于经济发达、人口相对密集的区域,场馆资源的辐射范围主要是城区人口,根据《2022年贵州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贵州省城镇人口为2092.79 ,占全省总人口的54.33%。乡村地区约46%的人口受限于地域范围,在实际上难以到公共场馆切身了解到科学文化资源,公共场馆组织的科普活动、讲座等面向群体也主要是城区人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我省城乡科普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并限制了多数乡村人口接触公共场馆科学文化知识的机会。
五、贵州省公共场馆应当如何利用资源开展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工作
针对贵州省贵州省公共场馆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公共场馆在科普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和优秀做法,提出以下对策:
(一)整合场馆资源、形成场馆联动机制
省级场馆通常拥有内容丰富、代表性强的各类资源,通过系统性梳理并整合省级公共场馆资源,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古地质文化、古人类文明、夜郎文化、土司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的展品、展项,以图文、视频等数字化形式分类整理,县市级场馆梳理其代表性资源进行补充,形成内容完备、分类清晰、质量优良的科普素材;各级场馆之间建立合作联动机制,共享科普素材,有条件的场馆设置数字化科普展示点,将整合后的科普素材放置科普展示点长期展示,数字化资源共享有利于各级场馆人员拓展专业知识、提高科普能力,更有助于场馆资源跨越地域限制,拓宽科学文化知识普及面;鉴于乡村地区相对缺乏科普资源,公共场馆的专业人员应当针对性的开发科普课程,开展“科普进乡镇”、“文化进乡镇等活动”,让省市级公共场馆的资源也有机会进入乡村,尤其启迪青少年群体崇尚科学、热爱知识,培养高尚情操和审美。
(二)提供定时科普服务、强化场馆科普氛围
目前,省级场馆及部分市级场馆均有电子导览或自动语音讲解服务,但公众走马观花式参观、过目即忘式游览现象依然存在,电子导览和自动语音固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公众提供了参观便利,但其程式化、机械式的服务更多是一种播放和提示功能,公共场馆的科普应当是有温度、有角度、有深度的服务,能够将场馆资源的优势和特色以及资源背后代表的历史和文化传达给大众,优质的人工讲解不仅能带给受众良好的参观体验,更能帮助参观者加深场馆展品、展项等资源的认知。因此对于省级、市级参观量较大的公共场馆,应当设计科普参观路线,明确科普讲解内容,并在场馆开放时间内设置定时免费的科普讲解服务,该服务不仅是公共场馆人性化管理的体现,更有助于充分利用公共场馆资源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三)设计科普活动、提升场馆科普成效
一直以来,展览是公共场馆主要的业务工作,专业的展陈代表了公共场馆在自然科学普及、现代科技宣传、历史文物发掘、保护、修复等方面的业务能力,但对于场馆资源的利用,应当适度开发展览以外的形式。科普活动,是科普工作的重要补充。选择一类场馆资源,梳理该资源涉及的知识,按照活动对象的接受程度,设计形式多样、体验丰富的科普活动,利用情景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活动环节,使受众在寓教于乐的体验中完成对科普知识的学习,不仅实现了对场馆资源的充分利用,也能提高公众对场馆资源的深度认知。
如针对青少年设计互动式科普活动,可以利用博物馆文物、古生物化石资源的发掘修复过程、化石分类等知识,开展趣味科普课堂,在课堂中用图文、视频及展馆的实物资源让青少年对科普知识有基本了解,并引入讨论、抢答环节加深认知,最后用仿制工具、或手工游戏让青少年体验模拟化石发掘或文物修复过程;又如针对游客设计的体验式科普活动,利用贵州丰富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及非遗,设计主题式的参观路线,参观之后提供体验民族文化的材料、制作非遗的工具和场所、让游客在亲自动手中切身感受地方文化。在互动式、体验式的科普活动举办的经验上,省级场馆开展次数多、质量好、公众认可度高。地方各级公共场馆应当学习省级场馆在科普活动方面的优秀经验,探索组织场馆科普活动,形成科普活动开展的常态化制度,从而提升公共场馆各类资源的利用率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率。
(四)制作优质科普短视频、促进科普知识传播
短视频时代,传播方式从图文转变为视频,同时快节奏的当代生活使普罗大众的注意力时长逐渐压缩,尤其对于因空间时间限制不能进入场馆参观的人群,短视频也成为其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用视频化的语言解读公共场馆的各类展品,是一种亲民且高效的方式,贵州省公共场馆应当利用自身资源,梳理展品或展项涉及的科学、文化、历史、艺术等知识,编写大众通俗易懂的视频脚本,制作优质科普短视频,定期推出视频内容、将静态的场馆资源利用视频动态呈现,讲好展品展项背后的故事,通过视频内容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吸引公众走进场馆进一步认识场馆资源、引导公众培养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和深度参观学习的习惯,从而促进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五)开发科普文创产品、引导形成科普风尚
文创产品是公共场馆资源开发的市场化应用,随着故宫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院等头部公共场馆打造的文化IP产品风靡市场,公众进入了从体验文化到消费文化的时代,但市面上的文创产品多取文物的”形似”或截取展品展项的部分概念进行设计,科普类的文创产品在市场上屈指可数。贵州省公共场馆应该开发具有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功能的文创产品,如针对儿童设计的主题拼图、桌游、益智玩具等,可将场馆展品展项涉及的知识融入文创产品设计中,如将贵州古生物化石的图片设计成拼图,在拼图的背面设计该古生物的复原图,并标记相应的古生物科普知识;或将贵州不同少数民族的服饰和族别对应设关系计成主题桌游,让儿童在趣味的游戏中体验科学文化知识的魅力。针对成人的科普类文创产品应当考虑与市场成熟度较高的现有品牌或产品联名开发,主打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度,利用科普文创产品,引导形成人人爱知识、处处有文化的风尚。
六、展望
由于贵州省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级公共场馆对利用自身资源开展科学文化知识普及工作的能力也不尽相同,但在国家大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全国各地开展城市吸引力竞争、贵州积极打造高质量旅游产业的背景下,贵州省各级公共场馆应当积极探索有效路径、查找不足、提升能力、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开展科普工作,助推“贵州文化”的传播、助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促进公共场馆和受众之间的双向交流,让贵州公共场馆成为文旅融合下的看点,成为青少年校外学习的切入点,成为贵州人民群众体验科学文化知识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