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 正文

中国家庭语境下的诗性叙事--浅析纪录电影《四个春天》的创作理念

作者:刘奇昊来源:《视听》日期:2019-10-19人气:5379

纪录电影《四个春天》讲述了导演陆庆屹一家恬淡洒脱的生活常态,面临苦痛时"静水流深"式的超然心态,以及陆导演年迈父母朴素而诗意的晚年生活。影片跳脱出纪录片(纪录电影)常规的创作模式和叙事策略,由零散、冗杂的生活情景拼接而成。大量主观性镜头让观众几乎时刻居于在场者视角,并逐渐被代入到黔南地区的生活语境,劳作、吟唱、行游、探亲、丧葬、聚散,诸多客观而意外的事件、细节拼凑出一幅充满原始诗意的人间图景,让我们沉浸于对生命、时间等永恒命题的省思之中。

一方面,这部影片是创作者个人家庭影像的汇总与精编。另一方面,从其影像文本中生发的现实关照已远大于其自身。尽管片中一部分视听语言略显粗糙、稚嫩,叙事手法亦不乏生硬之处,但影片面世以来获得各方关注,在网络上掀起了讨论热潮,让我们体认了纪录片的"诗性"体征和"诗意"韵味,并得以重新审视纪录片的本质与影像的力量。

一.拍摄构思:"意象集群",象征手法

"意象是进行筛选与提炼并渗入作者主观情志的过程。一旦形成之后,不同于原先的物体。"本片的主要价值除了内容、主旨真实感人之外,在形式上,也不无创作者的精巧设计。作者别出心裁地选取了腊肠、金鱼、腊梅、松涛、燕子、冰凌、雨雪、年夜饭、柳条、溪流、佛珠、火车、乐器(二胡、小提琴、箫等)、歌曲(独山民歌、丧歌、《青年友谊圆舞曲》等)、月色、云海等"意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意象集群",构建出影片悠长绵远的意境。它们有的借代,有的隐喻,有的比拟,有的抒情。相互交融,相互补充。

腊肠、腊梅、雨雪、柳条、月色、云海等,一方面表明了故事发生的季节、时间、气候等信息,属于"借代"。另一方面也都有些更为丰富意蕴寄托:腊肠饱含了父母对儿女的疼惜与牵挂;腊梅是父母坚毅品格的具象化;雨雪象征家庭变故;柳条有"挽留"之意;月色意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云海则是变化无常的人生情态与拨云见日的价值期许。

其中"燕子"这一意象是作者颇费笔墨之处。在"第一个春天"首先埋下伏笔:父亲兴高采烈地说"今年燕子又来了",母亲答:"我喊你爸少高兴一点,到时候这些燕子一走,心又灰几天。"随后,在父母金婚之际,三姐弟分别从沈阳、杭州、北京回家,父母对远嫁东北的姐姐十分怜爱,而姐姐表示"自己后天就要走",与之前的燕子形成对照。之后姐姐因病去世,成了"一只不再归来的燕子"则更加强了这种隐喻表达。直至影片最后,兄弟各自折返自己的城市,何尝不像候鸟般的燕子?父亲喜爱燕子,何尝不承载着他对儿女深沉浓郁之爱?

二.创作特色:"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出自《论语.八佾》,是孔子欣赏《关雎》之后的审美感受,后来也被用以解读为他对于《关雎》的评价。他认为《关雎》在表达情感程度时因为主张节制的方式,所以给人带来了"中和"之美。此后,"哀而不伤"也逐渐发展为诗歌创作者与评论者共同追求的审美境界,因而在如今看来,传世的古诗多半也都符合这一标准。某种程度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已成为中国式"诗意"的根本特征。而在《四个春天》剪辑制作的处理中,我们也能明显察觉到其冷静克制的表达方式在主观诉求、客观效果上亦暗合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意"标准。

(一)结构安排

"四个春天"从2013年2月开始,到2016年清明前后结束,跨度四年。我们注意到,尽管全片剪辑的宏观结构几乎是严格按照真实时间发展顺序而做出的一般线性叙事的朴素安排,但"四个春天"的篇幅分配并非是完全对等的,而是在内容交代上尽力省略、模糊背景信息,只保留基本的逻辑线索和过渡情节;在镜头取舍上则有详有略,着重反映父母丰富多姿的生活情趣和达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不刻意渲染悲痛气氛、营造悲情色彩。虽然就影片中呈现出的几次代表性事件而言,全片其实是"悲喜参半",但创作者在情感把握和选择上,还是最大程度地收敛了"悲"与"苦"、保留了"爱"与"平"。而这些最终也凝炼了影片"平和致远"的综合气质。

具体来看,影片的整体结构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分别对应故事发生的"四个春天"。其中第一部分约32分钟,第二部分约33分钟,第三部分约12分钟,第四部分约25分钟。就剪辑实际表现的"用功处"而言,"起""承"两部分是全片的重点,这两个部分事实上也完成了核心事件的主要叙述,是影片的根本着力点;而就情感落点和主旨诉求来看,"承"与"合"是该片真正聚焦之处。相较而言,作为整体结构第三部分的"转"短促而沉重。

导演在第三部分编排融入了家庭录影带的历史素材,借此方式表面上掩盖或转移了因姐姐陆庆伟的遽然离世给全家带来的残酷和痛苦(尤其是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无尽苦楚),实际上也达成了披露背景信息、"托物言志"(指父亲通过剪辑、观看家庭录影这一行为怀念姐姐)的双重叙事任务,可谓不露痕迹"暗渡陈仓"的高招。

