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视人物的声貌
加拿大声学学者罗伯特·莫里·谢弗(RobertMurraySchafer)提出的"声音图景"(Soundscape)概念阐明了生活场景和影视画面中声音的区别---前者自然发生,所描绘的连续的图景不可预测;后者预先设定,产生的声音是带有某种表达或象征性目的,即使从观众心理来说依旧是未知的。
声音图景类比了画面场景,是描述声音构成场景的宏观概念。由广及微,在声音图景中,不论是大到大海声势浩大的奔流声,还是小到电话"滋滋"的电流声。每一个声源都扮演着彼此独立又相互衬托的角色,具有自己独特的声音样貌,即声貌。
与视觉面貌相比,声貌在范围与纵深上都大于视觉画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影视人物的声貌,是对人物现实真实的艺术造型。优秀的声音制作者会通过声貌的细致描绘,自然的加深观众对人物的认知与印象。
影视作品中演员的声貌描绘,是由角色(演员或配音演员)自身的语音生理特性,传递给观众一定的身份信息,再经过观众(各自)对语言刺激产生的心理效应,反馈为一个完整的人物声貌。
一.声貌的生理特征
影视音频软件中能较为清晰的显现每段声源的波形组成。这些时变的一维信号波形会因为演员的嘴、喉、声道等发声器官的构造不同及发声习惯的差别而产生差异。作为确定语音中特定说话人信息的形式,人的先天的生理结构和状态在正常状态下是不会改变的,其语音特征也是稳定不变的。这种演员本身带有的鲜明的语音信号特征通过演绎将成为影视作品中人物独特的声貌特征,即人物的本质音色。
音色可以被认为是独立声源本身确定的除响度和音调之外的声音基本要素。本质音色可以被认知为确定的声刺激,即使它的表达在某些情况下受到一定的干扰,却仍不影响音色成为识别人物声貌最关键的特征之一。当人物自身情况随着剧情发生变化,如感冒、受伤导致发声器官的非正常状态影响了说话人的语音使其音色发生明显改变。或人物所处的嘈杂环境产生的掩蔽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音色的表现。这些因素往往随带着某种叙事需求造成角色本质音色的一定失真,但却始终不会影响观众通过辨认音质来确认角色身份。
电影电视中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生活化的艺术语言。它的生活化表示里,人物也会因为剧中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故产生音质和情绪的变化,从而影响观众对角色声貌的认知。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音质变化是十分微妙的。它指的并不是人物本质音色的改变,而是在不影响观众辨认人物身份的基础上发生的音色渲染。有一种特殊的情节安排,如《甄嬛传》中被下了药损伤声带的安陵容,或《碟中谍3》中Ehtan伪装成Owen时利用变声装置改变声音等,这会彻底颠覆人物的本质音色。这种剧情下,视觉情节一般会承担提示音色变化的任务,故观众并不会对角色的声貌变化产生错乱和疑惑。
二.声貌的主观心理因素
声音的生理特性是不随人的喜好而变化的。但人物声貌的最终形成取决于观众接收声音刺激产生的主观心理反应。声貌,是以帮助观众识别影视剧中人物角色的能力为目的存在的概念。声貌的形态,要依托于听觉刺激受体,即观众的主观听觉感知过程。观影过程中,观众对人物声貌的听觉认知过程同一般认知心理学类似,主要包括:人物声音的初次感知觉、对关键人物的语音注意、角色语音的识忆及角色声貌的最终理解。
影视人物的声貌在相对不变的本质音色基础上随观众的主观听觉感知变化而发生改变。横向上,观众对人物声貌的认知心理变化是因人而异的。当人物的声音传递到人耳时,声信号特性随着观众不同的听觉能力和听觉经验,被感知的程度有所不同。其次,观众通过声刺激对人物有了第一印象后,便会根据个人兴趣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人物注意点储存为记忆。当人物再次出现时,观众脑中的声音记忆会被调用并引起关注。此时,声貌的变化主要体现为观众对于台词情绪的不同响应。观众聆听人物的对话和独白时,感知的不仅是内容,还有人物的情绪。带有情绪的内容,会引起具有类似人生经历及情感丰富的观众共鸣,产生对人物此刻状态与未来发展的深刻理解和预期判断。相反,没有类似经历或情感起伏较小的观众,对同一句台词,不但无法感知到内含的情绪甚至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
