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汀赣交界地畲民族与客家人民族共同体的建构
早在唐代畲汉两族之间的关系就日益密切起来。据《临汀汇考》所述,从晋朝开始到唐朝时期,首次设立了汀州,并迁移内地的居民居住在此地,然而当地的土著民族仍然混杂其中,宋代汀州的人们将他们成为“畲客”。其所称“本土之苗”即畲族先民,证明自唐以来就畲族先民就已在汀州地区活动。除史籍为证外,现在到汀赣地区进行田野调查,也会发现当地有许多带有“畲”的地名,这是畲族曾长居于此地区的实地证据。据学界现有研究成果已知,大量客家先民在北宋末年的第三次大迁徙中大量来到了畲族聚居的汀赣地区。二者汀赣地区这样的大背景下,有斗争、有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了融合,形成了一种新格局。
目前关于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研究,例如交往期间的文化交流,这方面内容大多是以论文形式出现,专著则并未将此部分内容作为重点论述,总体而言多停留在表层现象的展示而非深入挖掘背后原因;除了文化互动外,客家迁徙过程中民系的形成、土客之间民族融合等相关问题也是研究要点,这方面内容许多学者以专著的形式进行探讨;关于客家人与少数民族族群关系,此方向研究较少,现有研究多通过对特例的分析来展现客家与少数民族的族群关系。但很少有以民族融合中的地区建设与经济发展为方向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且对于客家人与少数民族融合的需要的具体因素也无更多阐述。在史料的运用上较多运用前人的研究论述,对地方的府县志的直接引用不多。
总体而言,目前研究仍较缺乏对如何促进民族融合的因素的总结。汀赣地区作为一个关系的总体,不仅承载了促进客畲民族共同体建构的过程,而且其本身也因这个建构过程实现了经济的加速、文化的多元等新的发展。本文试以以两宋时期的汀赣地区为时空中心,探讨是什么因素促进了客畲二者的融合,这种融合又带来了什么影响。
一、 经济、文化与亲缘的紧密整体:汀赣地区
人类的生存有赖于自然界所赋予的自然规律和社会所提供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个体内心的稳定状态。北宋末年,受北方频繁的战乱影响,大批客家先民生存所需的上述因素无法得到保障,为谋求族群的生存与发展,这一部分客家先民向南迁到汀赣地区繁衍生息。
赣指的是赣南地区,汀为闽西汀州地区。客家人选择汀赣地区来生存立命是有原因的,作为南方的汀赣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汀赣地区山山相连,虔州“大山长谷,荒翳险阻”。江西的“南大门”,南安位于大庾岭北部与武夷山脉南部相接。汀州地区地处武夷山南麓,群山叠翠,有博平凌、玳瑁山等山。在时人看来汀州地区“山峻水急”,山深林密,一直到清代仍被评价为“山谷斗绝之地”。正是这样多山的地理环境满足了从中原迁徙的流民对安全的心理需求,所以汀赣地区成为逃避战乱的北方汉人移民的栖居之地。
由中原南迁而来的客家先民在汀赣地区安居后,他们之间的经济、文化以及亲缘活动使得原本在地理上被武夷山相分隔的汀赣地区联系成一个整体,这个过程具体如何就是下面要论述的内容。
首先要谈及的是汀赣地区之间的私盐贩卖。北宋虔州食淮浙盐,在南与虔州相接的广州食广盐,按宋律令两区之间食盐不得相互贩卖。汀赣地区本身不产盐,但地理上接近产盐丰厚的广州,按理来说食广盐具有很大的便利,但宋政府却规定赣南地区食淮盐,这与地方社会实际需要产生矛盾。再加上“江湖漕盐既杂恶,又官估高”,所以虔州、汀州的百姓大多从广东运私盐,很大程度上促使了汀赣之间私盐贩卖的盛行,以至于形成一定规模的贩盐集团,加强了汀赣之间的联系。结合文同在《丹渊集》中所记“虔州民私贸盐自业,世世习抵冒”来推测,贩盐可能是虔州和汀州两地百姓世代相传的一种活动,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私盐贩卖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的在经济方面将汀赣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北宋时汀赣地区民众就有了共同的经济活动。
在文化上,汀赣地区在北宋人心中也被视为同一地区。北宋中期的赣南、闽西人口已达百万,可以视作一个独立的文化区,客家话作为汀赣地区的共同语言也在此时形成。陈一新是泉州人,他在绍熙元年考取进士,前往汀州担任教授,他发现:“闽有八郡,汀邻五岭,然风声气息,颇类中州。”因为泉州人操闽南话,所以敏锐地感觉到汀州话接近中原话。一门新语言的形成自然不可能在几十年内完成,所以至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舆地纪胜》汀州《诗》引陈轩诗云:“山连庾岭为南徼,水与潮阳作上流。”又引郭功父诗云:“岚烟蒸湿同梅岭,地脉逶迤接赣城。”郭祥正诗中用了一种文化象征,即汀州地脉联通赣州。因为武夷山位于汀赣交界处起到的是分隔而非联通作用。这正体现了北宋人在文化上把汀、赣看作一体。
