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 正文

基于扬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作者:何云静,丁倩倩,刘宇轩来源:《文化产业》日期:2024-05-13人气:323

一、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城,扬州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地区。到目前为止,扬州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遗产段6个,遗产点10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20项,省级非遗项目62项,市级非遗项目231项,县级非遗项目459项;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26处,在各类文化资源总数中位居全省前列。其中,扬州共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7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99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434名,县级代表性传承人562名。 

二、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一)政府方面

1、提供大量资金

为支持历史文化保护重点项目,省财政厅扬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设立了多项专项补助资金。截止目前,省财政厅已累计为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投资18亿元、扬州运河非遗文化街区50亿元等,总投资超160亿元。其中,2023年扬州市共有138名非遗传承人获得补助,每人0.2万元,共累计27.6万元。

2、组织活动

政府大力促进非遗进景区活动,举办非遗市集非遗文创设计大赛促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非遗百场讲座,积极建设非遗传承基地截至目前,全市已经建设了3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认定6家社会单位为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基地,评定扬州玉器厂等12家单位为扬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3、颁布保护条例

扬州政府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分别于20192022年、2023年,相继颁布《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扬州市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二)社会方面

20231023日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全省设立的首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进一步凝聚了区域内专家学者、传承人、有志之士等各方社会力量,成为社会和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

(三)市场方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得到重视,部分非遗企业和单位也得到了发展。截止目前扬州市规上文化企业超800家,预计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超350亿元

非遗的数字化成效斐然,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沙飞船展区运用5GVR等科技将游客们带入热闹的清朝大运河河岸的街肆中,宛如身临其境其次,与旅游业的融合更是相得益彰瓜洲古渡运河的水上游览线路带领游客穿梭在运河十二景中,让游客在一条游览路线上,看遍非遗名胜。

三、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扬州市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保护程度两级分化过于明显

从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看,扬州市整体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并且政府非常重视,但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级别分类,不少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保护程度不够高,存在十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扬剧、扬州评话、扬州清曲、扬州剪纸、扬州玉雕、扬州漆器髹饰技艺雕版印刷等国家级非物质文焕遗产项目立项早,目前保护和发展的状态较好,参与人员和民众关注度也较高。如扬剧《郑板桥》《千里江山》等创新扬剧入选2023年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等省级项目。但一些县级项目或者新申报的项目如宝应河蚌舞、真州金画、扬州传统理发技艺等传统舞蹈、美术、技艺关注的人员较少,经费支持不足,项目发展发展效果较差

2多元主体参与保护的力量不足

1非遗传承建设队伍比较落后

根据已披露的、不完全的部分非遗传承人年龄情况统计得出50-59年龄段的人数最多,占总体比例的35.6%30-39年龄段的人数最少,占总体比例的2.54%。从年龄比例看出,非遗传承人群体老龄化现象严重,主干力量渐弱,新生储备力量严重不足。

2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较低

近年来,扬州开展了非遗百场讲座水韵江苏-非遗购物节周周看扬剧等活动试图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总体来看群众对非遗的保护认知程度不高,尚未明确自身在非遗保护中定位。大部分群众只是被动地参与活动,缺乏自我保护非遗的意识。

3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未落实,媒体传播效果不好

扬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渐步入正轨,但缺乏专家群体开展连续性研究,并落实研究项目。从知网检索扬州非遗463条结果,但大部分研究都专注于理论层面的构建,缺乏实践方面的应用。且部分具有良好实践价值的指导意见由于缺少与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也并未发挥指导落实的作用。扬州市的新闻媒体职能较为齐全,利用纸质媒体宣传各个平台账号普及宣传非物质文化相关内容,但宣传效果较差,大部分媒体报道阅读量较低,平台账号发布相关内容的浏览量、点赞量和讨论度都较低。

3区域性非物质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1展示项目单一,设施建设利用率不高

扬州开设了众多展示当地非遗的博物馆,如扬州工艺美术馆、大运河非物质文化展馆等。其中部分展馆由于游客数量较少,相对应的部分管理人员缺位,导致展馆开设后的后续保护、建设、管理不到位。例如扬州486非物质文化集聚地,在设定概念上扬州486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以非遗为核心,是集展示展演、休闲体验、交流交易、创意研发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非遗文化旅游综合体。但从实地调研结果来看,扬州486非物质文化集聚地游客人数十分稀少,未达到预期设定的文化旅游综合体的概念。据不完全统计,集聚地内共有50家店铺,其中21家店铺已经倒闭开设的互动交流区域,仅在举办特定的交流活动时才开放,日常普及性较低。

2创新形式流于表面

扬州非遗产品的设计较为单一由于非遗产业缺少严格的行业标准,因此产品的质量良莠不齐,部分产品存在制作粗糙的问题。玉雕、漆器大多设计为用于收藏的大中小型摆件,具有普遍实用价值的家居用品和创意产品开发较少。其中也有部分制作为项链、玉镯等,但是知名度不高,认可度低,未能够成功打造出饰品品牌。

(二) 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产生的原因

1、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足

1)政府责任落实不到位

现实,大多活动都是文化部门在积极引导,其他政府部门参与意识和参与程度较低,没有形成多部门多管齐下的合力。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对各部门的工作安排不具体,责任规划不明确。除此之外,重申报,轻保护的问题切实存在。近年来,各地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具有较强的积极性,而申报之后的措施却没有及时跟上

2)资金不足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仅仅依靠政府资助资金是远远不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成本高、收益慢的特点。前期非遗保护基本上是公益的,很少存在收益性显然,仅靠政府拨款这一单一的资金来源渠道是不利于非遗保护的。

