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 正文

以巢湖民歌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特色路径研究

作者:许蕊,田雅丽来源:《文化产业》日期:2024-04-22人气:254

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是推动乡村振兴进程的重要战略之一,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有着重要意义。传统音乐文化蕴含了广大农村群众真实的情感理念、生活化诉求和艺术内涵,是传承与发扬优秀乡村文化的重要途径。若有效整合传统音乐文化资源,一方面可将其有机融入乡村旅游,打造乡村“声音”文明名片,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作为加强推动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一、乡村文化振兴典型案例分析——马郢村

马郢村位于合肥市长丰县杨庙镇南部,在2014年还是省级重点贫困村,“无山、无水、无产业”的资源困乏情况使得村落人口流失严重。马郢村脱贫转机发生在2015年,以“马郢计划”的建立与实施为标志。2016年,马郢社区实现村出列、户全部脱贫,彻底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马郢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同时获得“安徽省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省级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省百家乡村旅游示范村(旅游扶贫)”等荣誉称号,引起多方关注。

马郢村能够实现乡村“蝶变”,与其善用文化软实力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兴村”理念有密切关系。首先马郢村善于挖掘与应用本土特色文化资源为产品进行品牌文化赋能,培育乡村发展新动力。例如,融入“草莓”元素的文创产品、以马郢村标志性的“马”为主体进行的文创产品等,体现了马郢村不同的农业特色与精神文化内核。第二,马郢村善于引入传统艺术文化资源,提高村民精神文明素质。例如,通过来自高校志愿者的艺术传播,将农村生产生活与艺术设计相融合,开展传统文化艺术支教等公益性活动。七十多岁的戏曲支教课邵老师常年定期驻村,成立马郢戏曲团,分幼儿、少年与成人三个班级进行传统戏曲授课等。第三,马郢村善于发展推动创客模式,激发乡村创客的先锋力量。例如,安徽大学教师邓卫华在了解当地风土的基础上恢复马郢村旧有面貌,对广场、花园、绿地、道路等进行统一设计与规划,使用村里房屋拆迁剩的旧砖旧瓦打造公共艺术空间,重建乡村文化内核。合肥师范学院教师胡亮为马郢村带来传统陶艺制作工艺,将其融入乡村研学项目等。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走进马郢、了解马郢,以自身业态优势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乡村创客入驻。除此之外,马郢村通过举办村晚、朗读会、小剧场、赏春大会、丰收喜乐会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增加马郢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吸引游客增加创客收入,形成对“创客—乡村—游客”三方互利的良性循环。

二、巢湖传统民歌的民俗文化内涵

费孝通先生曾发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呼吁,正是这种观念使得学者将研究目光投掷到自然人文景观、历史文化资源、民俗节庆文化、民族手工艺等各个文化层次。民俗文化是基于村落居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具有地域性的群体记忆,通过具体的民众群体行为呈现,再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发酵,在实践中传承,进而在民众日常的交往与互动中形成文化传统与认同。

民歌是民俗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环境人文景观中重要的非物态表现形式,往往以精炼的词句与上口的曲调呈现地方群众的社会生活、精神需求和价值观念,记录地方文化的变迁,同时承载着社会发展的文化记忆,其本质上是群众意识、民俗文化的艺术化表达。

(一)物质民俗文化

物质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础,物质民俗,是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感的、有形的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换、交通、工艺制作等文化传承内容。

生产民俗文化:巢湖地区农业历史悠久,民歌中亦有许多反映农耕生产的民歌,主要集中在号子、山歌、秧歌等类别。如秧歌《一支秧歌一趟秧》反映出农民在稻田耕作的劳动场景,以高亢兼有圆润的唱法呈现了巢湖边春天稻田上的插秧情景,充满乐观积极的劳动色彩。此类秧歌还有《春风又到巢湖边》《太阳出来一点红》《天上彩云排打排》等。此外,巢湖地区水上集体劳动传统历史久远,生产类民歌众多,如《车水号子》、《数水号子》、《扯绳号子》、《打蓬号子》、《摇橹号子》(巢湖船夫号子)等。

