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 正文

觉说

作者:范桂觉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8-05-08人气:2003

生命所存,觉之所存也。 然“觉”字出现,自秦始有,觉,悟也,从学从见,“学”为首,“见”为基,学以明理,见以知事,知行合一,方有真“觉”。

何谓“学”也?人非生而知之者,故须求学。何谓“见”也?人上有“眼”,看到、遇到、会面、于事物之看法,以见为“觉”,醒悟。何谓“觉”也?富“学问”与独特之“见解”,便为觉,乃“学”与“见”之结晶,“学”上用功,始得觉“境”。“觉”乃“道”之境界。故,本文从“觉之本义”、“学”、“见”、“觉”、“禅之觉”及“书之觉”试述“觉说”。佛者觉也,学佛之路,乃觉者之道。学书即“觉书“,觉笔法、觉字法、觉章法、觉墨法。

一、觉本义

觉,繁体为覺,读jué,感觉器官,感知曰觉,有所感触,如知觉、味觉、听觉,视觉,嗅觉,触觉。佛曰觉,《魏书·释老志》“浮屠正号曰佛陀,华言译之,则曰净觉。”姓,唐时有觉姓。悟,觉悟,自觉。由迷惑至明白,由模糊至清晰,对道理之认识,到清醒之新状态,《孟子·万章》“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见,贤智者之称,独见前闻,不惑于事之人曰觉,《孟子·万章》“予,天民之先觉者也”。觉者,德行品格高尚之人。发现,觉察,看出,如觉察其形迹可疑、觉察毯子甚粗。知,知晓,《尚书·说命》“厥德修罔觉”。明,显示。较量,通“较”,《孟子·离娄注》“如此,贤不肖相觉”。直,正直,《诗经·小雅》“殖殖其庭,有觉其楹”。睡醒,大梦初觉。读jiào,睡觉,指睡眠。

人生到底需何觉?古代圣哲早已告知:觉天理、地理、人理、物理。天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学而时习,生命不息,习不止。地理:大地厚德载物,拓展心量,扩大胸怀。人理:天地人,并列为三才,循着天地之德,演绎天无私覆,地无私载之人伦。物理:泛爱众,尊自然,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

二、何谓“学”

学,xué,斈,敩,形声。习,学习,学,识也,《广雅》:好学近乎知。模仿,其学颜体,学得妙。学问,天子积学、博学多能。门类,学科,如文学、哲学、地理学、化学、语言学、书法学。学校,小学、中学、大学。“学”下为“子”,“觉”下为“见”。“觉”,下为双腿,上为眼睛。人非生而知之者,故须求学。孔子云:“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故知学为要事。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不可懈怠。

如何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中国文字,唯“學”与“覺”皆有“爻”,两手举头,“天人合一”。“学”下有“子”,因道交而学深,“觉”下有“见”,因道交而觉悟。学,识也,识,通天下;学,通也,通,识无疆;学,教也,教,悟乾坤;学,觉也,觉,助开蒙。君子觉,必好学。学与觉,若兄弟,相辅而行者也。愈学愈觉,愈觉愈学,非学无以达觉,非见无以深觉;好思而不勤学,多闻而不莅见,非真能觉者也。吁!恶有“学”而不“觉”者哉?

三、何谓“见”

看,看到,《齐桓晋文之事》:“见牛未见羊也。”遇见,碰见,《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见面,会面,《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拜见,谒见,《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召见,接见,《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知道,懂得,《示儿》:“乃翁见事可怜迟。”听见,听到,《林黛玉进贾府》:“总不许见哭声。”见解,见识,《晋书·王浑传》:“敢陈愚见。”用于动词前,表被动,译为“被”,《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用于动词前,表说话人自己,可译为“我”,《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见,jiàn,繁体为“見”,上为“目”,下为“人(儿)”,人上有“眼”,看到、遇到、会面、于事物之看法,以见为“觉”,醒悟。

如何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014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于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见之要觉,面对善与恶,足见一个人之品德。

四、何谓“觉”

觉,jué,会意。初级之“觉”:听觉、视觉、知觉;中级之“觉”:睡醒、大梦初觉;高级之“觉”:觉悟、觉醒、自觉。故曰:觉,“学”为首,“见”为基,学以明理,见以知事,知行合一,方有真“觉”。人不学,不知悟,不如睡“觉”去,“觉”,jiào。富“学问”与独特之见解,便为觉,乃“学”与“见”之结晶, “学”上用功,始得觉“境”,“觉”乃“道”之境界。

如何觉?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荀子又云:“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觉”,不如“须臾学”。与其终日冥思,宁其顿学顿觉。“朝闻道,夕死可矣”,虽有过之,犹见其要。

