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IP改编音乐剧背后的逻辑失衡--以中文版音乐剧《深夜食堂》为例
音乐剧是从音乐喜剧和美国歌舞剧两条线索发展而来的,它有三大要素,其中戏剧是基本,音乐是灵魂,舞蹈是重要的表现手段。它是一种通过剧本、剧诗、音乐舞蹈创作和舞美等各个环节将文学、戏剧、诗歌、音乐、舞蹈、雕塑、绘画、建筑等等以上一系列多种元素之间立体有机整合,综合地来展开剧情、刻画人物、表达感情、传播观念的表演艺术,它具有综合性、多元性的特点,可以说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所在。
英语"Musical"翻译成中文为"音乐剧"一词,从字面直译可理解为"音乐+戏剧",可见这一词汇的翻译者已充分认识到"剧"在"Musical"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从我国戏剧界二十多年来对"音乐剧"一词的翻译已达成共识也可看出对"Musical"的理解没有异议,认同把音乐剧归属于"戏剧"的范畴,是戏剧艺术门类中的一种。同时音乐剧创作中与"剧"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创作元素--—音乐,有着其自身的结构规律和对于结构完整性的要求,它必须以"剧本的情节结构"为基础,建立起自己的"音乐结构",即"戏剧、音乐的双重结构,才能使"剧"与"音乐"有机融合,让音乐在叙述、表现剧情故事的过程中,使其无以伦比的魅力得以充分的展示、发挥。
音乐在音乐剧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然而在中文版音乐剧《深夜食堂》中,本该作为灵魂出现的音乐却大打折扣。作为音乐剧中叙述、展现情节的要素之一的音乐部分,音律、节奏和气息与剧本结构没有完全契合,不能用旋律和节奏将演员的舞台行动和戏剧冲突合理化,剧情的推进和舞台行动与表演结构显得松散无力。部分歌词如"我为什么不能吃很多""鳕鱼子,鳕鱼子,鳕鱼子","开花,开花"以及"秋刀鱼,鱼刺,秋刀鱼,鱼刺"这样简单的重复的设置,以及略显突兀的音乐的插入点,使得音乐剧整体缺少艺术性和专业性的音乐表达,导致舞台表演节奏混乱无序。
舞蹈场面的设置及安排也是音乐剧表演的重要部分,音乐剧的舞蹈表演需要与剧情和其他元素有机综合,而不是为了强调舞蹈而脱离表演节奏。中文版《深夜食堂》中的舞蹈场面安排虽然热闹活泼,却也有重复堆砌之嫌,没有发挥表达其剧情内涵的作用,"美奈子"和"猪腰子"的反串表演片段插入了与台下观众互动的环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现场气氛,加强了与观众的联系和参与度,但其表演手段是否偏离了其整体风格或定位,是否与"温暖""治愈"的标签背离甚至冲突,是值得反复推敲的部分。脱衣舞女"玛丽琳"
是《深夜食堂》中具有饱满的人物特点和性格的角色,但因其"舞女"的定位就大量插入舞蹈表演场面,以较为激烈和大型的舞台表演形式呈现,忽视了对人物内心情绪及深层性格的深描。原版《深夜食堂》文本及影视版本并未刻意强调某一角色或某个冲突为主角,而是以平淡,简洁的叙事手法平静地讲述平淡而又深刻的故事,虽然音乐剧的改编形式能够给文本的表达提供更多的形式和可能性,但在舞台上的单一场景的音乐剧表演会受到空间、时间、场景等条件的局限,想要高质量、完美的呈现需要音乐、舞蹈、戏剧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才能完成对其戏剧性、文学性、音乐性的整体表达。
一.IP还原度与本土化改编
IP改编的重要是对于作品的"高还原度",这种认知很大程度取决于改编后的音乐剧可以最大化吸引和保留原作的受众群体,也是将漫画文本进行舞台转化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高品质的还原是IP改编的前提保证,《深夜食堂》音乐剧在服装、化妆、道具、场景设置等方面尽可能地进行了还原,表演舞台设置了食物制作的环节,以食物味道的传达增加舞台表演的丰富性和真实性。以及人物角色"小寿寿"、"黑帮老大"、"猫饭女孩"、"脱衣舞女玛丽琳"等设定的保留也是对原版IP尊重的表现。与人物角色有关的食物"厚蛋烧"、"茶泡饭"、"猫饭"等日本文化元素的保留,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粉丝群体的观演情怀,但这些菜色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非常少见,观众如果对原作没有深入的了解很难引起共鸣。尽管为了尊重原著以及保持舞台表演的完整性,改编后的《深夜食堂》音乐剧没有在人物设定和情节进展上与原版有太大出入,但这样的设置似乎无形中给不熟悉文本情节的观众设置了理解屏障。首先深夜食堂的场景选择--居酒屋,是日本文化元素之一,与中国的夜宵文化有很大差距,文本中关于居酒屋的场景设定正是为了贴近生活,表达平淡生活中的烟火气,经过跨文化、跨文本的改编之后,与中国的通俗文化存在差异性和冲突性,这种文化差异给观演群众带来的疏离感使得忠实粉丝群体之外的观众很难获得同理心及情感认同。
音乐剧是深层文化的表达,音乐剧不是古典文化,不是农业文化,不是精英文化,而是一种现代都市娱乐文化产品。音乐剧演员与角色的契合度是改编演出的重要因素,《深夜食堂》音乐剧中的主角"老板"由近期在某音乐剧综艺节目上崭露头角的音乐剧专业演员翟李朔天扮演,粉丝基数显然成为了音乐剧受欢迎程度的加分项,原作设定中的"老板"沉默寡言但颇有分量,且年纪也近中年,尽管翟李朔天拥有在唱功、表演上的专业性优势,但与日版IP中的原型仍存在显著区别。