饮食民俗文化:饮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衍生出许多饮食习俗,反映了不同时代生活场景。巢湖民歌中暂无专门谈论某类食物的民歌,多以记录的方式出现。例如《鲜鱼好吃网难抬》中就有“粑粑”“白米”“樱桃”“鲜鱼”等食物的记录。巢湖茶文化盛行,据茶农所述,当地茶的品种众多,种茶历史超百年,在民歌中也可看到茶的踪迹,如《采茶歌》等,反映出正月采茶是巢湖地区的传统采茶习俗。

工艺制作文化:民间手工艺不仅是一种民生手段,也渗透了农村群众深厚丰富的审美情怀,蕴含着极强的文化感染力。这些民俗手工艺在民歌中多有体现,多以小调的形式演唱。例如,反映刺绣技艺的有《姐在房里绣垫肩》:“山歌一唱飞满天,姐在房里绣垫肩。绣一只凤凰展双翅,绣一只雄鹰飞上天,飞上天,郎和乖姐肩并肩。”垫肩是旧时劳动者挑担或扛重物的时候放在肩膀上的垫子,用来减少摩擦、保护衣服和皮肤。在过去的安徽农村,像纺织、编织、刺绣、剪花等以手工制作出的传统艺术称为女红,一般由母女或婆媳世代传承,歌中女子为心仪男子绣垫肩,以“凤凰”和“雄鹰”比喻二人,寄托了感情接续发展的美好愿景。这些民歌可供我们深入理解先辈的所思所想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

(二)礼仪民俗文化

爱情与婚姻民俗:以爱情和婚姻为主题的巢湖民歌数量十分庞大,其特色为“以秧(稻)为媒”,正如民歌所唱:“秧歌本是男和女,无郎无姐不成歌”,这类民歌以朴实的语言记录了农村青年男女的感情生活,反映了一方习俗,也为人们了解过去的的巢湖爱情婚姻生活提供了宝贵资料。代表性民歌《四季相思》,为典型的时序体民歌,依“季”分节,为“四季体”,具有稳定的叙事抒情模式和严密的结构逻辑。以春夏秋冬为顺序,唱出四季美景的同时,抒发了女子对情郎的思念以及终日寂寥的孤苦思绪。其他以爱情与婚姻主题相关的还有《姐叫情歌你放心》《乖姐不离郎跟前》《郎打水来姐来担》等。

岁时节日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是一种内容宽泛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活动中适应生活、生产需要创造而成不仅满足一定的生活需要,也推进和巩固社会秩序的文化功能,包括春节、元宵节、惊蛰、清明、端午等,庆新年有《正月初一是新年》、祝寿歌有《八仙庆寿》等。

巢湖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活文化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唱万物”的巢湖传统民歌也在民俗文化中存活与延续。巢湖民歌除了承载着密集的文化信息,也以其独特的演唱风格与乡土风情作为安徽民间文艺“南巢歌,北花鼓”格局中重要的一环。由于巢湖文化受到长江文明和淮河文明的双重影响,“吴头楚尾”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民歌风格既有婉转柔美之风,又有爽朗泼辣之态。婉约风格民歌如《秧歌越唱心越甜》,为农民在秧田劳动时所唱,甩腔等润腔技巧贯穿其中,旋律舒展,高亢明亮。爽朗泼辣风格如《看场》,属于巢湖秧田歌中的“吓老鹰调”,演唱时赋有劳动气势,节奏鲜明有力,充满直爽风趣的情绪。两种风格相结合如《新打小船亮光光》。

三、巢湖民歌赋能马郢乡村发展方式探析

民歌作为传统优秀文化的代表,一方面反映了处于社会中人的所思所想,同时也是当地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更有学者指出,安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折射着安徽农村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安徽乡村振兴与农村社会治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若能够将巢湖民歌作为马郢文化赋能内容之一,并对这种乡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态传承,也可通过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丰富文化产品供给,进一步优化马郢乡村产业结构。