人物语音的声波刺激与观众的主观感受并非简单的对应关系。随着影片故事的展开,角色的初次发声通常会出现在角色出场之后或之前。前者更加突出角色的视觉形象,声音加以辅佐,给观众脑中留下以视觉为主的印象;后者则采取了先声夺人的处理方式,声音先一步得到注意引起观众对角色有所猜测并产生审美期待。如《神雕侠侣》古墓中小龙女的出场。声音先出,空灵而缺少情绪。立刻给了观众小龙女孤僻、淡漠的认知期待。相比之下,先声夺人能更好的完成让观众注意逐渐聚焦的过程。
除了角色首次出现时的应用,先声夺人也被应用在角色再次出现时。这通常又伴随着剧情的反转。这时观众会在第一时间识别出说话角色的身份并给予一定的注意力。用声音把握观众的注意力,是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出戏的关键。
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审美的主体是观众,他们的听觉每分每秒都在与角色的声音形象产生联系。因此在本质音色作为人物基本轮廓的基础上,观众对声音的主观心理感知是人物声貌最终呈现的结果。关于客观物理量与受众主观听感的具体对应关系,在当前还没有可靠的研究定论,这也加重了观众主观心理因素对形成人物角色完整声貌的作用。
三.声画匹配
综上,人物的声貌是观众对人物确定的本质音色变化的心理感知。它是影视人物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作品中观众对独立角色认知的程度一般表现为对某个角色的印象深浅。角色印象是由视觉形象与声貌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演员明确的外貌形象相比,声貌的不确定性赋予了观众更大的想象和记忆的空间。
声貌是人物贯穿整个剧情的声音形象,它的灵活性使得它可以由角色的扮演者亲自塑造,也可以由音色更加匹配的配音演员演绎。采用演员原声或配音演员后期配音取决于声貌与人物视觉形象的匹配程度。声画匹配,指的是演员的本质音色及声音演绎能力与人物形象的匹配。音色决定着角色的根本特征与直接印象,而每一句由人物带有情绪的腔调来演绎的台词,会加深观众对人物的印象和认识,进而产生情感共鸣。优秀演员在演绎台词时会重点把握人物的形象、性格、背景及画面情景。例如,不谙世事的少女声音活泼且无忧无虑;德高望重的老者,声音稳重有威严;骁勇善战的士兵声音坚定而果断。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方言代替普通话也是表现人物特点的重要手段。
声音制作者为角色描绘其声貌以贴近人物的灵魂,赋予角色性格和情感,展示着剧情的进展和变化。因此,为影视剧中的角色选择合适的声貌是导演需要考虑的重要要素之一。相配的声貌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琅琊榜》中的梅长苏,导演使用胡歌的原声不仅因为他的本质音色与人物形象非常匹配,更是因为他对台词的演绎充分体现了梅长苏睿智中带有一些青年人的顽皮和回忆往事的深沉悲痛。
四.结语
影视剧中的人物声貌描绘是成功塑造人物的关键步骤之一。它既有不变的生理特征,又有变化的心理认知特征。声音的灵活性让声貌在表达方式上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假设未来的人工智能模拟技术能把一个人物从出现到剧终的声貌发展轨迹像分镜头剧本一般描绘出来,数据预期具体落实到"音色参数、情绪参数、反应心理参数"等能实际表达声貌特征的量上。声音制作者就能最大程度的摆脱演员表演能力局限的问题,在全局把握人物的声音形象塑造。当一个角色的声貌与形象完全重合时,带给观众的将是更加全面的沉浸式的观影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