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罗马》环境音效特点解读
环境音作为声响的一种,主要包括自然环境音,如风雨声、鸟鸣声、海浪声等;也包括社会环境音,如汽笛声、喇叭声、枪炮声等;当人的语音、音乐作为背景音出现时,也归为环境音。
长期以来,自然声或者声响是被遗忘的元素,不仅在实践当中被抑制,在研究分析当中也是同样。从传统电影的角度来说,这种忽视与电影当中本身声响的缺乏是成比例的。毕竟在音乐和紧凑的对话之间,很难有空隙加入任何东西。作为一部采用杜比全景声的电影,《罗马》全片舍弃配乐,电影声音只剩对白和环境音效。更特别的是影片中环境音效几乎全轨道铺设,一般来说电影为配合叙事主体,会将环境音效作取舍或者分配主次,但本片没有这么做,而是同等份的收录正在发生的声音。法国学者米歇尔•希翁指出“杜比立体声对于当代电影的贡献,不仅在于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而是导致了所谓‘扩展域’的产生,使得空间在总体上富有连续性,最终改变观众对电影空间的感知。”①
环境音效作为电影《罗马》声音叙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它们的无处不在和连续存在帮助我们定位空间位置、识别具体场所以及感受场景气氛。下面就对电影《罗马》中环境音效的特色进行解读。
一、环境音效展现城市风情
“声响作为像似符号,是电影文本捕捉环境信息的重要方式,是对视听一体的生活经验的还原,有助于增强电影的真实感。”②导演卡隆利用城市的环境音展示城市空间塑造的真实性,突出电影中墨西哥城的时代特点。
电影开场第一幕就是一个凝视地板长达5分钟的长镜头,其间我们能听到清脆的鸟叫声,远远近近的脚步声,铁桶碰撞声,洗刷地板的泼水声中夹杂着几句狗吠,之后镜头开始上摇,将我们拉进了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女佣忙碌的日常生活;随着场景蜿蜒过罗马区的街道,小贩沿路吆喝,汽笛发出尖锐的啸鸣,商人到处兜售货物,环卫工人晃动手中的铃铛,磨刀人吹着排箫,街头的人群嚷嚷,汽车收音机和广播中的音乐从敞开着的窗户里倾泻而出……不绝于耳的环境音,让观众一窥当年罗马区喧闹繁华的城市街景。要知道,在上世纪70年代,这里代表着墨西哥人向往的世界主义以及现代化生活。就算把摄像机搬进室内,也抵挡不住这座城市的声音。哗啦啦的雨声,急促的喇叭声,街头的嘈杂,定时响起的钟声,军乐团的演奏等等,都让整部电影充满了生命。无论是否在这个宁静的中产阶级社区居住过,这些声音都为观众所熟悉,《罗马》的声音就是生活的声音。
社会或者城市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音乐节奏,环境音让《罗马》成为了一个另类的音乐剧。你闭上眼睛,只用耳朵听《罗马》的话,你就能知道今天天气是怎样的,可以估计一天中的时间,猜猜那只狗,博拉斯,正在跳跃和吠叫着迎接哪个家庭成员。
二、环境音效呈现空间层次感
像场景的空间透视一样,声音也具有不同距离的层次感,多层次的空间声音与不同景别的电影画面相配合,帮助构建一个接近自然真实的立体空间。导演卡隆也在影片的音效花絮中提到这一点,“电影的视觉效果是分层次的,前、中、后景分明,我们希望这种层次感也能在电影的声音效果中体现出来”③。因此他们在影片声音的布局上,通过放置和平移帮助观众确定位置。
女佣克莱奥从厨房走到餐厅然后上楼,脚步声的大小远近是不一样的。最开始她从院子走进厨房,开关门声在左声道;随着脚步声越来越大,她就从厨房穿过客厅来到画面中央楼梯处,这时脚步声最大;接着她踏上楼梯,脚步声由重变轻,最终右声道只剩细碎的脚步声,而左声道则被街道的汽车声覆盖。环境音跟随着克莱奥从左到右移动,使得观众可以感受到整个房子的布局是怎么样的。依靠视觉才能呈现的空间关系,《罗马》用声音就可以做到。
新年前夜森林大火场景中,克莱奥站在走廊上,背后是人们庆祝新年的歌声,正前方是仆人们大喊救火与装水的声音,前方不远处传来细微的树木燃烧的声音和急促的警示铃声,四周环绕着狗的吠叫。众人到达火灾发生地后,树木燃烧的声音成为主要环境音,众人救火的指挥声次之。当零点临近时,在场景左侧依次出现新年倒数声、零点钟声和烟花声;场景中间有人唱起歌谣;而场景右侧一直是泼水灭火的声。
类似上面所举的例子在影片中随处可见。环境音呈现的空间层次感,丰富了黑白电影的画面。立体可感的声效增值了视觉效果,将观众带入到导演卡隆创造的栩栩如生的世界里,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沉浸感。
三、环境音效连接画内画外
为了便于电影画面的过渡,声音可以从一个画面叠加到另一个画面,可以是提前,也可以是延迟。与被框住的画面不同的是,声音没有边际的在空间里流动和传播,使得电影银幕的空间向画框四周和纵深延伸成为了可能。
在影片中,环境音效经常为摄影机的推拉摇移指示方向。影片开头,女佣克莱奥在雇主家中收拾房间的场景里,先是画外传来收音机的音乐,然后镜头随音乐向右摇动,才看到克莱奥在房间里收拾床铺;克莱奥与雇主一家人在庄园里过圣诞节那天,也是画外传来激烈的枪声,然后镜头随孩子们的目光而去,看到大人们在玩射击类游戏。这些环境音效常常从画面外传来,用声音作为先导因素,引出画面外的空间,然后摄像机再将画内画外连接起来,从而实现空间的绵延流动。
另一个值得提的是,以中低镜头拍摄克莱奥清扫走廊里的狗屎时,出现了飞机飞过的轰鸣声,下一个画面就切换到了克莱奥和男友在电影院看电影,此时正在播放《虎口脱险》的高潮片段,即两名演员坐着飞机躲避德军的追击。这两个场景的衔接巧妙自然。空间在整体上就有了连续性,使观众感觉顺利流畅,没有剪接的痕迹。
导演卡隆喜欢渲染现实,他尽一切努力使得影片真实可感。因此电影团队在墨西哥城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收集声音,他们前往电影中的所有地点,记录环境声音和特定声音,又花了数月时间到英国松林工作室和美国好莱坞剧院进行混音④。电影声音方案的选择和制作过程决定了电影最终的声音效果,《罗马》的环境音效从电影开场出现在耳边的第一声起就令人无比惊艳,回荡耳边的泡沫水冲刷地板的清澈声,与结尾汹涌澎湃的海浪声遥遥呼应,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观众的内心。精心布局之下,像空气一样渗入到情节中的环境音发挥了超乎以往的作用,艺术与现实生活重叠起来,卡隆完成了对童年记忆的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