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白氏考略
一、 现发展及分布情况
新郑白氏自辛店白氏始祖白君乡卜居辛店以来,已有六百多年,历元,明,清,民国,共和国各历史阶段,下传二十九代,族人繁衍发展众多。其中或因生活艰辛,谋生他乡,或因匪患兵灾,流落他乡,或因务工经商,定居他乡,或因为官投亲,散居他乡等等,比比皆是,其后世子孙集中分布在河南的辛店镇各村、郑州市、新郑市多数乡镇、周边新密、登封、禹州、许昌、长葛、宝丰、南召、方城等县市区。据统计中国白姓的人口已经多达280万,占全国人口大约0.22%,并且在全国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四个省份,这四省大约就占白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在黑龙江、四川、甘肃、内蒙古、青海、云南等地区,这六省区又集中了大约26%的白姓人口。但仅河南一省白姓居住人口大约就占了白姓总人口的16%,故河南省是全国白姓人口最多的省份,白姓第一大省,有将近三十二万人,而属“新郑辛店白氏”则就有十万余人。另有族裔远布于菲律宾,韩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
二、"新郑辛店白氏"溯源
姓氏的来源相当复杂,历史上也有过许多研究专著可以参考归纳。就如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左传·隐公八年》是将姓氏来源大致归纳为五种:“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陈逆簋:“陈氏裔孙逆。”古代称呼已婚妇女,常于其父姓之后系“氏”。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氏族篇》又将姓氏归纳增加至为九种:“或氏于号,或氏于事,或氏于职。”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详细分类可以将其分为32种。我们这里主要简述与"新郑白氏"有关的两种姓氏来源:
一是以国或封地为氏。二是以爵号、谥号为氏。如王这个姓氏的来源虽然很多,但大多与先祖封王或称王有一定关系。
关于新郑白姓起源说法不一,但较为可信的说法是白氏源于芈姓,以其封邑为氏,也是史学资料较为完整,有实物可考证的中华白氏起源的说法之一。根据《元和姓纂》、《尚龙录》以及白居易自序家状等资料所记载,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居于新郑,孙子为颛顼。颛顼孙子是祝融,祝融居于郑,祝融之后陆终,陆终生季连,赐姓为芈,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今位于湖北西北部)一带建立了诸侯国,定都于丹阳(今湖北省秭归县地区)。又见于《世本·居篇》中所记述:“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公元前740年,熊绎的后裔为熊通并自封为武王。公元前689年,熊通之子将都城迁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一带),定国号楚。
根据《史记·卷四十·楚世家》和《左传·哀公十六年》记述可知,春秋时期,楚平王信费无忌的谗言,纳秦女而疏远太子。太子熊遭诬陷被迫逃亡郑(今河南新郑),娶郑女为妻,生熊胜。后太子建被人误杀,伍子胥则带五岁的公孙胜奔吴,流亡于吴、楚间。待楚惠王登即位后召公孙胜自吴返楚,并封胜为"白邑巢大夫"(巢地今安徽巢县),但公孙胜居息地(今河南息县东南临吴处),深得白邑人们的爱戴。白邑的人皆尊称公孙胜为白公,即白公胜。白公胜以封地为姓,从此就有了白姓,其后世子孙也皆沿用白为姓氏。白公胜是中华白氏的始祖,他有五个儿子分别为:乙、丙、巳、降、张。世世代代繁衍发展,从河南、陕西、山西逐渐迁居各地。
白公胜之子最先徙居在秦国,位于大概今天的陕西一带发展繁衍。到秦始皇一统天下之时,白氏后裔中白起,为秦朝名将,因战功卓越,有大功于秦,封为武安君。后因受奸人陷害,被赐死于杜邮这个地方。秦始皇后来知其冤,念其功,则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太原,因而白仲举家迁于山西,后世子孙皆在此繁衍发展。
白起的第二十三世孙名白邕,曾在后魏时担任过太原的太守一职。到了白邕之后的第五世孙名白建,担任过北齐的五丘尚书一职,赐田于韩城,白氏这才从太原迁居到韩城。白建的曾孙名为白温,担任过本朝的朝散大夫检校都官郎中一职这才举家迁于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东北一带)。
