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与推进机制
当前,攀升产业“高地”的全球竞争日趋激烈、发达经济体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加 剧,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大;与此同时,国内传统低成本比较优势逐步丧失,经济运行两难、 多难问题增多,政策选择难度加大,经济增长新动能培育任重道远。在此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发展约束逐渐增多, 以往以“增量”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显然难以为继。因此, 中 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要扎实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任务,优化贸易结构、提升贸 易效益、增强贸易实力。以“提质”为导向的中国对外贸易新的发展路径,既是各种新变化 和新挑战倒逼的转型和升级,同时也是中国经济进行深层次改革、提升全球治理能力和国际话语权的必然选择。
一、推动我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内部能力基础演化升级: 驱动力转换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凭借劳动力红利以及环境、土地等资源优势,通过承接国外产业 转移、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模式,我国对外贸易获得了快速增长。从1998-2011 年间,我国的 对外贸易基本维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增速。从2012年以来,对外贸易转入低速增长的阶段,年 均增长速度为仅为3.6%[1] 。对外贸易增速的调整既是国际经济环境低迷的表现,同时也是我 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既有顽疾的必然结果:伴随着我国环境、资源过度消耗,要素边际生产力衰减,承载能力已趋于临界,无力支撑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与此同时,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驱动我国外向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产业承接能力逐步减弱。因此,对外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必然要求转换发展模式、变革发展动力。通过人才红利、技术创新、制度改革等途径提升对外贸易发展的能力基础,从而支撑对外贸易向高质量、高级化演进 。
(二)外部竞争环境倒逼转型: 竞争力升级
我国对外贸易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特别是来自于发达经济体的强劲需求,为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然而,近年来全球经济需求减弱、增长乏力,持续陷入低迷状态, 尚未探寻到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叠加“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非同步、大规模扩散,使得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传统借助国际市场“以量取胜”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戴翔,宋婕,2018)。与此同时,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正露出端倪,各国争夺经济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以数字化、信息化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孕育着新的产业革命浪潮,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加速制造业回流,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新动能,力争占取产业“高地”,主导全球产业布局[2]。
二、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
(一)对“对外贸易发展质量”的再理解
依照“质量”的本源涵义,所谓“对外贸易的发展质量”,就是“对外贸易发展的优劣程 度”。从主观层面或相对层面来看,对外贸易的“优劣程度”界定主要包括贸易增长观、贸 易结构观、贸易绩效观,强调效益最大化的价值判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的经济发展观则对外贸发展“优劣程度”的评价进行了拓展,将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人的发展作为重 要的评价维度,突出贸易的内在本质与目的,强调本真性价值(金碚,2018)。从客观层面或绝对层面来看,“对外贸易发展优劣程度”的衡量不应仅仅停留在增长速度、贸易绩效等静态的、显性的、表征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指标判断的基础之上,而且更应该着眼于系统优化和创新引领,从动态过程中考察对外贸易发展的后果和前景,突出贸易持续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动态能力,强调对外贸易的竞争力和活力,这也与当前的新发展观相符合。
(二)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质
1.发展格局:平衡、优化
长期以来,对外贸易是我国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驱动经济发展 的重要力量。然而,面临人口红利、环境红利的逐步衰减以及全球经济低迷、贸易空间不断 递减的困境, 我国对外贸易面临边际增长牵引力困境难题(沈国兵,2020)。在此背景下, 外贸的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在商品结构、贸易方式、产业布局、市场分布、外贸供给能力等 方面平衡优化,促进 “外循环”的战略转型 。从外部层面来看,对外贸易的高质量发展要具 备平衡优化的外部市场。长期以来,美日欧等发达国家贸易伙伴一直充当着我国外贸发展的“压舱石” ,为我国提供了巨大的对外贸易有效需求市场 (见图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