汀赣之间的紧密联系还体现在地区之间客家人的姓氏上,由客家族谱可以发现,在两宋期间由赣南迁往闽西的有詹、温、熊、刘、潘、阙、简、罗等姓氏,由闽西迁往赣南的有廖、魏等姓氏。其中大部分是由家族后裔多支向外迁徙并定居而在迁入地逐渐发展壮大的。大批的客家先民从闽赣两省交界处的隘岭关及千年古道完成迁徙,这是闽赣两省的分界处。据文献载新路岭,“县西古贵里,为汀、赣分界。宋嘉定间,郡守邹非熊修隘备寇,名罗坑隘。”
正是由于上述经济、文化和亲缘等动因的作用,汀赣地区实际上成为了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在汀赣地区的大背景环境下,客家人与畲族扮演汉族和少数民族由矛盾斗争到融合的进程中的重要角色。
二、客畲关系内涵的演变
自北宋中后期起,福建、江西两路的人口密度较大,已出现因人口过多造成的耕地短缺的问题,还存在者一定数量的无地少地人口。这种对土地的需求再加上金人南侵后宋室南渡,越来越多的客家先民迁往了相对安全的汀赣地区。上文提到过汀赣地区的地理环境是群山连绵的,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也生存着一个山区耕猎的的原住民——畲族。畲族的生产方式主要是刀耕火种,这样一个群山密布的环境为当时居住在这里的畲族提供了广阔空间与丰富资源,他们可以食尽一山,转徙一山。但随着迁徙而来的汉人对边区进一步开发,畲族必然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也不可避免的卷入封建化的浪潮中。
学者关丙胜提出:“古代族群边界首先是由自然生态环境营造和维持的,族群之间的边界就是自然生态之边界。”以他所见,这种自然的生态边界会逐渐发展为族群的地理边界,当这种族群地理边界随着族群的发展扩张而不断突破时,必使原本远离的族群以获得更多生态资源为主要目的进行边界扩张,那么边界冲突也就不可避免的诞生了。对土地资源的争夺即为客畲之间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畲族的刀耕火种较为原始,与汉族主流的精耕农业有所区别,随着客家人的不断深入与开发,主流农业势力也逐渐向偏远山区扩张,这也意味着客家族群势力与之同步扩张。畲田与精耕细作农业的生态矛盾随着族群扩张逐渐显现,这种生态矛盾也是客家人与畲族之间的矛盾。
但这种竞争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使相对落后的汀赣地区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农业方面,改变了当地原本较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宋代汀州为例,客家人的迁入,促进了当地水利的兴修以及新作物的引进;在矿冶业方面,由于当地畲民早已占据了当地的沃土平原,客家人只能开发山区谋求生存,新来的移民没有充足的土地资源可供利用,不得不从土地资源之外寻求新的经济来源,汀赣山区的丰富矿产资源就为其发展提供了极好的物质基础。同时对于山区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与客家人与畲族的交流与融合。
除去经济的外因外,作为民族心理与民族文化的内因在畲客融合之中亦不容忽视。一种模式是畲客之间相似的信仰在促进双方融合的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定光佛的信仰,定光大师教育大众要敬畏因果并停止仇恨,这对于缓解畲客间的冲突矛盾起到了关键性的调解作用。同时他们又通过吸收双方各自原有宗教信仰的有益成分,创造了成为各族群共同信仰的民俗佛教,从而奠定了双方共同接受的意识形态。
另一种模式是客家人从外部带来的信仰与畲族族原有的信仰发生碰撞,这种碰撞正为畲客间文化的融合创造了前提条件。在碰撞过程中会出现这两种情况:客家先民从外部带来的信仰战胜、改造、同化土著民族原有信仰;土著民的固有信仰占据主导地位,吸收客家人信仰的某些因素而形成具有双方共同的信仰。前一种情况有涂赖二公降服土神的神话为例。据《临汀志》记载,涂、赖二氏至迟于五代已迁入长汀。在这则神话中土著民族的民间信仰即土神,土神代表着土著势力的本身,涂、赖二公降服土神象征着客家先民战胜土著民族的势力,客家先民的信仰占了上风,但土著民族的信仰也没因此而消失,而是通过一定安排使得双方信仰成分各得其所,这正是昔日客家人与土著民族在思想领域相互关系的通常结局。后一种情况有“黑狗公王”与涂赖二公斗法的故事为例,“黑狗公王”为畲族所信奉的神明,“黑狗公王”战胜了涂赖二公的结局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畲族的民族文化占上风。上述两个例子均说明在碰撞中,汉化与土著化往往是相互的。
