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化思维对《大奖章》创作的影响
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中国动画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国家提出“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充分调动了动画艺术家的积极性,从业人员数量、经济投入,美术片专业团队和场地的设立,使得木偶片、剪纸片、水墨动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品数量迅速增长,而且在艺术性和技术性上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很多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奖项,中国学派得到国际认可。
中国动画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和当时“大跃进”等政治运动和文艺方针的引导、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政治意识形态不单影响到了艺术创作的初衷,而且贯穿了艺术作品的核心内容。“大跃进”时期,从国家机关到平民群众,思想高度统一到了“多快好省”,“赶英超美”等“跃进”式规划,讲话、文件、文章、电影等,对全民思想观念、价值观的教化功能凸显。1959年5月,周恩来总理在文艺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文艺界人士座谈会上,发表了《文艺工作也要“两条腿走路”》的讲话,讲话中提到了“既要敢想、敢说、敢做,又要有科学的分析和根据”等十个问题,但是并没有在后期有效落实。
在1960年前后的电影和美术片中,教化思维体现在角色和情节设定、台词表达、中心思想等影片创作环节中,以倡导“如何做群众斗争”、“如何取得进步”的教育感化,渲染行动的“必要性”会导致结果的“肯定性”,等不切实际的“跃进”思想。
一、教化思维对《大奖章》创作影响的具体体现
《大奖章》是1960年上映的国产动画,由章超群执导,洪汛涛担任编剧。它是中国第一部立体电影木偶片。章超群导演长期从事木偶片,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木偶片的先导者,他的《三毛流浪记》等木偶片作品深受观众喜爱,他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为木偶片增添了新形式,革新了木偶片摄制技术。《大奖章》用批判骄傲,提倡勤奋为主题,以动物形象的木偶角色讲述了骄傲自大的驴冠军和勤奋努力的阿猪、阿熊运动会上的故事。
《大奖章》主题鲜明,角色定位特征明显,故事情节简单,台词单薄重复,教化思维贯穿影片始终。
(一)从角色设定来看
此片设定的主要角色中,阿熊、阿猪代表了最普通大众形象,没有明显的性格特征,甚至对自己要做的事也不甚了解,没有思想自信和能力基础,最后却通过旁人和自我单纯的言语鼓励,勤奋的练习,赢过了自身条件优越,曾经的冠军。
另一主要角色驴冠军,往届冠军选手,因为曾经赢得比赛而骄傲自满,沉浸在往日的荣耀之中,终日摆弄“大奖章”。今时还未比赛就绝对自信,飘飘然起来,趾高气昂,“欣然”接受献媚者狐狸的阿谀奉承,搔首弄姿画画像,比赛吊儿郎当,由于“运气不好”输掉了比赛,立马像泄了气的皮球,犹如犯错的孩子,又瞬间明白了“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猴子热心传达消息,不断给予弱者鼓励,出现在故事发展的关键节点,结尾总结了影片的主题思想。陪衬角色狐狸,伺机献媚,“忠诚”吹捧强者形象,完全是为了辅助塑造主要角色而存在。
这些角色的极端定位,把各种形象一览无余的展现出来,让观众仿佛直接看到了角色的结局,自觉对号入座,要做什么样的人,不要做什么样的人,观众主动开始了自我教育。
(二)从情节设定来看
阿熊、阿猪的报名、练习、比赛的过程,一直被鼓励,二人不假思索“盲从”;驴冠军自大、懈怠、自满的言行举止,有些夸张、生硬,却使人不自觉产生厌恶感。猴子在比赛过程中过度关注运动员的动态,并有对白内容;所有人等“驴冠军”换跑鞋,驴冠军打乱足球比赛、为找奖章衣服挂到树枝等情节,能感到明显的不合理性,却为故事发展和主题思想奠定了基础,表明了此片“教化”的态度“肯努力,得鼓励,有结果;若骄傲,不顺利,无结果”。
(三)从台词对白来看
纵观此片的台词对白,都比较简单,推动叙事,点到为止,略显单薄。尤其是“强调努力就会进步”的台词:开头通知运动会消息时的“要加紧练习,一定要去报名”,报名时的“只要好好练,会跑得快的”,练习时告知驴冠军也参赛,“不要怕,只要好好练,一定行”,比赛前的“不要怕,好好跑”,比赛中“加油跑”、“不要泄气”,比赛后“以后只要好好努力,还是可以争取得冠军的”。从始至终,只有思想态度上的鼓励,没有客观条件的分析和技术上的指导,借现在的一句话片面的比喻一下,那就是“干就完了”。
(四)从主体思想来看
一部“提倡勤奋,批判骄傲”为主题的影片,就像这八个字一样,标语般的表现角色、情节、台词,确实太过教条地贯彻了彼时的政治意识和文艺方针,除新颖的艺术形式博人眼球之外,其余满是思想灌输和教化。
在“大跃进”运动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政治意识转化成了大众政治文化,文艺作品俨然成为教化人们思想的渠道。抛开木偶片创作的艺术价值和技术进步,《大奖章》大唱勤奋就会换来成功,只要努力就能进步,回避了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全无做事的思维逻辑关系,缺乏科学的分析和根据,作品主题只停留在了教化功能。
二、社会意识形态环境下的作品创作带来的影响
早期抗日题材动画作品除外,长期以来中国动画片的受众都定位在儿童和青少年,大部分影片创作立意或多或少皆具教育功能,以达到“寓教于乐”。如若教化思维运用不慎,对于判断能力较低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形成了错误的引导和定位,一旦阶段思维定势,必将进入思想误区,发生不当行为。“大跃进”时期出现的“高指标、浮夸风”等“左”倾错误,现代社会,电影电视中的动画情节,导致的儿童模仿“烤羊”、“锯人”事件,儿童、青少年模仿动画片的危险动作和暴力台词现象,都体现了所谓“教化”、“寓教”占比不良,形式不当带来的负面影响。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国动画从开始萌芽生长到繁荣过后,经过“文革”停滞期,随着改革开放进入到了“为儿童服务”的时期,从开始动画片的政治意识教化内容,到后期的道德、常识等教育内容,都显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时代印记。最近十几年,受国外动画作品的文化冲击,中国动画开始了对业界研究成果史无前例的吸收、同化和改进,加上国家重新把动画发展提上文化建设日程,我们似乎又看到了“大跃进”时期的景象,作品数激增,形式多样,技术日新月异。不过,同中国动画发展的任何一个时期一样,现代中国动画也同样彰显时下社会意识形态对创作的深刻影响,适宜包括儿童、青少年在内,更广大受众范围观看的动画作品比比皆是,新时期的动画人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突破,谱写了中国动画新篇章。
归根结底,社会意识形态对文艺作品创作的影响是决定性的,意识形态的良性发展,必将使大众文化步入衍息正轨,为营造和谐社会风气起到主导作用。那么对于今后的动画创作者而言,如何在教育和娱乐之间寻找平衡,创作出更多更好的适合受众观看的作品,做到真正的“寓教于乐”,还需要动画从业者和研究人员在长久的探索、创作和研究中,像老一辈动画人那样,秉持开疆破土的魄力,和对艺术追求的执着,披荆斩棘,谋取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