经查阅洛阳《白氏氏谱》以及《新唐书·白居易传》记述,白温共有六子,第六子是为白锽,字子钟,明经及第,任官于河南,故寄居于新郑东郭宅。白锽长子季庚,为彭城令,共有两子,白居易是其次子。白居易生于新郑东郭宅,并且早年生活于此,后在洛阳为官,迁白氏始祖墓于洛。
据石关《白氏氏谱》和温、新、密现存碑刻记载,“始祖讳时先原籍山西夏县小李村人,以学行显,仕于嵩州。遭元季之乱,弃职,率三子入河南”。巩县《石关白氏宗鉴》中有《重修石关白氏世谱序》是这样记载的:“二十九代孙元嵩州通判讳时先,遭元季之乱,弃职。但清初和清末《族谱》和碑刻同《石关白氏宗鉴》记载相互矛盾,时先祖何故同君卿、君让偕同东来;时先祖同君卿、君让的关系,是兄弟还是其他关系?时先祖籍山西解洲夏县,何故东来?此处还是有待考证。
另据温县白氏祠堂以及原辛店镇乐天祠正殿东山墙壁,清乾隆年间的《碑记》所记载,白居易后第二十九世孙名时先,以学行显,当时任嵩州通判,遇战乱则率三子隐居于巩县石关。为保全白氏血脉,长久不息,令其三子又分别移居别处,长子君卿留居石关,次子君让卜居温县之西王羊店,三子君乡居新郑之西辛店镇(始名张殷店)。
故我们结合史料和碑记所载,可考证军卿、君让、君乡分别在巩县、温县、新郑繁衍发展。我们再具体对白君乡定居于新郑辛店进行考究,据新郑旧时白氏家谱《祥集序》所记载,白君乡初到新郑即患得疾病,被收留在一位老木匠家,在木匠一家的悉心照料下,君相很快得到痊愈,老木匠将木雕技艺传授给了他,并将女儿许配给了君乡,因而在此生儿育女,世世代代繁衍至今。又据《白氏宗族史略》所载“君乡居新郑,六世孙讳素生二子,长子讳鼎,次子讳鼐,侄讳本、宥。素孙讳佩、禹、琴、豸、骞、宠,侄孙讳臣、腾、樊。本族依佩、豸、骞、腾、樊五门传世,禹、琴、宠、臣失传。”
但据传白君乡可能还有一支后人在白寨(今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在实地考察走访时发现白寨白姓子弟也都说是白君乡的后人,在其后我又到新郑辛店镇进一步考证,据新郑辛店镇乐天祠守祠人白明尧老人口述:“在其小时候,白氏族人都口口相传当时祖先白君乡在尊其父亲的嘱咐逃兵患,远走他乡,独自一人来到新郑辛店镇时在此寻觅营生,不愿离开。后被木匠收留,跟随木匠学习技艺,并娶木匠之女在此安家,生儿育女。白君乡平日游走各处做木活,但在他40岁的时到白寨又娶一房,生儿育女,自此再也没有回到辛店镇,直至病危时遣子女回辛店镇认亲,仙逝后辛店镇和白寨白姓子弟共同为白君乡守灵,白寨子弟守前半夜,辛店镇子弟守后半夜,随后将其安葬在白庙以北1公里的白氏祖坟。”我结合两地的家谱对比发现,白寨子弟应与辛店白寨均为白君乡后裔。
据白氏老人回忆,位于辛店镇的排列布局整齐,占地较大的白氏祖坟,以及乐天祠是证明新郑辛店是白氏起源最好的证据,但遗憾在文革时大量墓碑和茔墓被破坏。但综合以上史料交叉对比来论证,我们可以考证新郑白氏始自春秋末期楚国大夫白公胜,近祖为白居易,新郑辛店直系始祖为白君乡。新郑为中华白氏的发祥地,白君乡也为现在新郑辛店白氏五族——珮、豸、骞、滕、樊的共祖。自古至今新郑辛店白氏以辛店镇为中心呈放射性向四周发展,除了包括新郑各县镇,以及登封市、汝阳市、平顶山市等白姓族人大多源于新郑辛店。
三、关于白姓起源的其他说法
通过大量查阅资料关于其他白氏起源大概可以总结为6个说法较为可信,除新郑白氏起源外,还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白姓出自于姬姓,周太王第五世孙是孙虞仲,其后人是百里奚,百里奚之子是孟明视。孟明视有两子,第一子叫西乞术,第二字叫白乙丙。根据《元和姓纂》、《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资料所记载,春秋时期白乙丙官拜秦国大夫,他的后人以其名讳字为氏,陕西白姓应是由此而来。
(二)据《中国姓氏地图》可以发现,白姓也有可能源自嬴姓。在秦武公逝世后,公子小白未能继立,秦国君主之位被武公的同母弟德公夺走,是为秦德公,武公曾居住在秦国都城雍(大概今陕西凤翔一带)附近的平阳(今陕西歧山、噤县一带),为安抚公子小白就把平阳封给了他。公子白仙逝后,其后人为纪念他就以白为氏。
(三)跟据《姓氏寻源》及《元命苞》中所记载,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领炎帝有一个大臣叫白阜,他精通水脉,治水有术,改变了当时改善水灾泛滥局面,为疏通水道做出了巨大贡献,被部落所推崇。因而子孙便以其白为姓,称为白氏。
(四)在《姓氏考略》中有记载,当时的唐置白州(今天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一带),国人以其地方名为氏,称为白姓。是典型的以地名为氏例子,因而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一带白姓应是由此而来。
