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话剧表演中反派角色的塑造 ——以《郭双印连他乡党》的黑娃为例
话剧高度集中、精炼地反映现实生活,要求必须有集中的情节及冲突。戏曲冲突的主要作用为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展示人物性格。在话剧中,任何角色的存在,都应有推动剧情的发展、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揭露现实社会等的作用。话剧的反派角色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构成戏曲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反派角色展现出来的丑恶、阴暗,间接揭示了社会上的阴暗面,能够深化戏剧主体,让戏剧的思想变得更加的多元。同时与正面角色形成对比,衬托出正义方的美好。《郭双印连他乡党》的中黑娃就是这样一个反派角色,他代表着社会上那种不学无术、色厉内荏、没大没小的人,并在话剧中,多次推动剧情的发展,提升场景的整体氛围,以此作为研究反派角色的案例,具有比较好的代表性。
一、话剧中反派角色形象发展
伴随着观众的观剧习惯、审美趣味的改变,我国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反派人物有着不同的特征。在中国话剧创作的初期,反派角色形象是比较脸谱化的,类似戏曲中白脸代表着奸诈、虚伪的反派角色。特别是在六七十年代,话剧艺术高度服务与政治,使得反派角色高度类型化,如《八一风暴》中的蒋介石和汪精卫等。在话剧中,当出现长相怪异、凶神恶煞的角色,极大可能就是反派角色,这样“一眼望穿”的形象,很快令观众感觉乏味。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大众日益反对文艺创作中的脸谱化,反派角色形象也逐步变得更加个性化,所谓人无完人,在写反派角色时,开始展现他坏的因果,并强调这样角色善良、优秀的一面,从而展现出一个更为复杂、多面的角色形象。很多能力强大、其思想转变符合逻辑的反派角色形象,赢得了观众的同情和体谅,观众对其讨论与喜爱甚至超过了正面的人物形象,如《母亲的守望》中迷途难返的程雨。反派人物塑造成果的经验,进一步影响了对于正派人物的形象塑造,当前对于正派人物的塑造中,通常也会挖掘一些正派人物的不足与缺陷,使其让他更加贴合大众形象,让正派人物变得“接地气”,这样也更能让观众感到亲切,从而拉近和角色之间的距离。
二、反派角色的艺术与现实价值探析
(一)艺术价值
反派角色具有独特人格,能够给大众展现更加多元的人性,从而丰富公众的审美情感。反派角色所作所为的内在动因是复杂的,他们的思想形成也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些方面都值得人们去探析,去挖掘人性的弱点,另外反派角色的不完美,与现实普通人更加贴近,反而显得真实,容易引起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思考。
当人性审美风格丰富后,还能进一步调动人们形成自主的审美情趣,每个观者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因此从话剧中得到的理解也不一样,因此有些人会喜欢天真善良的正牌人物,有些人则会喜欢不尽完美的反派角色,多样化的人物设定,让话剧能够与观众建立更深厚的内心关联。
(二)现实价值
在话剧中,反派角色能够直接地反映人的一种劣根性。现实中每个人都不是尽善尽美的,心理或多或少不健康或者存在某种阴暗的想法,比如说妒忌、攀比、自私等等,但平常人跪在能够自我约束,不去伤害他人。反派角色正是与自我的阴暗面无法协调,无法控制自己不道德的攻击性行为,从而做出过激或者错误的举动,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损害。在话剧中,反派角色通常都不能得逞,其下场一般也比较悲凉,这也能够让观者明白,人做恶事,最终会要付出代价。这种价值观念能够让人心向善,做到自我约束。反派角色能够让人更加警醒,让我们明白虽然我们在道德思想上不是完美的,但我们贵在始终地保持理智与善良,从而能够和其他人融洽的相处。
三、反派角色在话剧中的任务
(一)构建戏曲冲突及提升艺术张力
人物冲突是戏剧冲突的主要表现。反派角色的存在,与正派人物的思想、行为、目标构成对立矛盾,从而构成戏剧冲突。在现实题材话剧中,很多的反派角色都是社会某类人的集中代表,如曹禺话剧中的资产者形象:冷酷、自私、虚伪、假道德等,他们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剥削他人,并将社会普通百姓(主要角色)的生活推向不幸的深渊里,也由此爆发了戏剧冲突。
另一方面,话剧人物描写的性格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话剧的成功与否。很多的话剧作品,就是由于人物的不饱满,人物性格缺乏艺术张力,导致话剧的内涵缺缺,无法充分吸引观众的注意和思考。过于简单、刻板的内容,也无法与观众产生共鸣。戏剧中人物需要达到较高的深度与厚度,这是话剧艺术张力的主要来源。这种艺术张力能够激发出一种更为内涵的美,人们不能一眼就看穿人物的好恶,便就有了探究的欲望,反派角色的复杂性,更能够引人思索,其展现的个性化性格,对于观者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因此也就更能从另一个维度打动观众,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深化话剧主题思想
