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影视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影响探析
自20世纪以来,同性影视已由原来的一种题材发展成为一种类型影片,甚至在国际影视艺术中,成为一种流行、时尚的元素。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影视业蓬勃发展,同性影视在中国影视文化的发展中,也逐渐从地下走到台前,并在网络上大有盛行之势。同性恋文化、“腐文化”等亚文化已经在青少年中落地开花,因此,有必要对同性影视在中国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以便于更好地透析其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一、同性影视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一)同性恋亚文化的初现
同性恋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李银河教授称之为同性恋亚文化。根据一些知名学者的研究,同性恋群体的数量在中国十分庞大。尽管各个学者的数据有所不同,但其下限至少在2%至3%之间①。因此,中国同性恋者的最低人数在2800万到4200万人之间。这种边缘群体面临着来自家庭、法律、社会上的生存困境,他们人数庞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开始在中国社会的不同角落发声。同性恋群体的生存困境进入到影视创作者的视野,文艺圈将这种边缘群体列为自己的创作对象,同性影视应运而生。影视是文化的载体,任何类型影视的出现,或者相关主题的表述,都是和其文化土壤紧密相连,具有特定的文化寓意。
(二)“腐文化”的流行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西方的思想逐渐传入我国,欧美兴起的女性主义浪潮也对我国产生了影响。女性主义是后结构主义思潮与后现代理论的一部分。后结构主义是解构一切中心、为边缘者争取权利的的思想运动,女性主义可以看作是解构父权中心、为处于边缘的女性说话的理论②。女性急于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反抗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从而促使了“腐文化”在中国的诞生,并且深受许多中国年轻女性的喜爱。“腐文化”是以男性之间的感情和欲望为表现对象,以网络为主要传播媒介,以小说、电视剧、动漫、广播剧、写真等为主要传播载体的一种网络亚文化③。亚文化作为一种小众的文化,往往与弱势群体、边缘群体对主流文化和权利的抵抗有关④。 “腐文化”的作品就是将男性放在被消费的地位,女性按照自己的意愿给故事安排想要的结局,这些文本作品给予了女性在文化消费中的主体地位,体现着女性对传统的抗争以及对男女真正意义上平等的追求。
(三)资本的迎合
近年来网络“腐剧”数量的疯狂增长,除了同性恋亚文化与“腐文化”背后所代表的女性与同性恋群体本身之外,也和资本的介入不无关系。同性恋群体与以“腐女”为代表的女性具有庞大的数量,且女性具有强大的消费潜力,这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这个市场被资本看重,通过迎合同性恋以及女性群体的需求,开始从中疯狂的攫取经济价值。资本为了满足“腐女”们将男性置于被欣赏地位的需求,上映了大量的网络“腐剧”。自2014年以来,有数百部网络剧及网络电影在互联网平台播出,超过了以往关于同性恋爱影视的总和。
二、同性影视在中国的发展过程
(一)萌芽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中国反应同性恋的电影微乎其微,可以称之为萌芽期。以1972年楚原导演的香港电影《爱奴》为始,第一次将同性恋元素引入到荧屏之中,这也是中国电影中首部反映女同性恋的作品。其次就是方令正在1984年执导的《唐朝豪放女》和杨凡在1986导演的《海上花》。值得一提的是,这三部都是表现女同性恋的作品且都是香港电影。另外,这些电影中,只是涵盖了一些同性恋的元素,分布在影片的部分片段里,影视内容依然是以其他主题为主。而且,此时的同性恋只是作为商业卖点,并未真正关注同性恋者在现实的生存状态。在九十年代之前甚至是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关于同性恋的影视作品在中国大陆未有涉及,基本是处于失语状态。
