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江苏段)非遗渔鼓舞文化发掘及其当代发展研究
大运河江苏段文化带的传统舞蹈艺术多以反映水文化为表征,非遗渔鼓舞舞姿轻巧,灵意缱绻且寓意丰富,但在表演时又偏向于将热情奔放与节奏相致相结合,由内而外蕴含着鱼米之乡的“水文化”之魂。《长江流域文化空间的民族舞蹈区际互动研究———兼论民族舞蹈学研究的流域人类学范式》一文中提到:“流域”是一类重要的文化地理空间,“流域”内便利的水陆通道为文化的异地传播和流域内区域文化的共通性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审视非遗渔鼓舞的复合性文化互动放置的区域性运河流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期为非遗渔鼓舞文化发掘及其当代发展提供一定参考与借鉴。
1.一条运河,彰显江苏风韵之美
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变迁,大运河江苏地区非遗渔鼓舞的内涵、形式也在社会发展中不断革新、创造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中国舞蹈志·江苏卷》载:“端鼓舞源于满族人的风俗——跳神”,其源于古代萨满文化中祭祀仪式中的萨满舞。正如图一所示,非遗渔鼓舞的发展始于唐代祭祀汉神的舞蹈,到明末清初融入苏皖一带的肘鼓子和快板说唱,初现水文化表演形式。于清末民国时期盛行,至抗战时期在根据地宣传抗日内容,解放初期打击迷信活动。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两次系统性的整理改编,摒弃了以往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的表达方式和封建迷信的祭鬼神仪式,演变成了适应大型舞台和广场演出的形式,通过打捞、撒网、捉鱼等动作来展现渔业劳动者的形象,展示了渔业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腔调彻底摆脱了原有忧怨凄楚、严肃庄重,现在的旋律更加明快轻松、愉悦积极,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2.两船一并,说唱鼓舞保佑平安
非遗洪泽湖渔鼓,又称“端鼓舞”“打端舞”“端鼓腔”,主要分布于江苏盱眙、泗洪、洪泽、泗阳等大运河江苏段环洪泽湖地区。因其地理、生产劳动、宗教等因素,使得非遗渔鼓舞发展至今变迁为以民间舞蹈和说唱曲艺为主,包含着民间音乐、武术、杂技、绘画、剪纸、祭祀等表演形式,它记录着渔民真实的生产生活,被誉为江苏民间舞蹈的“活化石”。
2.1形式与内容
非遗渔鼓舞,俗称“跳大神”,是大运河(江苏段)流域内洪泽湖湖区的一种舞蹈表现形式。它结合了说唱曲艺和民俗舞蹈,起源于渔家祭祀活动,在烧大纸还愿、神坛祭祀、续家谱、公祭洪泽湖十二大王、十二月封湖冬会、造船会等祭祀活动中均可见。目前,只有在每年四月初八泗洪县半城镇穆墩岛村为了纪念洪泽湖的十二大王,会举行“敬大王”祭祀活动,通过演出渔鼓舞,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整个祭祀活动最少三天,家庭条件差的祭祀一天,敬神灵拜代王且表演不间断。
传统的非遗渔鼓舞的演出原是在洪泽湖湖面上两只大船连起来作为舞台进行表演,观众坐在自己的船上围观,神坛(舞台)背景布上悬挂着各种神像,表演者身着艳丽服饰,男扮女装以示对神灵的尊重,模拟渔业生产、庆祝丰收喜悦的场景。在陆地演出时要在旗杆上挂神幅展示,有严谨的“开坛”“展鼓”“拜坛”“请神”设坛项目程序。“开坛”,一声号令之后鼓乐声响,表演者在各种神像前敲击渔鼓、晃动鼓圈下坠的九连铁环;“展鼓”,对双数面的渔鼓进行同步敲击,所敲鼓点有“凤凰展翅飞”“鲤鱼窜滩”等数十种鼓点敲法;“拜坛”,在展鼓声中轮番进行祈祷祭祀;“请神”,表演者与鼓师们开始表演渔鼓舞,一唱众帮、有说有唱、有坐有舞,唱词格律与押韵方式奇巧多样,所演唱的内容根据设坛的目的而变化。
2.2风格特点
