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 正文

《你好!之华》的精神分析解读

作者:张建华来源:《视听》日期:2020-01-15人气:1254

《你好!之华》是导演岩井俊二执导的以“书信”为线索的又一部治愈影片。本文拟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出发,对电影《你好!之华》进行重读,探索影片中人物隐秘而丰富的精神世界。首先,借助拉康的镜像理论和相关主体性理论探讨人物的精神缺失与自我建构问题;其次,依据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对人物展开成长过程梳理,探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年龄层对生、死和爱等主题的诠释与和解;最后,通过书信的书写与传递,人物群像最终实现自我突围与和解,传达出一种普世的温情能量。

一、现代人的精神缺失与自我救赎

影片《你好!之华》是日本导演岩井俊二的第一部华语作品,讲述了一群人关于爱、青春和错过的优美故事。其情节看似复杂其实很简单:之华代替死去的姐姐之南参加同学聚会,与姐姐的前男友、自己的初恋尹川重逢。此后,之华冒用姐姐的身份与尹川继续书信往来,然而同时,之南的女儿睦睦也假借着母亲的身份与尹川展开了书信联系。这一连串的事件,让尹川决定调查事情的真相,却意外得知之南的死讯及其背后的故事。

在影片中,各种角色围绕“书信”这一线索建构了多重镜像关系,他们被迫困囿于生活的绝境中,却挣扎着以期获取理想自我,达成自我救赎。我们看他人不仅是在看他人,更是在看他人的过程当中建构自己。

命运的悲剧之于张超和之南就是从对自我的错误认知下开始的。张超与之南,这两个人生轨迹完全迥异的人却在命运的安排下产生了奇异的交集。之南的身上承载着张超所有的希冀与不甘,而两人的婚姻也象征了对自我缺憾的弥补与对理想自我的二重建构。然而,当外部理想自我的典范与实际内部自我的发展产生断裂并且差距巨大,主体心理便极易异化。婚后残酷的现实令张超措手不及,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压抑,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压抑超过了承受力的上限,于是,主体人格开始崩溃,影片中张超最终背离原生环境。

尹川亦是如此,三十年来,他始终对之南怀有深切的爱意,固执地沉湎于回忆之中,拒绝遗忘也无法遗忘。从精神分析的意义上来说,尹川对之南这种近乎忘我的他恋,实则更是强烈的自恋。“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人们坠入情网,感到自己深深地爱恋着对方的同时,人们也爱恋着恋爱中的自己和自己深切、沉醉的爱;同时,恋爱中人在爱人那里获得的正是某种终于完满的理想自我的镜像。就自恋而言,没有比恋人的目光更好的镜子了。”①影片有一处情节引起很大争议:故事开头,尹川要了“之南”的微信,倾诉了他三十年来的爱慕。然而,尹川心里清楚这是之华,但他还是将错就错,把积压多年的感情迫不及待地传达出去。我们从全知视角分析这一情节,之南其实是缺席的存在,而之华则是尹川内心关于之南映像的一个虚拟在场,尹川希望沿着这一缺席抵达在场。多年来,尹川和之南没有过任何联系,而此时之华冒充之南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尹川压抑的感情瞬间找到了宣泄口,并且这似乎也暗示了尹川的内心深处还包藏着某种潜意识愿望。尹川需要对之华和自己再次重申他对之南的爱情。

在分开的几十年间,尹川为之南写了一本小说——《之南》。现实中,尹川和之南的爱情是无法完满的事实,尹川正是凭借小说《之南》延续他对之南的感情。弗洛伊德认为,人在婴儿时期就有着一种阉割焦虑。“恋物对象的符号作用在于他替代那些被认为是缺失的东西,即母亲的阳具,这一替代物也具有面具的功能,遮蔽和否认缺席造成的伤痛。”②在影片中,欲望与对象被时间混淆,成了一种混淆真实与虚构的东西。一处细节,重逢后尹川开口便问“之南”是否看了他的小说,是否还记得他。尹川对之南全部的感情都被转移到《之南》这本书上,它是直接指向尹川内心缺失的欲望,是尹川爱情执念的外化道具。

之华也不外如是,之南如同之华人生中的一面镜子,将欲望与匮乏、创伤与治愈统统折射进之华的内心世界。正如之华一直以来对自己的认知便是怕见生人,不善言辞、不够优秀,之华从小在之南的光环笼罩下长大,既自豪又自卑。在结交新朋友时,被冠以学生会主席袁之南的妹妹的前缀,之华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而当暗恋的男生流露出对姐姐的喜欢时,之华甚至主动担任信使,明知告白无望,也依然鼓起勇气将心意传达给对方再悄然退场。万幸,平凡的女孩儿最后也与不完美的自己握手言和,拥有了自己平淡的幸福。

