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文学编辑与多元化出版
影视剧、动画、游戏等对网络文学的改编使网络文学爆发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热,网络文学研究也成为编辑出版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网络文学编辑作为对接作者和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中间人,对网络文学的发展和多元化出版格局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网络文学的定义与发展
(一)网络文学的定义
学界对“网络文学”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当前比较受认可的定义是欧阳友权教授及其团队提出的。欧阳友权教授是国内较早介入网络文学研究的学者,被称为“网络文学研究的开拓者”。他和他的研究团队认为,网络文学具有三方面的特征,一是要借助互联网形成,二是在互联网首发,三是由网络受众创作。“所谓网络文学,是指由网民在电脑上创作,通过互联网发表,供网络用户欣赏或参与的新型文学样式,它是伴随着现代计算机特别是数字化网络技术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文学形态。”
(二)网络文学的发展
1991年世界第一家中文电子周刊《华夏文摘》创刊于美国,被认为是中国网络文学的开端。1992年一个域名为alt.Chinese.text(简称ACT)的互联网新闻组创设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华人学子经常在上面开帖以寄托思乡之情,这些形成了最初的网络文学。1995年至2000年文学网站和BBS开始出现,成为了网络原创作品的聚集地。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网站是“榕树下”。2000年至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膨胀式增长,网络文学有了更大的传播平台和读者群体。相较于之前,作者的写作手法更加纯熟,写作题材更加多种多样。作品数量和质量也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2016年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简称CNNIC)显示网络文学的阅读人数达到3.0759亿,比2015年下半年增长3.7%。艾瑞《2016中国网络文学行业研究报告》给出了更为精细的数据:2015年12月,网络文学PC端月度覆盖人数为1.41亿,移动端为1.48亿。通过这一系列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文学的繁荣。
二、网络文学编辑承担的职责
网络文学繁荣的背后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最为人诟病的地方正是在于其质量良莠不齐,虽总体数量繁多但精品相对较少。产生这一问题的因素一方面是网络作家准入门槛很低,另一方面是作者以点击率为最大目标,一味迎合部分读者,向市场妥协。网络文学的局限性还表现在作者更新文章的不可控性,譬如许多作者“只挖坑,不填坑”,致使作品不了了之。
在这样的网络文学发展环境下,相对于传统出版行业,网络文学的编辑似乎一直处在弱化的地位。这种弱化的印象主要体现在编辑所担当的角色不再把对作品的审核放在第一位,网络文学的编辑更注重的是作品的商业化运营。在传统出版行业一度宣扬“编辑中心论”,编辑是整个出版社的灵魂人物,是书籍最终得以出版的操盘手。书籍的出版需要经过编辑一次次的选题、计划和报表。虽然“编辑中心论”的观点近年来消退不少,但仍然在大众心目中维持着比较强势的形象。从这一方面来看,网络文学编辑的校编和选题能力不断弱化,转而不断强化发现潜在作者的能力和推广作品的商业意识。
网络编辑这种职责方面弱化和强化的转变并不是绝对的。网络编辑仍然需要承担“把关人”的职责,指导作品大纲,提前把握作品内容;抽查连载作品,随时掌握情节发展;审查完结作品,最终确保完本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网络文学的价值,克服网络文学的局限,延伸传统文学给读者带来的审美愉悦,保证网络文学的净化,为读者提供保质保量的优秀作品。
在此基础上网络编辑还需要做“经济效益的开拓者”。这要求网络编辑,第一,不断挖掘潜在的优秀作者,为网络文学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第二,催化原创性作品。优质的原创性作品才是产生经济效益的源泉。第三,拥有强烈的版权意识和维权意识,做好作品和作者的双重保护。第四,注重粉丝经济。粉丝是最终给作品买单的人,因此编辑要协助作者和粉丝互动,了解粉丝的阅读取向。第五,强化畅销观念,拓展文学承载渠道的流动和多元化,从而实现网络文学的多层次展现。即编辑要着力推动作品实现多样化的出版,这也是延长作品生命、放大作品商业价值的最优做法。
三、网络文学出版体系的形成
(一)网络文学多元化的出版体系
网络文学是互联网浪潮的产物,从诞生到发展至今,网络文学产业运营模式不断完善和成熟,形成多元化的出版体系。网络文学目前的出版方式包括网络出版、实体出版和跨媒介出版。
网络出版有三种出版形式:将图书信息发布在网络页面上,网民利用个人电脑登陆网页直接浏览,即在线阅读;将互联网络上的图书内容下载到电子终端设备中,读者使用电脑以及各种移动设备阅读;RSS(聚合内容)订阅类的网络出版形式。以晋江文学城为例,晋江文学城最主要的网络出版方式就是在线阅读。在线阅读又分为免费和收费两种情况,未签约的注册作者的小说以及签约作者积分不够的小说都是免费阅读的,达到一定积分的签约作者的小说采用了 VIP付费阅读模式。
实体出版主要是指网络文学与传统出版业相结合,当网络文学作品拥有一定的点击量和知名度后,转而出版纸质图书。一方面是因为纸质图书仍然在出版业中占主导地位,网络文学纸质化能后到达更多的受众人群,扩大作品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出版业竞争激烈,存在同质化问题,而网络文学能够给传统出版业提供巨大的数据资源库,增加出版社的竞争优势。
(二)网络文学出版体系形成原因
1.粉丝文化和粉丝经济。
艾瑞《2015中国网络文学IP价值研究报告》、《2016中国网络文学行业研究报告》的调查显示阅读网络文学的用户以老用户居多,用户看网络文学的年限为五年以上的占33.9%,两年以上的占55%,这部分用户就是网络文学的忠实粉丝。并且九成用户愿为网络文学的周边付费,40.3%的用户购买过网络文学的实体书。他们对网络文学的衍生品(如影视剧、动漫、游戏等)的关注度和支持度也很高。在这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粉丝是将网络文学变现的买单人,也是网络文学能够形成多元化出版体系的根本原因。
2.产业链的利益驱动。
网络文学从1991年诞生至今,不断探索和完善产业运营模式,并且已经形成了一条由网络写手、文学网站、内容经纪人、出版商、影视投资商、游戏厂商、动漫公司,电信运营商、客户端产品制造商、广告代理商等组成的完整而复杂的产业链。网络文学自身为了延长作品生命和实现利益最大化,寻求多元化的出版形式。
3.编辑的不懈努力。
网络文学编辑对促进形成网络文学多样化的出版体系功不可没。一方面编辑把控网络文学的质量,挖掘有潜力的作者不断生产优秀的网络文学,完成内容的积累。并协助作者沟通粉丝,利用粉丝文化和粉丝经济,了解阅读潮流的变化并将其反馈给作者。另一方面,编辑拓展文学承载的渠道和媒介,致力于作品利益的最大化,实现文学作品多种方式的出版。由此完成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对接。
四、结语
网络文学编辑虽然弱化了校编和选题的能力,但是仍然承担着“把关人”的角色,净化网络文学,避免其过于迎合市场走向低俗化。另外网络文学编辑对作品进行评判,对作者提出适当的建议,以提升网络文学的整体质量。这样做既能够更好的张扬网络文学的价值,也能克制网络文学存在的局限性。网络文学编辑还承担着网络文学商业化运营的职责,在网络文学多元化出版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对接作者,把控作品,下对接出版商等产业链环节,推广作品,扩展作品的商业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