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文类专题片配音的情感创作
纵观艺术从起源到发展再到兴盛的历程,伴随着电影和电视的诞生,开启声画同步的时代,被称为"电视三大支柱节目"的专题片,有效融合了电视创作的艺术手段,电视专题片多度创作的规定制约性要求配音工作者必须深刻理解影响和文稿的基调,充分调动自身情感和把握心理节奏,以达到趋于完美的创作效果。
一.专题片配音与情感内涵
专题片配音是配音员对各类专题片的解说词进行声音演绎的过程,是对解说词文字变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是对电视专题片整体的凝聚纽带,是电视专题片声音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题片配音工作者通过声音和影像结合给受众产生一种新的感受,以达到直接、生动、精确地艺术和欣赏效果。配音作为连接声音和影像的重要环节,其创作质量直接影响电视专题片的整体效果,这无疑对配音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需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语言内部外技巧外,更需要情感把握的能力。
鲁迅云:"能爱能憎才能文。"专题片配音的创作,无论何种样式和形态,都必须遵循"言为心声"的创作理念和"深刻理解--具体感受--形之于声--及于受众"的创作路径。没有具体的理解和感受,仅凭话筒前一瞬间的情感调动,是无法感动受众的。"情感是人们对与之发展关系的客观事物(包括自身状况)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反应"。情感作为语言艺术创作的源泉,没有强烈的情感欲望,就无法展现不同形态的情感状态,不能完成整体的创作并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专题片配音的创作形态与情感要求
1叙述形与真挚质朴的情感
叙述是电视专题片配音的主要形态,这种形态的专题片最突出的特点是陈述"过程",其包括人物活动的过程,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事件的前因后果等,用叙述来展开情节,交代人物活动和事件经过。许多文化类和历史题材类专题片大多运用此种创作形态,因在配音中,有画面的同步,配音工作者要伴随情景的发展,控制语速,语言要平实含蓄,状态要松弛,语句起伏小,情节舒缓,感情要真挚且质朴,呈现娓娓道来的说话状态,使受众能随着声音和画面进入情景之中,带给受众亲切自然之感。
历史性专题片《碉楼·家园》以逊志轩碉楼楼主周齐佑夫妇坚守碉楼为主线,讲述碉楼背后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配此片时我对作品内容深刻理解,在理清作品整个的脉络后,解说从层次、背景到目的、重点基调进行反复的揣摩,最终确定了风格和基调,以叙述的风格向观众娓娓道来,表达自然、流畅、语气亲切、平缓,较好的表达了片中的情感内容,解说不空洞,立意、风格比较贴切,获得当年珠中江莞电视播音三等奖。
2议论形与凝重高亢的情感
议论是评析和论理的表述方式,直接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和证明,其特点用说理的方式、以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在议论形电视专题片中,更要进行评论,直击论点,来影响受众,无论议论言语数量的多少,都要将议论和叙述进行区分,着力展现。这种创作形态大多出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题材的专题片中,会采取仰视角进行配音创作,整体基调严肃、端庄、大气,态度鲜明、情感浓烈,声音往往选择实声,力度较强,吐字圆润集中,情感总体上多为凝重或高亢。大型专题片《毛泽东》就是议论形的典型代表,解说时整体语言分量较重,情感十分深厚。
在议论形专题片中,配音工作者的创作往往起到主线作用,观众语言的关注会大于影像,离开创作者的声音,画面就会变得毫无逻辑,因此配音工作者在不喧宾夺主的情况下,尽可能通过声音的魅力和饱满的情感状态对受众进行引导。当然,因风格的特殊性产生语言平实、语势和缓的配音,这一类专题片在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灵活把握。
3抒情形与自然流露的情感
抒情形专题片顾名思义是一种表达情感、抒发情思的专题片,其自身特性决定其更有利于感情的表达,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的特征。它主要用于反应社会生活的精神面貌,通过对现实环境的描述,抒发感情以及启迪心灵。在目前的电视专题片中,抒情方式样式多样,手法多变,单独使用时句式规整、文采飞扬、直抒胸臆;夹杂使用时,情感婉转、句意朴实、自然流露,无论是高亢的情感还是内敛的感情都是真挚和真实流露的,目前配音时采用的方式有多种,如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咏物寓情等。