2、 多元主体平等参与机制不健全

现代非遗保护机制仍是由政府进行单一的管理,多个主体共同参与保护的机制尚未健全,这易导致政府对于非遗保护过度干预,忽视了非遗与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关联。除此之外多元主体参与非遗保护的监督机制不健全,活动的开展次数、申报非遗项目的多少并不能够作为绩效考核的标准,因此非遗保护缺少科学化、多层面的绩效考核体系。

3、 宣传形式存在不足

现下大多数的非遗宣传还仅仅是依靠宣传片和书籍进行宣传。然而,最需要宣传的青年群体更青睐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网络媒体但目前扬州非遗的抖音运作效果不佳。据线上查找,抖音官方账号扬州非遗的粉丝量不超过20个,发表的作品也只有一项。

4、市场运作机制存在不足

1)市场的创新性较差

目前扬州非遗对产品的开发只是流于表面,缺少创新性设计,过于重视非遗技艺,而忽视文化底蕴。如扬州剪纸,大多停留在经典的花鸟鱼虫的创作之上,很少有新图案的兴起。除此之外,产品的用途也大都是收藏、送礼,实用性较低,未能够真正走入群众生活

2)企业不重视持续发展

目前,市场上存在只注重短期利益,不考虑持续性发展的企业。这些企业不愿意花费资金深挖非遗的文化底蕴并且重构新时代非遗的形式,仅仅复制老套陈旧的非遗产品,以企图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利润。只有注重持续发展,不断创新设计出新颖的产品,打造出专属与本企业的品牌特色才能确保长久收益。

四、优化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1、政府落实各部门职责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地方各级政府要将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明确职责,积极承担责任,整体规划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明确各部门、社会组织、基层部门的职责和义务。

关于资金问题,财务部门对于如何管理非遗专项资金,应创新资金管理方式,并且按年度向公众披露非遗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使得资金信息透明化。文化信息部门,对各个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非遗传承人建档,建立扬州地区非遗数据库,需包含扬州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共280教育部门推动非遗本土教材的编撰,并提议将非遗实践纳实践课程中等等

2、倡导多元主体积极保护

目前,由于其他主体的长期缺位,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占据着强势的地位。为改善这一现象,政府在非遗保护中应发挥主导作用,为多元主体搭建平等参与保护的平台,构建多主体平等参与机制保护机制,使得各个主体都能够发挥自身力量。同时,建立反馈平台,及时反馈并解决在保护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实时改进相关机制。在组织和通过相关非遗保护政策时,需召集各个多元主体开展大型会议,为各个主体提供平等表达诉求的机会。同时明确多元主体参与保护非遗的奖罚机制,避免部分组织乱保护、过度保护或者过度开发的行为,奖励有效保护并促进非遗发展的团体。

3、促进非遗与产业联动发展

扬州地区的非遗,由于都孕育于同一片土壤,各项非遗之间有很强的融合性,政府可以倡导打造非遗朋友圈,促进区域间非遗的相互联动,打造出专属扬州地区的文化地标。

(二)社会组织发挥补充力量

社会组织应发挥补充力量的作用,深入各个社区,开展基层研究,认证倾听民众百姓的声音,积极成为群众与政府的沟通桥梁。利用社会组织的人民性、公益性和其社会影响力促进非遗保护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传承人发挥传承力量

非遗传承人要适应时代的变化,积极入驻数字化新时代。非遗传承人应当积极学习新媒体技术,打造属于自己个人的媒体账号。在账号中,传承人应当积极主动分享自己的生活,注重拍摄手法和趣味性。除此以外,传承人也应当积极经营自身账号,学习直播技术。通过直播,与观众进行有效互动,帮助观众答疑解惑,普及非遗知识。非遗传承人可以通过注册自己的线上商铺,带动非遗经济,满足对非遗产品感兴趣的人的需求。同时,传承人也应该积极寻找对非遗热爱的年轻人,将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四)各类媒体发挥宣传力量

1、构建智能化信息平台

高速发展的现代媒体技术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播,提供了新的传播形式。以信息共享为原则,仿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典藏王网站建立扬州非遗文化官方网站,设立首页、资料、项目、专题等专栏及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遗传承人的数据库,便于群众迅速了解非遗。在各种专栏中上传活动开展的通知、活动的新闻报道、相关图片和视频等相关资讯,并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产品购物栏目,打造非物质文化文化传承、保护查询等一体化的多功能服务综合平台。

2、改善传播形式

现代传媒方式不断创新,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促进了非遗传播更便捷、更高效,应当利用好各类现代传媒手段,提高非遗的知名度。首先,可以拍摄非遗纪录片在扬州电视台频道固定时间播放。其次,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以图片、文字、视频短剧等形式宣传非遗。另外,可以采用VR技术线上展示扬州地区的非遗。

(五)促进相关产业融合,创新相关衍生品

1、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

为提高非遗企业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将非遗保护的意识融入到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中,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是必要的基石。即可以帮助企业规避短视的缺点,从长远的眼观帮助企业在未来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又帮助企业合理把握非遗保护和发展的平衡度,避免产生过度开发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商业化而丧失本土性的问题。

2、提高产业规模优势

提高产业规模优势,一方面扩大生产规模,降低边际成本;另一方面利用雄厚的资金大量营销宣传,聘请形象气质与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气质相符本土明星进行代言推介,利用名人效应获得大众的普遍认同感。

3、促进产业融合

  非遗企业应当积极摆脱传统束缚,贯彻创新发展的理念,将非遗和其他产业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目前扬州市正积极将非遗企业与旅游相结合,将非遗体验安排到旅游路线之中,打造创新创意的文旅之旅。非遗企业也可以联合其他产业开展主题活动,将非遗的元素融入其中。如将非遗游戏化,在戏剧、舞蹈等人体行为活动中添加非遗的元素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