(二)探索期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同性影视开始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个阶段可以称之为探索期。香港一大批优秀的同性恋题材电影开始涌现,渐渐的走出“衣柜”,并在国际上获得了许多奖项。这个时期蕴含着同性恋题材的影片有四十余部,同性题材的电影开始直面同性恋情,同性电影也开始逐渐成为一种类型电影。并不像以往只是电影中的一个元素,影片的质量、艺术感也大幅提升,表现形式逐渐多样化。1993年由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这是唯一的一部华语电影同时获得这两项大奖。1996年张元导演的《东宫西宫》是中国内地第一部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因为当时中国内地并不允许独立制片,这部电影并未经过官方电影制片厂的支持与审核,只能在地下流传。《东宫西宫》通过警察小史与同性恋者阿兰,审问和坦白,较量和交流的互相作用,揭示了草根同性恋阶层的凄惨生活,呈现了同性恋者的内心世界⑤。虽然,九十年代中国内地出现了一两部表现同性题材的电影,但由于当时中国内地社会对同性恋的不解与排斥,九十年代同性题材的电影主要还是在香港及台湾发芽成长。尤其在香港回归前后,涌现了一大批诸如《春光乍泄》、《自梳》、《美少年之恋》、《愈快乐愈坠落》等在同性恋圈子以及圈外都广受好评的电影。
(三)形成期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在2014年之前,随着中国的社会环境逐渐开放,关于同性题材的电影、纪录片等显著增多,不论是表现形式还是主体内容都趋于成熟,这个阶段可以称之为形成期。这时期的影片主要着眼于同性恋者的社会压力和自我身份的挣扎,并正面关涉同性恋情和情欲的合法性⑥。导演更加注重对同性恋群体进行全面展现,如同性性工作者、跨性别者、传统婚姻中的同性恋者等,深刻挖掘同性恋的情感状态和情感诉求,而不是为了追求商业利益一味地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⑦。2001年,关锦鹏作为同性恋身份拍摄的《蓝宇》,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并在豆瓣获得8.2的高评分。新世纪同性影视除了在香港之外,在台湾也涌现了一批诸如《夜奔》、《蓝色大门》、《孤恋花》、《盛夏光年》等优秀影片。在内地,2001年拍摄的《今年夏天》被视为中国内地第一部女同性恋电影。虽然这个时期,社会逐渐开放,但在中国内地,关于同性恋的影视作品仍然屈指可数,影响力稍大的也就只有2009年娄烨拍摄的《春风沉醉的夜晚》。比起电影,纪录片更能直观的表达同性恋者在社会的真实生活状态,且制作成本低。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彩虹伴我心》、《柜族》、《纯爱的天空》等数十部纪录片。片中不仅展现了同性恋者的生存状态,还拍摄了同性恋者的家人的情感态度,全方位地展示了同性恋群体真实的社会处境。
(四)流变期
同性影视从2014年开始,表现形式发生变化,社会效应逐渐增大,开始了它的流变之路。这个时期,同性影视主要以网络剧的形式呈现,并在2016年上半年达到顶峰。这时,受众更多的关注同性恋爱本身,而不是同性恋者的真实生存困境。在这期间,有超出50部的作品在互联网上播出,其中的某些作品甚至常年霸占话题榜前列。2014年,爱奇艺首先提出网络影视剧IP创作的概念与标准之后,IP改编潮开始兴起,反应男性恋爱的耽美小说也难以幸免。因此,网络腐剧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基本上都由网络小说改编。2014年,从小说《你是男的我也爱》改编的国内第一部网络腐剧《类似爱情》,在优酷上线不到一周,播放量就超过125万次。除了《类似爱情》之外,2014年还有一部相对比较知名的网络腐剧《一屋赞客》,该剧是国内第一部同志题材情景喜剧,因为在网络上有超高的点击量,在2015、2017年又相继拍了第二季、第三季。《类似爱情》在取得不错的成绩之后,掀起了耽美IP的购买潮。较为出名的耽美写手“柴鸡蛋”可以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网络上比较著名的《逆袭之爱上情敌》、《上瘾》、《盛势》都是改编自她的小说。2016年1月29日,《上瘾》上线,开播24小时,1000万的点击量便刷新了网络剧首日最高点击量记录,相关话题在4天内收获了超过10亿次的微博浏览量。但泰极丕来,这部剧后于2月22日尚未播完就被广电总局勒令下架。尽管如此,但这丝毫不影响剧中的两位主演黄景瑜、许魏洲一夜爆红的态势。
