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开心麻花"电影剧本的改编策略
一.话剧改编电影的市场现状
悉德`菲尔德说:"一个电影导演可能用一部很好的剧本拍出一部很糟糕的影片,但他绝对不可能用一部很糟糕的剧本拍出一部很好的影片。"?剧本在电影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山西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薛晋文曾称:"将话剧改编成同名电影成为新潮流,恰恰反映出当代优质电影剧本的稀缺。经过市场和观众检验的优秀话剧,具有极强的文学性、现实性和思想性,能够补缺优质电影剧本荒的困境,起到了为电影剧本创作输血和供氧的作用。""开心麻花"可以算得上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幸运儿,它不仅仅有先天性的话剧剧本优势,还懂得抓住机遇,大胆挑战。2010年,中国喜剧电影市场出现了"剧本荒"现象,模仿抄袭打官司的现象层出不穷,这让本就对中国电影不抱有希望的中国观众彻底失去信心,让中国喜剧陷入难产低谷。2010年-2015年期间,小众喜剧电影品牌也在试图寻找出路,突破创新。互联网热潮下的产物--网络小说暂时解决了中国喜剧电影市场的"剧本荒",但是这类依赖网络小说的电影凭借着难以掩盖的套路故事,苍白无实的语言台词,一星半点儿的艺术含金量,终又让中国喜剧电影口碑暴跌,让中国喜剧电影市场再次陷入困境。直到2015年,"开心麻花"将自家话剧《夏洛特烦恼》打磨改编,超越了同一时期上映的徐峥喜剧电影《港囧》,成为票房黑马。可以说,《夏洛特烦恼》的上映打破了中国喜剧电影市场结冰的困境,挽回观众失落的情绪,并且成功地把"从话剧到电影艺术形式的转变策略"写进了教科书。
二.主题升华:迎合大众喜好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在《影视艺术概论》一书中提过:"中国电影建立了融合并超越戏剧欣赏习惯的影像艺术欣赏规范,在借鉴戏剧娱乐文化因素的基础之上吸收了西方影像语言和东方观影的习惯特点,形成戏影艺术地表现和接受习惯特点,形成戏影艺术地表现和接受习惯的中国电影形态。"
(一)以大众为中心的视觉角度
"开心麻花"从大众角度来解读西方文学,让观众接纳西方文化。因清朝闭关锁国,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在不断地吸收西方文化。对于外来文化,我们需要用我们中国人的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变为中国式文化。"开心麻花"擅长用幽默搞笑的中国式解读方式,将难懂生硬的西方高雅文化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大众文化。"夏洛特烦恼",不了解的人会读成外国人"夏洛特"很"烦恼",却不是"夏洛"特别烦恼;《羞羞的铁拳》由艾伦饰演的男主"艾迪生",观众会想到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这种方式不但拓宽了电影的受众范围,更加有利于电影的传播。
"开心麻花"的导演们擅从大众生活寻找素材,来吸引大众。"开心麻花"的笑料很容易逗笑观众,是因为他们的笑料都是源于生活,再融入电影。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电影中夏洛问大爷,大爷回答:"马冬什么,什么冬梅啊,马什么梅啊。"这个创意在话剧中本来是没有的,是导演闫飞和彭大魔在拍摄现场临时想出来。这个笑点的加入,不仅为全剧增加了喜剧因素,更为电影聚集了大批量的年轻观众。
"开心麻花"电影针对的不仅仅是年轻受众,更是中国广大群众。他们把青春、亲情、爱情、校园、民国、穿越、悬疑、英雄等多种大众喜欢的题材融入其中。人物的塑造也深受观众喜爱,其中人物反串最为精彩。《羞羞的铁拳》艾迪生和马小因为身体互换,揭露了拳击界打假拳的黑幕,赢得了拳王。《李茶的姑妈》中的小职员黄沧海为了升职加薪,迫不得已假扮李茶的姑妈在人群中左右逢源也让人记忆犹新。
(二)选取公众话题作为题材
"开心麻花"电影谈论更多的是大众最关心的社会话题,让观众们在电影院"喜极而泣"。《夏洛特烦恼》1998年高考,高三班主任王老师参加学生婚礼,却只记得当年送礼同学的名字;《羞羞的铁拳》的中女主角记者马小揭露艾迪生打假拳事件;《李茶的姑妈》中,折射出现代人所追求的工资高,有房有车有对象的一种理想生活状态,而姑妈作为金钱的象征,引起一群人的疯狂追捧和社会混乱;《驴得水》则是以民国乡村为背景的欺上瞒下、贪污腐败问题。"开心麻花"的这种批判社会现状的喜剧作品,让观众在电影中更加直面了社会现实、讽喻人性现实、指斥社会丑陋的释然感。在某些过度低俗的电影中,我们只看到了完全商业化的互联网都市。比较之下,我们看到了"开心麻花"一直坚守做好电影的初心,谈论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话题。所以说"麻花"就是后现代电影市场中一股不可多得的清流。
三.场景重置:空间叙事的更迭
(一)场景间的交织转换