知名IP的改编有着深厚的粉丝基础,利用这一优势通过内容、行为的表现形式进行社会文化的具象表达,是整体性的文化象征。IP的知名度背后是将内容、剧情、场景等元素与本土文化融合的改编原则,好的改编可以为原作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特别是跨区域IP的改编,需要考虑与本土文化的适应性和引导性,要让本地的观演受众有信念感和认同感,从而获得共鸣,需要通过视觉艺术、审美艺术进行价值观的表达,以人物、情节、故事、音乐、舞蹈等元素呈现,从而获得受众的价值观认同。
二.IP改编与逻辑失衡
就题材内容来说,选择《深夜食堂》作为音乐剧的改编题材,有助于接近音乐剧的艺术特性。音乐剧对剧本的创作提出需要让歌舞成为叙述、展现情节的主要途径;需要以契机引入歌舞场面,以及需要创作通俗而又有深度歌词等。对于中文版《深夜食堂》的改编而言,既是从漫画到舞台作品的跨文化改编,还是从日本到中国的跨文化改编。
"一个国家民族文学的发展除有其自身内在的因素以外,同时还有他国民族文学影响的外在因素,其文学成果也必然是人类所共有的精神财富。"作为移民国家,美国音乐剧的兴起与其他剧种一样,同样是以翻译、改编和借鉴欧洲戏剧开始走上戏剧舞台的。法国剧作家亨利·纪缪杰的小说《波希米亚人的生涯》和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法国作家雨果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唐吉诃德》、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和《哈姆雷特》等欧洲作家的作品都曾以音乐剧的形式在美国百老汇的舞台上演出过,
原版设定中,深夜食堂位于日本的偏僻小巷之中,每一个故事都围绕着客人点的饭菜展开,他们点的不过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饭菜,深夜食堂将这些平凡而又情感充沛的人物聚集起来,成为他们人生中的"避风港"。这是原作中对于深夜食堂的定位,也是贯穿文本及影视作品中心的重要逻辑,
音乐剧版本中增加了歌舞元素,场面更加丰富,戏剧表现形式也更有张力,但缺少原作的中心性和主体性。就角色设定来说,"脱衣舞女"、"黑社会老大"、"异装癖"、"茶泡饭三姐妹"等虽然是常驻角色,但人物关系的交代过于简单和仓促,与场景空间的交集没有清楚地叙述,特定的美食所串联起来的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没有被展现出来,为了趣味性增加的例如"玛丽琳"的男友之一"韩国欧巴"以及通俗性语言"小哥哥"的使用对于人物情感纽带的建立作用不明确,不符合音乐剧的演出逻辑,故事推进也就显得牵强和被动。
由于原著均为短篇故事,如何将它们改变成一部长达120分钟的音乐剧搬上舞台表演是困难的,如果只挑选几个"有意思"的角色和"有意思"的故事拼接在一起,缺少对故事情节的关注,是无法完成舞台的整体性表达的。要实现舞台上的群像化,通过舞台场景完成对社会生活的透视,需要厘清情节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逻辑,
三.资本运营视角下的中国音乐剧发展之路
当前社会的文化艺术消费需求需要音乐剧产业进行多角度、多个方向的探索。年轻化的消费者主体已不再是跟随文化生产者的指挥棒盲目行动的乌合之众,而是由获得了文化承诺的潜在媒介生产者构成。当我们反思当下国内的影视IP运作现状时,不难发现大多数文化生产者依旧采取的是生产/消费这样的简单二元对立的视角。
从资本运营的角度来看音乐剧《深夜食堂》中文版的改编,无疑是具有代表性的阶段性的成功尝试,一部音乐剧的引进制作,需要承担制作成本,招募相关制作人才的压力,从立项到结项的运营压力,以及与商业运营有关的投入与回报的计算与衡量等方面的成本,需要人对整部音乐剧的经济投资与票房收入负责。对于音乐剧的产业化运营能够整合演出行业中的资本力量、创作力量和营销力量等产业链资源,并形成循环互动的产业链,促进音乐剧产业的良性发展。
资本引导下的IP改编能够深度开发IP价值,能够为中国音乐剧挖掘优质的文本内容,降低投资风险,能够延伸版权产业链.能够提供优质内容,场域资本在时间的推移下不断增值,实现资本的最大化与长久化增长。当前竞争激烈的演出市场大环境下,音乐剧产业想要拥有一席之地,需要产业化的运营模式和整合性的营销理念,需要
提高对音乐剧演出各个环节的高质量把关和掌控能力,从前期的市场培育到后期的票房营销,覆盖音乐剧产业链的资源链条,树立正确的音乐剧发展思路,建设成熟的、可持续发展的音乐剧生产和经营模式。
四.结语
尽管与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的音乐剧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中文版《深夜食堂》的改编无疑为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奠定了牢固基础,尽管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其舞台表现形式仍然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但从运营模式及产业发展角度来看,艺术性
与商业价值得到了统一,顺应了市场经济的规律,为中国音乐剧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