在影片中,几位主角都经历了一个自我认知迷失的过程。根据拉康的镜像理论,人的成长就是自我的不断确认与否定的过程。“这在我们看来是在一种典型的情境中表现了象征性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我突进成一种首要的形式。以后,在与他人的认同过程的辩证关系中,我才客观化;以后,语言才给我重建起在普遍性中的主体功能。”③拉康认为,6到18个月的婴儿在母亲的帮助下看见镜中自己的映像,从不认识到意识到这就是自己。此后,由于后天习得性学习,婴儿在与外部世界接触时,借助外部世界里的镜子修缮自身,内化出理想自我,并最终塑造出独立的自我意识。显然,岩井俊二并不想在影片中,高调地渲染死亡的可怖与灰暗,影片中巧妙地安排了“双生”这一设定,之华与之南,飒然与睦睦,少年时期的之华、之南的扮演者也是飒然和睦睦的扮演者。正是扮演者的同一性,从而使两代人、四个角色中蕴含的潜在意义更加丰富与多元。这俨然成为影片中突出而迷人的特征之一。少年时期的之华与之南,飒然与睦睦,她们更像是架在彼此之间的一面镜子,互为映像,分别预示着过去与未来,同时也象征着两代人不同的人生遭际。岩井俊二试图假借两张同样的面孔,告诉观众,何为向死而生的青春。我们可以说,《你好!之华》不仅是一个优美的爱情故事,更是一个关于现代人精神缺失与自我救赎的故事。

二、生与死的温情探讨

在弗洛伊德的本能论中,生本能和死本能是一对重要的理论。他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生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它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指向于生命的生长和增进。二是死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达那多斯”,它代表恨和破坏的力量,表现为求死的欲望。死的本能又有两种表现,当这种倾向指向个体内部的时候,人们就会限制自己的力量,惩罚折磨自己,并在极端的时候毁灭自己;而当这种倾向指向个体外部的时候,人们就会表现出破坏、损害、征服和侵犯他人的行为。简言之,生本能是人对生存和美好的渴望,而死本能则反映着人内心的阴暗与反叛,代表了人的非理性自我。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它的一部分存在。生本能和死本能这两种本能作用相反,却相依相随,矛盾地交织于每个生命机体的始终。

求生是人的一种本能需求。影片中岩井俊二关于生死的探讨,出乎意料地把控得极为细腻,甚至于温情。影片的序幕是之南的葬礼,参加葬礼的人很少,没有眼泪,没有哀伤和挣扎,有的只是无声的沉默。岩井俊二放弃刻画生死的二元对立,淡化了死亡的沉重,反而将镜头跟进片中人物的每一次挣扎与妥协。

影片中的人物亲历了之南的死亡后,内心都曾产生过本能的拉扯。葬礼结束,晨晨借口外婆家的网络不好而搬去之华家住,和所有人一样,晨晨似乎很平静地接受了母亲的离世。然而,被平静的日常所掩埋的悲恸在奶奶被送去医院抢救的那一刻复苏,这是晨晨内心被刻意遮蔽,却尚未来得及遗忘和治愈的心理创伤。晨晨用自己的方式沉默地控诉着死亡。当他低头凝视死去的小鸟然后放飞了家中的鹦鹉,给天堂的母亲寄去书信时,意味着他终于愿意直面死亡,不再封闭自己的真实感受。小鸟的死亡,奶奶的突然入院残酷而直接地让他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他不解地问奶奶“人为什么会死?”奶奶却无法回答他。这次发问更像是一句苍白的自我质问和责备,没有人期求能得到答案,也没有人轻易敢给出答案,横亘在这一家人之间的是鲜血淋漓的死别。晨晨只能跑出门,拼命往外跑,最后找到他的时候,晨晨哭着倒在地上,呐喊着自己没有家了,他想回家。

 死亡的阴影如羽毛般轻盈地落在两个孩子肩头。睦睦对抗死亡的方式,不同于晨晨直接逃离家这个熟悉的环境。在家里对外宣布母亲是病故的时候,睦睦却发出质疑的声音,她不认为母亲自杀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更不认为母亲的选择是错误的。睦睦始终都以一种理解与包容的心态处理母亲的死亡。在处理之南的骨灰时,当所有人都认同将之南的骨灰寄存,只有睦睦坚定要求带母亲回家。她不愿意自欺欺人,只是淡然地承受着理智与情感的冲撞。在她看来,母亲生活的太艰难,死亡反而是一种解脱。然而端详着母亲留下来的遗书,她却又无法鼓起勇气打开它。