(一)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打造马郢“声音”文旅品牌

文旅融合是新时代我国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目标和新使命,肩负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因此,既可持续推进文旅融和将其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也可在培育乡风文明的同时将乡村作为传承与振兴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文旅理念融合:坚持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为主线的文旅融合理念,在打造马郢特色“声音”品牌基础上,推动资源、信息、市场、技术等多维度融合,持续赋能乡村文化振兴。首先,深入了解马郢村内部文化需求,以农民主体性需求为导向;其次,深度认知巢湖民歌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结合地域特色打造马郢“声音”品牌;第三,运用全面、系统化的发展思维处理好乡村文化振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乡村文化资源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主要是指文化共同体根据文化建设目标,通过运用有组织、有计划的协调、管控、优化等手段,在对地方文化资源要素再创造的基础上,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阶级所需价值目标的活动过程。马郢计划为村庄送来了志愿者、高校老师、创客等一批能人志士,对打造田园综合体起重要推动作用。巢湖民歌作为承载这片土地历史文化、社会民风民俗的宝贵资料,具有极强代表性意义与应用价值,若能将巢湖民歌置于“非遗+产业”乡村振兴新道路探索中,将更有利于保护与宣传马郢村乡风文明精神,促进马郢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相关产业融合:马郢村目前已发展了一批传统特色乡村旅游项目,“摸秋”活动、农耕文化体验、“马”文化项目主体展、植物扎染体验、非遗竹编体验、陶艺文化体验等通过整合现有村庄农业、文化、旅游各类资源马郢乡村自然风貌为基础,将巢湖民歌非遗资源有机融入“衣食住行购娱”各个层次,实现更加绿色生态更有效率的乡村美丽经济发展方式。具体措施如:开展巢湖民歌非遗音乐会、开设巢湖民歌非遗体验馆、举办巢湖民歌改编大赛、将巢湖民歌融入马郢生态休闲田园体验

(二)创办乡村“民歌角”,增强村民文化自信

民歌除了可作为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推动乡村旅游经济的重要资源,也可以作为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增强村民文化自信的优势资源。巢湖民歌以歌述史、以歌传情、以歌当哭、以歌叙事、以歌言志、以歌育人,真实记录了巢湖民风民俗、社会生活、历史变革、生产劳动等内容,也反映了劳动群众的性格特征、生活态度、思想情感、人生价值观等。民歌本身所具有的劳动、求偶、婚丧、知识传递、宗教仪式、文化认同、情感达意等多种文化功能,加之“望风采柳”创作方式具有的灵活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乡风文明建设。

引进高校资源,举办民歌讲座:继续发挥“马郢计划”优势,引入高校资源,在促进校地合作的同时加强巢湖民歌人才培养,定点举办巢湖民歌讲座,广泛宣传普及巢湖民歌演唱方法与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分年龄梯队挑选10-20名具有发展潜力、热爱巢湖民歌的学生进行重点培训,并且定期邀请各级巢湖民歌传承人亲自进行教唱,培养民歌演唱骨干,同时利用融媒体资源面向社会广发宣传,传承与创新并行,营造乡民传唱民歌的良好氛围。

举办民歌主题活动,激发参与积极性:按照秧歌、情歌、劳动歌等民歌类别举行传统赛歌会,发挥巢湖民歌社会功能,提高村民文化自信,为村民打造展示自我、沟通交流和文化娱乐的舞台,激发乡村建设和治理的内生动力。也可结合当代社会风尚举行民歌创编赛,为民歌文化注入时代活水,依据民歌原有曲调填写符合当代社会发展和社会价值观的歌词,实行投票赛制,激发民众参与积极性。政府利用公益基金设立奖励机制,通过抖音、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广泛传播巢湖民歌。

开设村落“民歌角”,引导群众自发传唱:积极鼓励民间自发组建巢湖民歌艺术团体,并通过专业机构及志愿者对其进行包装宣传,为其创造演出机会,推动商业化发展。如:在旅游景点、农耕体验、研学项目中设置固定时间与地点进行巢湖民歌教学、体验与表演等,将巢湖民歌打造为马郢地域文化符号,推进巢湖民歌传播与乡村文化站、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农村文化阵地相结合,使乡村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各个层次中。

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魂,也是乡村的根。乡村振兴战略的适时提出不仅给乡村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乡村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若能够依托“马郢计划”,将巢湖民歌资源引入村落、扎根发展,有利于推动巢湖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巢湖民歌打造为本土特色品牌,一方面,通过与乡村旅游、研学等项目的有机融合,探索“非遗+产业”乡村振兴新道路,可带动马郢旅游发展,促进经济提升;另一方面,从村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来讲,将巢湖民歌打造为健康的乡村文化载体与平台,依靠村民主体,以方言唱响“马郢故事”,有利于增强村民文化自信、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激发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