(二)视听语言

影片在遵从还原事实发展顺序的基本原则下,也适当进行了更为主观的艺术化处理。总体来说,主要采取了集合蒙太奇、积累蒙太奇、重复蒙太奇、抒情蒙太奇等剪辑手法,对不同事件、不同人物的呈现方式做了带有明显目的性的编排。譬如,影片开篇黑场出字幕的同时配合鸡鸣、独山民歌的效果音和配乐,比较准确地交代了故事的发生地和地域特色。父母反复吟唱的《青年友谊圆舞曲》贯穿全片,既是让这样一首轻松欢快、颇具"散文诗"意味的乐曲成为影片的主题歌之一,又借之隐隐表达对父母所持有的超然生活境界的欣赏与赞叹。

我们必须承认的一点是,即便全片以父母为中心,但姐姐病重、离世却是核心事件。在对姐姐的整体表现上,主要采取集合蒙太奇手法,从最初通过父亲电话的婉转交代(引出人物,埋下伏笔),到父母金婚纪念的短暂聚集,再到其第二次回家、住院、病逝,镜头都极简省。在一个完整的人物线索中选取了部分代表性情境片段,这些镜头概括性较强,语意又相对丰富,便高效建立起姐姐完整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印象。而表现姐姐病重、病逝,使用静帧画面、无声处理,并综合运用了闪回、慢放等手法,有重复蒙太奇的特点。

在影片第四部分,画面中父母冒着雨雪上山"看姐姐",配合着姐姐生前演唱歌曲"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样风雨兼程",实现了"情景交融"。待到尾声,父母再次来到坟前,他们竟又像往昔一样唱跳起《青年友谊圆舞曲》……这里主要运用了抒情蒙太奇和积累蒙太奇。一方面,两个场景中都没有比较明确的叙事任务,对情节的推进亦作用甚微,同样场景、不同时间却表达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情绪:一是压抑而沉痛的(但并非过分渲染),这更多依靠人们的情感经验。一是拨云见日、豁然开朗,在人生的废墟上重建了生命的精神图腾。另一方面,作为收尾的《青年友谊圆舞曲》看似与之前日常情态无异,但其所营造的情感力量和主题厚度却格外突出,而这些都有赖于前面呈现的乐观主义和面对悲痛的平凡共同累积的人物形象立体性。

三.主题优势:朴实纯粹的人生之歌

影片从2013年临近除夕的全家"团圆"开始,到儿女各自离去作结,看似是在表达"死生契阔"的人生之痛,而实际在此过程中,我们通过"事件中的人"和"人身上的事"发现并体悟到陆庆屹家庭独特的生活艺术和更具有普遍性的中国人面对生死、聚散、祖嗣传承的人生哲学。由欣赏,到感动,再到崇敬,最后是认同,观者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完成了一场文化教育的洗礼。在这一意义上,《四个春天》的价值也就不再局限于"私人影像"的个体表达,它身上还集中反映了中国家庭的共同文化基因。

生活上,讲求"及时行乐""活在当下"。从父亲对乐器的广泛涉猎,对花木虫鱼的悉心关注,再到母亲不时哼唱、笑逐颜开,都是对生活发自衷心的热爱与珍视。在影片第二部分中,父亲祭祖烧香,母亲在一旁调侃"保佑陆运坤(父亲)快快长大……"都体现出老夫妇生活中的幽默、灵动。

生死观上,隐忍、节制、旷达。姐姐陆庆伟的突然离世无疑是给全家人的重大打击,但镜头中呈现的父亲母亲并没有情绪崩溃,甚至没有相对激烈的情绪表达,而只是静水流深般的忍受、接受,直到最终心绪坦然、胸襟开阔。正所谓"没有去,哪有来"。值得注意的是,释怀与旷达并非是对痛苦的选择性失忆,而是借助"符号寄托"和"忧思转嫁"达至情感的再平衡。例如影片中在姐姐去世后,两次出现吃饭场景为姐姐留座位的情节,既感人至深又教人心领神会。尾声中,哥哥陆庆松教父母使用微信,父母面对面进行微信"对讲",二人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生活还得继续。

在家庭教育上,强调传承、延续,但也尊重、包容。片中的"我"即将返程回北京之际,母亲意味深长地叮嘱"我":不要忘了家庭的传统,要自强自立。同时还要"我"承诺尽快结婚。父母期待自己可以早日抱上孙子(女),但人到中年尚未成家的"我"也并没有受到父母的冷眼、胁迫。

综合来看,从陆庆屹一家每个人都"身怀绝技"而言,他们家是不同的。但从其一家,尤其是父母的行事作风、处世态度来看,其根底又是与绝大多数中国家庭相同的。恬谈平和、执中守正、温和包容,这是独属于中国家庭的文化血脉,也是该片主题所表达出的朴实纯粹的人生赞歌。

四.结语

《四个春天》之所以引人入胜,与其形式内容的有机统一关系甚深。运用"意象集群"和象征手法思维开展前期拍摄,获取影片原始"诗材";采取"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理念进行后期剪辑制作,组织出完整的"诗品";在主题意旨上生动演绎了一场朴实纯粹的人生赞歌,进一步提炼、丰富"诗味"。这些因素综合完成了本片的"诗性叙事"。

《四个春天》把寓于普遍人性中的对家庭真实纯粹的情感需求谱作诗章。作为影片主要人物的两位老人用他们的言行"去伪存真",把"伪善"中"可怜"(可爱)的部分徐徐展开。我们也许不接受,但又必须承认那就是一种"可怜"。这是一部能让我们在银幕上看见自己、看见父母、看见似曾相识的日常生活的生命影像,更是在中国家庭语境下,以"诗性叙事"方式谱写出的"视听诗歌"。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