大部分反派角色都具有悲剧性的特征,其扭曲的思想的形成,从根源上还是由于过往自身看到的、受到种种悲惨遭遇,亦或是自小缺乏良好的养育教导形成的。因此反派角色的存在,也蕴含深刻的教育性。正派角色抵抗灰暗的社会,而反派角色本身也是灰暗社会的受害者,从而引起观众的深思。再者,有些反派角色的坏与缺陷,并非真的是十恶不赦,而是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的脆弱性,这种能够激发观众真实的愤怒、厌恶之情,并会联想到自身与他人然后反省,这样一来其教育功效比一味的讴歌真善美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反派角色还能进一步烘托主题思想,反派角色的“恶”,其作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凸显了正派角色所追求的事物的美好、无害,从而强调主题思想。
(三)拓展演员演技与塑造空间
倘若话剧舞台上只有正派角色,必然会显得人物单一、性格单薄,反派角色的存在,能够进一步拓展人物的丰富度,提升话剧的观感效果。并且具有性格缺陷、三观不正确、行为过于出格等人,在现实中也是大把存在的,作为高度提炼现实生活的话剧,也必须要对此类群体加以描述,创造相关的角色。对于演员来说,也必须体验多元化的角色,反派角色作为同样有思想、感情、价值目标的人,同样也应当进行深入的钻研,并且对于演员而言,与反派角色产生共情、站在其角度思考将其行为合理化是困难的,因为这和自身理念差异过大,克服这一问题,并合理地诠释反派角色,对于演员的演技将会是很大的提升。
四、演员塑造反派角色的要素
(一)构建反派角色的心象
所谓“心象”,即在研究剧本内容、对角色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上,然后通过想象在心中呈现的角色形象。对于心象的初步构建,演员需要对角色所处的背景时间、身份、与其他人物的纠葛、情感等内容了清楚,然后想象出一个初步的模型。当大致的心象建立之后,需要对其形象做细致的刻画,即对现实生活素材进行筛选,明确其动态状态:外部形象、语言特征、行为特征等,从而使得这一形象更加的生动。对于《郭双印连他乡党》中的黑娃这种“二货”,观看其在剧本中的所说所做,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粗鄙、无赖、一身陋习的年轻小伙子,这样就得到了对他的基本心象。然后联想当当前社会的一些地痞无赖:小动作多、吊儿郎当的站姿和走姿、不经大脑脱口而出的语言、冲动易怒。将这些特征带入到黑娃身上,就得到了这一角色的具体形象。
(二)塑造符合审美的外形
角色的外形对于人物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区分正派与反派角色,突出反派角色,服装造型等方面能够起很大的作用。对于话剧中指明的反派角色,可以直接穿着一些深色的服装,通过化妆来让人产生凶狠、刻薄的气质,来展现反面人物的阴暗。而对于一些隐藏式的反派角色,则需要在外在上尽量隐藏这些属性,这样当揭示他其实是一个反派角色时,能够给观众一种出其不意的感觉。黑娃在《郭双印连他乡党》中,从出场就暴露出了他不尊重人、比较随便,有同村快要去世了,他没有丝毫的悲伤而是兴冲冲地跑去吃“擀长面”,这也暴露出了他的贫穷。根据这些特点,其服装应当是破破烂烂的,并且穿在身上歪歪扭扭,头发糟乱,眼神浑浊。这样观众第一眼看到他,就能明白这个人不是好人。
(三)鲜明的形体表现力
就人物塑造上,演员既需要真挚、细腻的内心体验,同时有必须能够进行鲜明、生动的外部体现。只有如此,人物形象才能够和谐统一,表里如一。即外部表现素质对于角色形象的塑造也非常重要。要想提高形体表现能力,除去对于此类角色设计其应有的行为范式。还可以通过一两个精细设计的动作,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者精神风貌。正如现实中部分人一旦紧张,就会双手握紧或者摸鼻子,当他做出这种动作时,就会明白此时他在心态上十分的紧绷。就黑子的形体表现上,首先要从行为里展现出他那种吊儿郎当、空虚的精神状态,他的眼神东张西望,小动作多不安分,来展现出他虚空,身体略微佝偻、驼背,来展现他的颓废。其次可以为他设计一个典型的动作,比如说他和郭双印有过节,但是又怕他。当众人七嘴八舌议论郭双印的过失时、讨伐他时,他对郭双印怒吼:“站起来!”,进一步强化了当时的低沉、压迫的氛围,此时可以通过一个狠狠拍桌子或者拍大腿的动作,来展现出他的凶狠、暴躁。
五、结论
可以说,反派角色对于话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的存在能够进一步揭示大众心中存在的阴暗面和劣根性,引发我们思考现实,思考人的善恶美丑,并进一步提高我们在现实中的是非价值观、分辨能力。同时还能丰富我们的审美情感,让观众体验感受不一样的人生。对于演员而言,在必须要掌握塑造反派角色的技巧,需要构造反派角色心象、塑造符合审美的外形以及具备鲜明的形体表现力,以此让反派角色形象更加的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