在"开心麻花"的首部改编电影《夏洛特烦恼》中,话剧与电影的转场上就有着很大的变化。在《夏洛特烦恼》中,夏洛醉梦,回到高中时代大闹教室,在火烧教室后,想从教室窗口跳下。话剧中,这段情节位于第二场第一幕结尾处,夏洛从舞台布景的假窗户跳出,众人上前欲拦住跳楼的夏洛,灯光渐暗,此场结束。话剧只能通过人物对白和黑场作为这一段落的结尾,来暗示夏洛"跳楼"。话剧受到舞台空间限制,故事情节则更多需要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力来完成。话剧需要借助黑场过渡、舞台灯光的设计来进行不同时间空间的转换。舞台的空间限制决定了"夏洛跳楼"这一行为不能直接表达出来。而在电影中,夏洛在众人注视下跳出窗户,下个镜头被定格在夏洛跳出窗户的瞬间,夏洛跳楼时的滑稽状态被一览无遗。话剧中仅被暗示的场景,在电影中实现了可视化,将空间从教室内部拓展到教室外部,更使时空的转化灵活多变,也更加贴近了电影情景。这一转场自然流畅且不留痕迹,既发挥了电影剪辑的优势,又成功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球,让电影的每个环节都充满戏剧张力,丝毫没有拖沓之感。
可第二部作品《驴得水》却没有第一部改编得那么成功。相对于话剧,电影版的银幕表演并没有突破狭小舞台空间的限制,这使得电影的话剧感较重,缺乏真实生动的生活气息。电影的场景选择主要集中在教室、山坡等地点,内容不够丰满,仍局限于狭小空间之中。《驴得水》电影继承了原有话剧的"三一律"原则:特定时间、封闭空间、集中情节。所以电影《驴得水》在话剧的线性结构向电影的蒙太奇结构转换这一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好。
(二)空间氛围的渲染
电影相比较于话剧,还具有时空的自由转换和拓展的表现优势。《夏洛特烦恼》中的片尾,夏洛感染了艾滋病,因为失去了和冬梅原有的生活,而拒绝治疗。在话剧第七幕中,交代了夏洛染病的事实,以夏洛在舞台上晕倒,舞台灯关,一束追光打在马冬梅身上来完成从病房到医院外景的转场。而电影的处理方式,则添加了情节的抒情与对氛围的渲染:首先夏洛慌张地用纸巾擦着鲜红的鼻血,继而晕倒。之后,以晕倒的夏洛为虚化的背景,以推镜头呈现向上的趋势。紧接着镜头推向病床上的血迹,继续上移到达窗户的位置,再往窗外景色推移。电影空间在缓慢平稳的运动镜头和悠扬舒缓的长笛音乐的渲染之下,从病房窗口扩展到医院外部以灰白色调为主的景象。电影在空间上完成了从病房内到病房外的转化的同时,时间上从一叶知秋跨度到了大雪纷飞,丰富了对影片情绪的渲染,感慨时光流逝、物是人非,同时暗示了夏洛梦境中人生的凄惨结局。
四.视觉创新:时间叙事的变更
李显杰在《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践》一书中提到:电影叙事结构具体概括为五种主要模式:因果式线性结构、回环式嵌套结构、缀合式团块结构、交织式对比结构、梦幻式复调结构。因果线性即属于经典叙事结构形态,缀合式团块、梦幻式复调等则属于以故事性较弱、时空关系错乱为特点的现代叙事结构形态。受互联网文化影响的"开心麻花"通常使用因果式和梦幻式两种结构来架构电影故事全篇。
(一)话剧传承:传统叙事结构
因果式线性结构:又称传统的叙事结构、线性叙事结构,自由的叙事结构。传统电影基本上都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在同一时间地点完成一件事情。麻花团队在使用传统线性结构勾勒框架的基础上,"又通过加重人物特征的描画,来增加电影自身的喜剧风格色彩。《驴得水》每隔二十分钟就会出现一个小矛盾点,驴棚着火大家灭火、大家想办法面对特派员的到来、特派员带着慈善家来村走访、铜匠让一曼剪头发等。一点一点矛盾的累积之下,电影也揭开了故事高潮的面纱--铜匠和孙佳的婚礼。这让整个电影叙事节奏不缓不慢、也让观众在层层递进的故事情节感到紧张又刺激。
传统叙事结构的使用,可以说明麻花的喜剧电影在这方面还存在着话剧的影子,踩着话剧的影子走着电影的路,并没有做到完完全全用电影的画面语言去讲电影故事。
(二)电影创新:梦幻式复调结构
梦幻式复调结构:又称非线性结构,采用双线或多线叙事,通过安排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具有某种"对话"关系的叙述声音来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通过窥探主人翁的内心世界,表达某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在《夏洛特烦恼》中,"梦幻式复调结构"让整个情节的连接以夏洛的回忆和梦境进行穿插,同时又安插多个情节转折点:马冬梅大闹秋雅婚礼,夏洛在梦境中翻唱流行歌曲红极一时,后来看清楚一切,思念冬梅,退出歌坛死去,最终梦醒,回归现实。这些转折点的设置让整部电影情节更加跌宕起伏。《夏洛特烦恼》的叙事独特性让电影的整个情节更加鲜活,最终完成电影的叙事目的,赢得观众的好评。
在完成对"开心麻花"话剧改编策略的研究之后,我对我国话剧改编电影的方式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麻花"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舞台剧优势;站在广大群众的角度,融入大众喜爱的文化元素;尊重电影的创作规律,在电影叙事的结构上和时空转换的表达方式上做出了都做了一定的尝试和创新。"开心麻花"一直以作品作为发展的驱动力,无论是话剧还是电影都很好地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以喜剧为载体,给观众以更深入、更富有哲理的审美体验。虽然"开心麻花"电影在制作上,仍存留着话剧的一些拖沓。但是"开心麻花"作为中国现代喜剧电影市场的探索者,大胆尝试,努力地调动电影语言去诠释故事的核心,给观众带来一场又一场视听盛宴。希望日后话剧和电影在融和、碰撞中擦出更多的火花,让两者焕发出更大的生机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