睦睦甚至以一种拥抱死亡的姿态去迎接新生。面对母亲昔日的恋人,睦睦大方地坦白自己曾暗中希望他早点找到她们,帮助她们逃离冷酷的生活环境。甚至在母亲死后,睦睦依然期盼着尹川出现。在看见尹川的那一刻,睦睦是激动的,而事实是,尹川的出现也确实点燃了她对生活的热情与信心。影片的结局,尹川独自离开,而睦睦和晨晨在阳光下大声地宣读母亲留下的遗书。

求死也是人的一种基本本能,是自我奔溃时的一种另类自我保护。死本能驱使人以他自己特定的方式促成自己走向死亡,从而逃离原生环境,获得肉体和精神的双重解脱。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生本能和死本能在每个人的身上同时并存,这二者分别代表人格系统中的建设性倾向和破坏性倾向。生与死本能的互相制衡驱使个体正常地生活,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个体的生死取舍便容易走向极端。“自毁的冲动受生本能的压制而减弱,或转朝另外的方向,不过有时候生本能失去这种对抗性的力量,这时死本能就很有可能借着“自杀”方式表现出来。”④之南正是如此。之南的人生泾渭分明地呈现出两种极端,少女时代的之南学习优秀、生活美满无忧无虑,对未来有着无限憧憬,而长大后,失败的婚姻,家庭暴力、抑郁症,家庭关系分裂等种种不幸一点点刺激着之南,之南除了忍受没有其他可宣泄的途径,于是,之南心中固有的破坏性冲动最终指向自身,将自己推向死亡的怀抱。

电影《你好!之华》的动人之处就在于,虽然整部影片围绕着一个人的死亡而展开,但相较于死亡带来的对生命的冷峻反思,岩井俊二更多地想要通过镜头表现生命的坚韧与温情,传递出一种更为普世的积极能量。岩井俊二用温和的镜头语言将死亡推至人物身旁,隔着距离目睹死亡,感受死亡,最后却让每个人都神奇地自愈。他并未将死亡与生存放置在一个二元对立的情境里刻画。影片中,人物伤痕累累地从前方走近观众,抽丝剥茧般展示各自生命的伤痛,却又始终步履不停,到最后每个人都在寻找的途中自愈,带着微笑奔向下一段旅程。

三、爱与希望:再见!之南,你好!之华

《你好!之华》以书信为引子,追溯男女主人公之间青春时代的故事,全片隐隐地释放着希望的信号,而影片中人物的结局,亦包含着某种获救的意味。尹川和之华,之南和张超,他们都曾困囿于年少情感的牢笼而无法解脱;之华婆婆和英语老师的黄昏恋,两位老人默契的英语课,云旅游以及老太太放在英语老师家里的口红,都让人会心一笑;花季少女飒然的情窦初开。三个时期的恋爱,三种不同的心境,三代人的自我突围。

《之南》既是尹川致以青春时期喜欢自己的之华的诚挚问候,又是对自己年少的青春岁月的问好。影片的点睛之笔有很多,最让人称赞的是之南的毕业典礼致辞,这一段致辞穿插在影片的开头、高潮和结尾处。影片伊始,之华代替姐姐参加同学会,离座时蓦然响起的毕业致辞令她伫在原地。由此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原来,这一段致辞正是由尹川和之南共同创作的,这是属于他们的美好回忆。故事的结尾,再次回归之南的毕业致辞,镜头切换了三个场景:陷入懵懂恋爱阶段的飒然躺在床上读着《之南》;之华读着尹川寄来的回忆录;阳光下,睦睦与晨晨读着妈妈留下的遗书。三个画面里,每一个人都用淡然的口吻念着同样的一段话:“相信中学时代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将是终身难忘,也无法取代的回忆。如果你问我未来的梦想和目标,我一下也没办法说得特别具体,但是我觉得,这样也很好。这恰恰说明我们的未来有无限可能,我们的人生选择丰富多彩。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走在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上,也许有的人能实现梦想,也许有的人不能。”他们终于彼此释怀,泰然接受那段逝去的疼痛岁月。影片首尾遥相呼应。张爱玲曾说,生活就像一件华美的旗袍,但上面总是爬满了虱子。人生的旅途有无数的分岔路口,每个人都有遗憾和新的憧憬,日子周而复始,可仍要负担前行,因为前方永远有未知的风景。

四、结语

《你好!之华》是一部唯美而不失温馨的青春伤痛电影,影片用艺术的手法表现了生命的遗憾与美好的同时,也含蓄地指向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与出路。这部影片上映不久,便在网上激起了两种不同的声音,讨伐者有之,赞誉者有之,其中关于影片“水土不服”的说法甚嚣尘上。总之,关于《你好!之华》的批评,基本都集中于故事内容与解构安排上,而实际上,岩井俊二在带领观众缅怀青春的遗憾与伤痛的同时,也在对片中人的精神世界进行解码与揭露。文章将以精神分析理论观照《你好!之华》,探讨人物丰富、隐蔽的精神世界。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