自清朝以来,洪泽湖渔鼓舞是洪泽湖区神汉渔民烧纸还愿或神坛祈祷时采取的一种表现形式,成为广泛流传于洪泽湖渔民中的歌舞节目。非遗渔鼓舞表演时,演员用左手持鼓,右手拿鼓棒在鼓上敲击,身体动律主要模拟船在水中行进人站于船头击鼓时人的重心不稳,幅步不大,演员随着渔鼓的节奏走着踏步,上身随着船体摆动,左右晃动,但上身则以古典舞身韵动律进行变化,有腆、移、提等动律,其舞步轻盈、荡漾,幅度较小,多为双脚踮起,有“商羊腿”“剪子步”“双驾云”“穿花”“走圆场”和“走灯”等步伐独特的舞步。新编的非遗渔鼓舞包含了预备式和结束造型以外的13组动作,每一组渔鼓舞都可击鼓心、鼓边、鼓框或鼓背,在表演进程中,根据怀中抱月、顶鼓、对鼓和女端男敲的艺术造型,使得单、双响,三声鼓等多种音响效果呈现其中,多用于舞蹈伴奏,常配合舞蹈动作敲击,边敲边舞。舞蹈动作中多是模拟平时渔业生产劳动中捕鱼的各种姿态“撒网”“收网”和“捕鱼”,分别以中速鼓点、快节奏鼓点、强弱结合的鼓点相配合来表达渔民丰收时的喜悦。其唱腔夹杂着大运河(江苏段)洪泽湖水乡的方言特色,以板腔反复体为基础,“宫”“徵”变换的调式结构,基本腔调是以词代替腔名的七字韵和十字韵,加上喜、怒、恐、思、忧、悲、哀等不同的情绪表演出来。舞台改编前,非遗渔鼓舞表演者均为男演员,且服装艳丽,因受大运河(江苏段)的影响,附近大部分村民都是以捕鱼为生所以当地老百姓以这种方式请神驱鬼,祈求神灵保佑渔民出湖捕鱼平安,欢庆收获而归等,有着浓郁的渔家风格。
2.3道具
非遗渔鼓舞表演时所用的道具简单,以渔鼓为主,彩扇、面具、鞭锏、神印等。渔鼓,在作为渔民娱乐工具之前,是湖区渔民烧纸还愿或神坛会祭祀祈祷时伴奏所用的乐器,鼓皮多由鱼皮制成表面,在鼓面增加了象征吉祥丰收、年年有余的大红鲤鱼形象;面具,根据曲目的不同,表演者在表演时戴上鬼神的面具,祭祀结束后,所表演的面具都立刻要烧掉,不能留存;神帽,一般由表演者自制而成,由厚纸外神帽上彩绘神像,并配有帽蒙彩纸。从相关道具、服饰、动作中能够窥见渔猎生产、祭祀祈福的非遗渔鼓舞的原始风貌。
3.多方助力,渔鼓传承推陈出新
尽管大运河江苏段的渔鼓舞文化一直存在,但随着社会发展、国际交流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古老的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新时代舞蹈艺术形式大行其道,渔鼓舞逐渐成为一门小众文化。笔者在与传承人交流过程中发现,非遗渔鼓舞的传统文化正在流失和消亡,其产生与发展一直在大运河(江苏段)流域,是洪泽湖湖区渔民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祷、续家谱、追溯历史、祈福的礼仪习俗,其文化的保护工作已经越来越紧迫。
3.1当代传承现状
由于早些年渔鼓舞的影响力小,在历史上没有得到官方和社会上层人士的重视和关注,加之渔民生活漂泊不定、念书识字的不多,有关它的记忆都是祖辈辛苦的口传心授而得以流传,这也增加了非遗传承困难性。在改革开放以后,洪泽湖渔鼓表演形式与唱腔得到了不断升华,这一时期的传承主要以文艺表演形式和每年的四月初八举行的“敬大王”祭祀活动,此传承方式一直延续至今。现非遗渔鼓舞活动群体可划分为“原汁原味传统人群”年龄在55-77岁之间和“创新型人群”年龄在40-59岁之间,且目前所有群体均是兼职,文化程度不高。非遗洪泽湖渔鼓艺术团担负着主要传承、演出和保护原生态非遗渔鼓舞的重任,艺术团现有从事原生态渔鼓舞表演人员十人,其中有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一人,市级传承人三人,县级传承人四人。艺术团服装道具配备齐全,专门为洪泽湖渔民提供各种民间演出服务,每年坚持为洪泽湖区域的渔民祭祀、代王会、家谱会等活动演出20多场,大运河(江苏段)的沿岸为演出的活动范围。在每年的十月有非遗保护基地的培训活动,但无新人报名。目前洪泽湖渔鼓舞的传统老艺人由于年龄比较大,加上现在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表演场地因施行洪泽湖禁捕退捕政策由船上改为陆上表演,一些专业从事非遗渔鼓舞表演的人员还有其本职工作,参加演出活动的可能性和频率比较低,非遗渔鼓舞传承面临断代的可能。
3.2存在的问题