三、 交流与融合:共同体形成的影响
在分析客畲二者之间的矛盾的内容中,已对畲田与精耕细作农业之间的生态矛盾进行了分析。在客家人与畲族融合的过程中,虽然这一矛盾在明清时期仍有部分地区存在,但许多地区的畲田在经过与主流农业的斗争后出现了新的发展形式:梯田。以仰山地区的畲田为例,在唐末还是可以看到一大片畲田,到了一百年后的南宋时期,仰山就全部被开垦为梯田了。范成大《骖鸾录》中关于梯田的记载可以作为证据:庙三十里,至仰山,缘山腹乔松之磴,甚危。岭阪之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在这一融合的进程中,总的趋势是畲田的地域越来越小。畲族在吸收汉族先进的农业技术的过程中,放弃了落后的刀耕火种
在客畲融合的过程中,汀赣地区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经济与民族融合是可以相互促进两者。在盐业方面,由于汀赣地区上临江淮,下接广南的地理位置,贩盐可以获取厚利,汀赣地区许多人以贩卖食盐为业以谋求生计。但由于宋政府实行不合理的“榷盐法”,官方盐业发展受限,私盐贸易盛行;在商业方面,因汀赣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产量的增大与经济作物的增多以及生产技术的进步,极大激发了交换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矿冶业与盐业的发展,使得大量的非农业人口的日常生活需求依赖于与外界的交换。上述因素客观上使得汀赣地区的物资交换市场得到扩大,商业也就得以蓬勃发展起来。
当两种文化开始交融时,客畲文化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强大的客家文化对其中的畲族文化施加深远的影响,导致部分畲人选择舍弃他们的母语,转而学习和使用客家方言。同时,客家文化也在吸纳着畲族文化的独特元素,比如客家口音中融入了一些畲语的词汇,客家歌曲受到畲族歌曲的启发,还有就是客家女性社会地位相对高,她们并不裹脚等等。
畲族内姓氏的增多也反映了畲客之间的融合带来的影响。在《福建畲姓考》一书中,傅衣凌先生考证了自宋元以来的畲族姓氏,不仅有传统上的盘、蓝、雷、钟四姓,还包括了陈、黄、李、吴、谢、刘、邱、罗、晏、余、张、许、袁、聂、何等十数姓。为什么畲族的姓氏会如此之多,就是因为汉畲之间的交往频繁,畲族汉化的结果。
四、 畲民族与客家人民族共同体的建构的现代意义
王希恩先生在讨论民族分层这一理论时,指出人口流迁也是导致其发生的原因之一。宋代客家人是作为移民而迁徙到汀赣地区的,这是人口流迁造成的族际格局变动。当外来人口的增长超过现有地区的治理容量和资源享有量时,斗争的发生是避无可避,因此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将斗争化解。
每个民族的从业方式和环境一道塑造了每个民族的文化,这就造成了一种从业结构的分层,这种结构的分层有着明显的不同,甚至会使两者有很大的文化差别和心理差别。两宋时期客家人的文化是北方较先进的客家农耕文化,汀赣地区少数民族是较为落后的刀耕火种的具有原始色彩的文化,两者之间在生产方式和传统文化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隔阂。要打破这种隔阂就需要合理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打破这样的分层结构。
随着汀赣地区的经济产业发展,畲客之间的交流交往也逐渐增多,为进一步打破民族间的隔阂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民族关系的改善。归根结底,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让各个民族的成员在精神、实际生活等方面建立起相互尊重、理解和接纳的和谐关系。简单来说,也就是让不同的民族成员和睦共处。这样实现了心理上的相互交融,就能形成一个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宋政府的相关作为在客畲二者的互动中也起着影响。首先不合理的“榷盐制”政策导致了严重后果,足以见政府关于经济政策的正确制定也尤为重要。要结合实际考察当地情况,在社会实践中因地制宜做好发展,着力改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