反应同性恋爱的网络剧,由于政策原因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沉寂,但从2018年又以表现“兄弟情”等“去同性恋”的主题开始在网络上兴起。自《上瘾》下架、《类似爱情》等剧被禁之后,这种类型的网络剧开始了夹缝中的求索,表现同性恋爱的影视开始了“去同性恋”的倾向。早前已经拍摄并准备上线的剧,为了通过审核,不得不将剧中的亲密镜头删减,给其披上了各式外衣。由耽美小说改编的《重生之名流巨星》被打造成悬疑偶像剧,并将男男恋爱改编成男女恋,《识汝不识丁》变成了古装探案剧。尽管如此,这也丝毫不影响网络“腐剧”在受众中的热度,《识汝不识丁》上线24天,播放量突破5亿次。但由于广电总局的整改要求,要求视听节目内容不得展示诸如同性恋等非正常性关系的内容,2017年的耽美网络剧可以说进入沉寂期,毫无存在感。但耽美网络剧具有小成本大盈利的特点,这吸引着资本千方百计地找寻政策漏洞,小说中原本相爱的两位男主在剧中则没有了明显的感情线,取而代之的则是友情之上爱情未满的非常隐晦而朦胧的情感。对同性之间有关情节的露骨与含蓄的把控,又给了众多的“腐女”以想象的空间,更加激起了线上线下的热度。2019年上映的《陈情令》开播不到两周,播放量就破六亿。剧中主演肖战、王一博的微博粉丝数以百万计地迅速增长。与《陈情令》有关的衍生品如剧中主角的周边娃娃、口红、演唱会等创造了数以亿计的收入。网络“腐剧”在转变发展方式之后,又开始席卷整个网络。
三、同性影视的影响
(一)增加了对同性恋群体的包容度
在同性影视产生之前,中国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存在以及生存状态其实是知之甚少,只有诸如李银河、张北川等少数学者在为他们奔走呐喊。影视的诸多受众让同性恋群体逐渐从“地下”转到“地上”,从“柜里”走出“柜外”。1997年,新刑法删除了数十年常常被用来惩处某些同性性行为的“流氓罪”、“鸡奸罪”。2001年,中华精神科学会也将同性恋从《中国精神病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删除。尽管我国社会、家庭对同性恋群体还处于较保守的态度,但随着我国社会开始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同性恋群体在众多年轻女性中的支持度越来越高,受众对同性恋群体的包容度明显增加。
(二)解构了男性霸权
男权制社会在不同文化体系里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之久,男权制主要包括男性统治、男性认同、将女性客体化、父权制的思维模式等内容⑧。同性影视,无论是早期的女同性恋电影还是基于“腐文化”而产生的网络剧,从女性的视角表达着女性的情感诉求,将男性置于配角地位或将男性置于消费的地位,女性再也不是男性的附属品,不受男性意识支配。女性可以消费男色并对其进行评价,甚至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来安排剧情,这打破了主流文化中女性的“被看”地位。可以说这种流行,事实上是将男性客体化,解构了男性霸权。
(三)扭曲了青少年的性认知
青少年正处于叛逆期,标榜自我,对未知的一切充满了躁动与好奇,对所谓的主流价值观嗤之以鼻,转而去寻找符合自身身份的文化与标志。青少年认知行为处于发展阶段,若没有正确的引导,充斥于互联网的同性影视中所蕴含的同性恋、色情、暴力等元素对青少年会产生消极影响。网络“腐剧”往往描绘的是对美好恋情的浪漫幻想,这与现实中同性恋群体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截然相反。但大量“腐剧”出现会误导青少年认为同性恋情是一种美好的东西,产生“同性才是真爱,异性只为传宗接代”的错误认知,进而影响到青少年的性取向、性态度。
(四)冲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管是同性恋文化还是“腐文化”,终究是亚文化。亚文化本身所蕴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代表着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如今,在这些亚文化推动下的同性影视大规模泛滥,受众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普通人能够随时随地在互联网上阅读、观看这些作品,这都或多或少的使人们受到影视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主流社会上的异性恋受到挑战。如果任其发展,将会影响大众的婚姻观与爱情观,进而影响中国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同性恋亚文化与“腐文化”促进了同性影视的产生与发展,并与资本相结合导致同性影视开始向逐利的方向发展。这种流变将同性恋元素作为一种商业噱头来炒作获利,给青少年、社会带来了消极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同性影视也蕴含着一些积极因素,如果采用正确的呈现内容、方式,完全可以传播正能量,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