非遗渔鼓舞虽是由古代民众活动演变成反映水文化为表征的舞蹈,主要借助节日进行相关的表演活动,集中在地方性的节日表演中,且渔鼓偏戏曲类,在当下渔鼓对大众的吸引力不足。其一,受众面小。宿迁市半城镇共6万人口,渔民有七八千人,专业渔民仅三四千人,如今由于长江流域禁捕,渔民上岸,跳渔鼓舞的人少之又少,相关的演出也随之减少。在当地农民不理解这一艺术形式,觉得语言晦涩,目前只有少数渔民仍在沿袭。其二,受众群体老龄化。年轻人外出打工,年轻人的供给不足导致传统文化传承困难。其三,人们的娱乐方式改变,加之非遗渔鼓舞属封建迷信、祭祀神灵的活动,很难以传统的形式留住,渔鼓舞文化正在逐渐消失。其四,文化站专业队伍规模较小,后备力量不足,无法采取措施专业性保护。其五,非遗渔鼓舞有着完整的祭祀程式和活动习俗,年迈的传承人们对洪泽湖渔文化非常了解,但普遍为文盲,且曲艺均为当地方言组成,特别是一些古老的传统唱词,难以延续。长此以往,渔鼓舞将失去原有的技艺魅力,年轻人不愿意关注带有祭祀鬼神、封建迷信程度的舞蹈,非遗渔鼓舞的传统技艺传承困难。以上存在的问题皆不利于渔鼓舞的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的发展。
3.3发展思维探究
为了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价值和效果,我们应在观念上采取开放式、深层次的保护措施,以确保大运河沿线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通过传承性的保护措施,将知识、技艺和价值观念代代相传;通过活态性的保护措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保持活力与适应性;通过旅游化的保护措施,使更多人了解、体验和参与其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非遗渔鼓舞依托大运河得以蓬勃发展的历史背景不容忽视,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包容性、开放性的特点恰恰得益于大运河沿岸商业经济的影响,因此笔者建议:1、注重挖掘阐释蕴含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的同时,坚持统筹协调,注重与国家层面规划相衔接,以旅游为保护模式将非遗渔鼓舞文化与大运河及其他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文化村落或博物馆等方式,通过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让游客在旅游消费中领悟渔鼓舞文化气息,把握大运河流域特征,突出地方特色,呈现出长江、大运河(江苏段)的水韵人文之美;2、立足江苏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多次举办非遗渔鼓音乐节、非遗渔鼓文化节等文体活动,通过文体活动制作宣传视频、音频等丰富渔鼓旅游的内容,要坚持守正创新,大力发展渔鼓舞景观建设,开发独特的舞蹈标志,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打造更多精品力作;3、严格遵守国家非遗法的要求,加大对非遗渔鼓舞原始曲目、舞蹈、图片资料等进行搜集和整理,建立相关的数字化档案,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4.结论
大运河沿岸的渔民流动是江苏流域非遗渔鼓舞发展的先决条件,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文化,在江苏省鼓舞文化记忆这一“整体”中兼收并蓄共存共荣。洪泽湖渔鼓在表演时偏向于将热情奔放与节奏有致相结合,配以江南的水乡唱腔,突出体现了湖区鱼米之乡的水文化,其艺术的发展也与治水文化紧密相连。通过文艺工作者的改编创作,内容多选择歌颂湖上渔家儿女的方式,以欢快的歌舞说唱形式展现渔民的辛勤劳作和丰收的喜悦,渔鼓舞的主题也逐渐演变为以娱乐为主祭祀为辅,以及对洪泽湖的赞美、对捕鱼丰收的喜悦、对未来生活的祈愿,逐渐贴近生活化场景。但目前非遗渔鼓舞地域性的传承保护与传承工作仍然具有现实困境,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本研究以大运河(江苏段)非遗渔鼓舞为例,运用人类学、民族舞蹈学等理论分析大运河(江苏段)非遗渔鼓舞的历史演变受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人文等因素的影响程度,探究利用大运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带动非遗渔鼓舞的传承和发展路径,旨在从不同角度、定位出发,探索科学保护模式,促进非遗渔鼓舞的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