专题片《鲁班》就采用规整的句式,大量的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以描写的语句为依托,将抒情的语句穿插其中,以吐字轻柔圆润,节奏舒缓,情感充沛的表达方式出现,给受众视听觉双重的美感。但需要注意的是此类型配音与朗诵的区别,过于充沛的情感和脱离画面的声音,易产生喧宾夺主的效果。
4描绘形与真诚耐心的情感
描绘形采取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人物或事物的状态具体的刻画出来,多应用于科技、卫生、文体等领域知识性较强的专题片中,描绘的语言除引起受众的注意外,更多地承担为受众普及不熟知的知识或常识讲解的人物,影像与声音形成互补。因此在配音中,要采取真诚、耐心的情感,朴实易懂的语言,节奏要相对缓慢地为受众进行讲解。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受众年龄层次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许多专业性词汇晦涩难懂,需要配音工作人员对其加以处理,起到桥梁的作用。
在目前的许多描绘形专题片中,极力追求真实化的配音方式,采用日常说话的感觉以口语和生活化的表达方式,这种解说方式更贴近受众的生活,吐字用声适中,没有刻意修饰雕琢之意,专题片《如花》就采用这种配音方式,客观恬淡的感觉,真诚耐心的情感受到大众的好评。
三.配音时的情感运用策略
1气动声发、情随气动
配音时的情感与气息相通,气息是情感的基础。气息是有声语言表达的生理动力,气息不足,声音的力量缺乏支撑,不同情境下,不同情感的语言,对于气息的要求不尽相同,但需要认同的是,任何情况下,有声语言的表达不能脱离情境,配音者在配音时则需贴合气息的变化,恰当地表达情感。
配音时更需要依据情感的变化适时调整气息。气息在使用过程中,会随时出现损耗产生不够用的现象,此时需要及时补充,进行"偷气"、"换气"、
"就气"等,要是气息一直处于相对饱满的状态,才能在配音时从容不迫,气息随情感运动,不会出现声音沙哑、气喘嘘嘘的状况。
2感同身受、进入情景
专题片配音中,感同身受、进入情景是配音成功与否中最重要的一环,要了解不同类型专题片所涉及的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现实背景等,伴随着情景的变化改变语言表达方式和情感,配音工作者每次面对不同题材的专题片,都要用心去感受作品,将自身投入情景中,与情景相通,获得准确的情感。
同时,情感的激发更需要丰富合理的想象。丰富的想象力能营造出情景的真实性,实现声画合一,想象力的培养除在生活中用心体会,通过大量的阅读充实底蕴,更需要大量的实践进行提高。承担专题片《赤子画家司徒乔》的配音工作后,我更加感受到想象力的重要性。此片阐述画家司徒乔的一生,在解说中面对"隔时空"的历史人物类题材配音,没有亲身感受、亲身经历,因而配音时尽量调动思想感情,进行合理的想象,以人物视野、角度来叙述司徒乔的平生,表达上尽量把握感情尺度,自然流畅、语言亲切、平缓,对片中不同语境、情境或激昂、或哀怨、或抑扬顿挫,充分展现了画家司徒乔这一人物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该作品获得了2013年度全国县级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一等奖。
3技巧和情感的紧密结合
配音要求思想感情与语言表达技巧相统一,声音形式与作品风格题材相统一,这就要求配音者在创作中对语音语调、句法词意、情感分寸等要有精准细致的觉察能力,能够依据题材合理恰当地进行创作。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地是创作者容易进行一个误区,有时专题片强调客观、自然地陈述,在表达上追求无重音、无情感的状态、平淡地陈述,这种方式看似新颖,但完全忽视了语言表达在专题片中的重要作用,丢失了技巧和真切感受的创作会造成作品的固定化,实际上失去了专题片的特色所在。
对于情感的把握,将语感和情感的结合看似困难,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创作,技巧规范我们配音的语音等外在形式,而情感作为内核,赋予作品以灵魂,方能使作品有血有肉,配音作品的百花齐放。
4重视情感与受众的共鸣
正所谓"五情发而为辞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艺术都是以情感作为支撑的,配音作为影像背后的艺术更需要情感帮助其实现声画统一和穿针引线的作用。在专题片中,配音工作者良好的声音状态是吸引受众的手段,饱满持续的情感才是将受众带去情景的唯一方法,配音工作者要化身为物,以物为我的真情去体验和感知,还原影像营造的特定环境,将感情准确的传递出去,使观众产生共鸣。
获得中国彩虹奖一等奖的《故乡的女儿》,记录的是王选针对日军侵华细菌战进行取证的故事,面对这样一部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专题片,其里面包含了复杂的情感,配音的朱莉莎老师反复思考再三琢磨,确定了凝重、深沉的情感基调,语气平实而富有冲击力,表达了对受害者的深切同情和对日军的深恶痛绝,直接将观众带入到当时的历史当中,成功地感染到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