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表现力看中国器乐与传统音乐类节目发展 ——以CCTV15《风华国乐》为例
随着影视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央电视台打造了多档原创性质的音乐类节目,如《中国节拍》《风华国乐》《民歌·中国》。面临西方文化的冲击,利用电视媒介宣扬中国音乐的传统文化,这些节目不是单纯的音乐类节目,而是融合了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艺术形态的旗帜,其价值观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影响着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维护与多元化发展,承担着带领受众走向艺术的正途的责任。
一、艺术介入社会
当代艺术,已经不再是指那些陈列于殿堂仅供欣赏的作品。在当今社会,更多的艺术家们开始关注概念艺术到观念艺术的转换,开始关注艺术创作与社会建设的双重标准,从而对传统的艺术形式进行了一系列的艺术实践。例如将传统艺术与新媒体、融媒体的结合。
以中央电视台《风华国乐》为例,解析传统音乐类电视节目。《风华国乐》节目最初就以“传播中国传统器乐作品”为定位,是一个以民族器乐欣赏为主要内容,介绍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音乐,展示民族音乐艺术家魅力的舞台。从节目的形式和内容上来看,是大大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中国文化是有千年底蕴积累的,节目的最终呈现效果也兼顾了音乐的专业性和节目的本土化特征。
这种视与听的结合,其实是个笼统的概念,具有不确定性,并且存在“传统”与“现代”两种解读。解读为传统的一方,强调艺术的专业性,排除了艺术的文学性。解读为现代的一方则认为,这是一种属于科技主导下的融合艺术门类。但归根结底,传统艺术依旧是构建所有新兴艺术的基础。
在秉承传统与创新理念驱使下,《风华国乐》为了保障其节目效果与质量,每期节目都会邀请到相关方面的专家来评论。在前期调研与拍摄阶段,编导们会对器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演奏形式、内涵,进行深入调查,并且与专家沟通。为了更有利于节目的传播。在节目的最终呈现效果上,加入了一些作品介绍性字幕,增加受众对节目内容的了解与认知。《风华国乐》节目组还征集各地区少数民族独有的音乐、舞蹈、民族服饰等,与器乐作品整合起来最终呈现给受众。
经过整个艺术创作,节目最终向观众无意识的传播意识形态、传播精神需求、传播情感最原始的表达。最后,也达到商业利益的追求。
二、节目发展需要遵循的艺术轨迹
(一)艺术创作基本原理
在进行节目相关的艺术创作时,我们首先遵循的基本原理就是艺术的生命特征。我们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人的生活与情感、创作的境界与精神、艺术的表现力、历史与社会的关系。
“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中国传统器乐所依托的地理、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与中国人民的成长环境是紧紧相依的。中国传统艺术形态从礼教、哲理、想象方面都在潜移默化着我们。这样的音乐作品在《风华国乐》中出现,更容易使人们领会其思想,接受这种思想,提升受众的精神层次,同时间接影响着对青少年的教育。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文化产业市场,文学、艺术更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因此,文化市场的繁荣,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繁荣。但这种上层建筑,是区别于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一类,它与哲学和宗教一样,是一种远离经济基础的更高的意识形态。
(二)艺术表现力
艺术的表现力,是指形态与风格的合力,使观众通过外在形式感受节目的内在力量。艺术的表现力包括四个方面:形态、感官、张力、内涵。《风华国乐》这档传统音乐类节目,相比于流行音乐节目,坚持以器乐作为节目主要线索,大力弘扬中国传统器乐,这种传统类音乐节目有着更为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第一、中央电视台类似于《风华国乐》这种节目的播出,能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随着数字技术的改变,我们的媒体传播形态也在不断地发展。中国传统器乐演奏有了电视媒介的介入,使得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得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更为直接的视觉艺术的转化。器乐表演形式也呈现出立体化的趋势。另一方面,节目的视觉效果上还融入了民族服饰,结合少数民族区域特色,获得了更加直观和强劲的艺术冲击力。
第二、传统器乐的传播有利于提升民族凝聚度和大众审美。在当今的经济大环境下,音乐类节目市场的商业性也开始凸显出来,大多数的节目效果往往趋向于娱乐性,例如《中国新歌声》、《十三亿分贝》。这种节目的流行音乐的占比较大,使大众审美容易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相比之下,中国的传统器乐经过时间的洗礼和沉淀,具有它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美感。
第三、《风华国乐》的表现形式,是对感官这种第一效应的视听冲击。音乐与画面的呼应使得节目效果翻倍,音乐的张力也通过屏幕溢出,例如古筝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经典曲目《渔舟唱晚》与《丰收锣鼓》则呈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效果。前者相对规整,呈现出一种舒缓递进式的状态,随着演奏进度的深入,指法力度与节奏也逐渐加快,但慢板较多,整体还是呈现出一种舒缓、柔和的状态。后者筝曲则表现出农民丰收时的喜悦,从音乐张力上表现出一种高亢、明亮的感觉。配合视觉表现力,大大提高了单纯的传统器乐欣赏效果。
(三)音乐传播视野下的音乐类节目
传统音乐类节目的播出,能够起到对中国传统器乐、音乐的传承与保护的作用,能够唤醒当代艺术环境下,群众的“保护欲”。
以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举例,CCTV15的频道主题词是“享受音乐,感悟人生”。除了要准确找到栏目定位,还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节目表现力,使其作为一种导向来把握和提高群众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风华国乐》为观众和传统器乐艺术家们搭建了一个沟通的桥梁,为观众们发现音乐,了解和欣赏音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站在商业性的角度上来讲,《风华国乐》这档节目,并不具有娱乐节目所特有的商业性。节目所花费的经费往往是由中央电视台赞助,也不会有赞助商插播广告。这类音乐节目,不追求广告效益和节目的利益,往往把观众利益、人们的精神需求放在主要位置,但也会兼顾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电视媒体的节目形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电视台也开始侧重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纷纷对节目形式做出调整。传统的器乐类音乐节目,如果一味的默守陈规,不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势必会被时代所遗弃。比如古筝大师王中山先生曾说:“传统器乐的发展不仅仅是继承的问题,而是创新。”如果只有《高山流水》《战台风》这些经典曲目是不够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要学习和借鉴其他有利因素,为传统器乐注入新生命,增加它的活力。
总之,民族传统器乐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藏,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随着电视节目受众群体的扩大,电视台制播分离,行业发展产业化,促进了竞争机制的产生,也催生了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艺术作品。从社会意义上来讲,艺术作品的高质量产生,有利于促进现代媒体的发展、促进大众审美的提升,也有利于更好发挥艺术作品的内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