(五)皇帝在古代时常为有大功之人赐国予姓或赐予赞誉其智慧神勇之词为姓,以表答帝王对臣民的最高精神奖励,只有对国家有巨大贡献的人才有资格获得,获赐者在获封后将被附入皇室属籍。赐国姓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统治手段,主要功能有三个:安抚降将;笼络羁摩外蕃;褒奖有功;以示恩宠。如元时西域纥城人察罕,以及后来明时元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皆被赐姓白;也有元代回回世家伯笃那丁,“其子察汗,赐姓白氏”。
(六)他族改姓也是非常见的,如易卜拉欣之后裔也就是今天的回族白姓,它是通过分别取其祖辈名字中的每一个字立姓而来。易卜拉欣,翻译成汉字则为伊白来金或是伊白拉金,因此后裔多以伊、白、拉、金来冠姓。又跟据《台北县氏族略》所记载,唐代突厥人白元光应该也是改姓而来的。还有一部分当时因战乱、商贸而来的犹太人,留居河南开封的后裔中也有白姓。还有我国的裕固族斯娜氏、阿克达塔尔氏、巴依亚提氏,鄂伦春白依尔氏,土族白彦氏,台湾土著、佤、东乡、苗等族均有白姓存在。
四、新郑辛店白氏的根脉世系顺序
通过查阅《白居易家谱》(新郑卷),新郑辛店白氏的根脉世系表简列如下:
始祖白公胜——白锽——白居易——景受——邦瀚——思琪——奏绩——慕圣——广——效尧——白康度——白君卿——建極承祚———好古——复元——大定——城淇——金——长盛——心喜——瑄超凡——渊——东阳——少岳——孝逸——辅之——卜年——鸣雷——涵先、萃先、时先、光先——君乡——31至35世佚失——白素——佩、豸(zhì)、骞、滕、樊五组——今白居易家谱新郑卷在谱名讳。
五、新郑白氏经历过三个阶段
首先是一进一出:春秋时期,楚平王太子建因受诬陷奔郑(郑国,今新郑),娶郑女生胜(公孙胜)。楚惠王召公孙胜回楚,封其为"白邑巢大夫",封地于白邑,故史称为白公胜,为中华白姓氏之始祖,其共有五子,在全国繁衍生息。
其次是二进二出:大唐时期,始祖三十六代孙白锽,时任巩县令,举家迁郑定居东郭宅,其孙白居易诞生;后白锽子孙出任各地为官,离开新郑,迁居他乡。
最后是三进一发展:元末明初,自白居易三十代孙白君乡,遵父命来郑定居新店(始名张殷店),后世子孙遍布辛店镇各村、郑州市、新郑市多数乡镇、周边新密、登封、禹州、许昌、长葛、宝丰、南召、方城等县市区,是为新郑白氏。
六、因故繁衍在韩国和菲律宾的新郑白氏
新郑白姓也为部分海外白姓华人的始祖,韩国和菲律宾的白氏始祖也皆源于新郑白氏,跟据韩国《水原白氏大同谱》为水原白氏的族谱记载:“始祖宇经,字擎天,号松溪,中华苏州人。唐巩县令白鍠孙(季般子)。任唐俭仪事、礼部尚书,遭奸佞之馋,唐中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入新罗国(今朝鲜、韩国),为朝韩白氏始祖。”所以认为白宇经和白居易是同祖父的堂兄弟,韩国白姓来源于新郑也并不无根据。
菲律宾的白氏始祖是为白本头,白本头祖籍为河南新郑辛店白府人,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后代,原名白本孩,又叫白本亥、白本玄、白丕显。刘芝田在《中菲关系史》中所述,白本头,于明永乐年间入伍当兵后,原是郑和宝船的舟师,随郑和下西洋,一说军士、军师、部将。当船队停泊在菲律宾贺洛岛的海岸附近时,本头公离船登陆,后不幸与同伴走散,只得一直在岛上生活。他在岛上生活了近三十年,并与当地摩罗族姑娘结婚。因他通达管理,见多识广,被推举为当地部落的首领,当地人尊称他为本头公。逝世后就葬在了贺洛岛上。因为是第一位踏上菲律宾领土的中国人,本头公一直被下南洋的华人所尊重,公认为华侨先祖。后来来到苏禄群岛的华人,都要先去本头公的墓前祭拜。他牌位或塑像,也一直在当地的庙宇中跟玉皇大帝一样受到尊崇和敬奉。
七、结语
结合以上所考证,理清了新郑辛店白氏的远祖、近族,并且简要概了各分支的根脉系源。可以肯定中华白氏的始祖为白公胜,出生地为新郑,其三十八代孙白居易也是出生在新郑,而白居易二十九代孙白时先为免白氏灭族,将其三子分别遣往石关、温县王羊店、以及其祖先出生地新郑张殷店(现为辛店)繁衍发展。其中时先第三子君乡以辛店为中心,辐射发展,现已遍布辛店镇各村,新郑市多个乡镇,新郑市周边各县市,叶县、宝丰、方城、南召也都有新郑白氏族人定居,期间也有很多族人外出为官,携带家眷在他地繁衍生息,并发展到海外。如菲律宾白氏的始祖白本头,原名白本亥,祖籍是河南新郑辛店白府人,根据统计数据,河南省是全国白姓第一大省,而属新郑辛店白氏则就有十万余人,所以毫无疑问新郑就是中华白氏的发祥地,同时也孕育出了新郑辛店白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