1、觉时

杜秋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珍惜少年时”;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文嘉“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杜牧“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王贞白“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前贤无不道出时光之宝贵。余更是作字行文,抓紧临诗临帖。人皆有廿四时,抓大放小,突破目标。

2、觉空

觉者明,乐非声色物欲,内心也。真乐,乃自然、恬淡之境,真善美慧之流露。觉者明,以诚待人,以微笑待人,笑是阳光,能驱脸之冬日,心之阴霾。大道至简,觉者明,地球乃一村落,人类族群乃生命共同体,故能包容,己之言行与国家、社会系之,人生之空间定丰盈。施比受更有福,纷繁之世界,处处为人想,散发人性至真、至善、至美之阳光面,人生之空间定圆满。余日行一善,予人以欢畅之心。

3、觉身

生老病死乃为常理,然心善则身康,心宽则神足。养身、养生、养心、养志、养德。多喝水,多运动,多蔬果,真养生,于修身养德,有德行之人,处处受尊,心悦,身怎差?

4、觉今

李白《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时光短暂,达观面对,珍惜眼前,人生应把握当下。觉者,知足、感恩。心无嫉妒,无妄想,不负光阴。月有阴晴圆缺,世事无常,遇困难,敢进取,雨后天更晴。父母远去,夫妻两隔,病痛加身,国土危脆。人生多挫折,更需觉悟之人生态度,学坚强、养坚毅、培忍耐之品格,带来平静、安宁之心灵境界,于平和之心态中,定有重生之动力。觉悟之人,遇任何事,皆能面对、接受、处理、放下。时过境迁,勿需留恋,未来无定,思之何益?

5、觉责

能担家庭、单位、社会之责,于平凡中演绎伟大。古人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朝闻道,夕死可矣”。只怕不知不觉,空过一生,老之将至,徒自叹“我本不欲死,忽然死期至”,何其哀哉。觉者,时想己之责,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以自省之心,孝亲尊师,诚敬待人,恪尽职守,在家、国、天地中不失本位,乐于服务,乐于奉献,充实生命之意义。苏东坡《赤壁赋》云:“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五、禅之觉

佛者觉也,学佛之路,乃觉者之道。觉,即明而清。简言之,佛教之觉需悟,需认清人生一切皆苦,“放下”即“不苦”,从而达到一种境界。佛教史上,达到“悟”之过程,一曰“悟”为渐进之过程,此为“渐教”。一曰“悟”为瞬间之过程,此为“顿教”,是佛教禅宗史上之“渐教”和“顿教”之争也。禅宗,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唐之后为汉传佛教之主流,中国佛教宗派,其中有神秀 、惠能二人,分立为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

1、南宗之觉

慧能禅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也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由此知慧能为大智慧之人,契合禅宗之顿悟理念。出世之态度也:世上本空,世间万物无非一“空”字,心亦空,无所谓抗拒外面之诱惑,万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此乃禅宗高境界,领此境界之人,谓之开悟矣。南宗主顿悟,顿见真如本性才是修禅正途。惠能之《六祖坛经》为本宗代表著作,其他如《楞伽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皆有重大影响。六祖慧能形成中国之禅宗,道家结合佛家之悟力、救世之热情所得之结晶,慧能,岭南人氏也。

2、北宗之觉

南北朝时,佛教禅宗传到第五祖弘忍大师,其在湖北之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之众,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神秀于院墙上题“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意:时时照顾己之心灵,通过不断修行来抗拒外面之诱惑。此与禅宗大乘教派之顿悟不太吻合。神秀后为梁朝之护国法师,创立禅宗之北宗,主渐修,由渐修而渐悟,唯渐无顿,神秀早年博览经史,弘忍圆寂后,至江陵当阳山玉泉寺,住寺东七里之山上,大开禅法,廿余年间,学徒众多。武后则天听到其盛名,遣使迎请,当时神秀已年逾九十。昱年,其到东京洛阳,受到特殊之礼遇。武后多问道,并命于当阳置度门寺、于尉氏置报恩寺,表彰其道德。至中宗即位,更受礼重。神秀住东京六年,于神龙二年于天宫寺圆寂,谥号大通禅师,此时已一百多岁。

3、禅书之觉

禅宗具深刻之哲学思想与独特之精神文化内涵,对中国传统书画影响颇深。自盛唐始,禅风墨韵相互交融,王维、苏轼、石涛等为代表之大批以禅入画之水墨文人画大师,逐步改写盛行历代之金碧青绿山水一统天下之局面,书画自此以黑白、水墨为主旋律,以禅入书,以书志禅。禅需传承,书法也需传承。向古人学,向传统汲营养,与古人交心。诗、词、书、印及国画莫不如是。禅宗之所以对书法有着至深之亲和力,其根是道法自然,还本归真。故石涛“一画之法”中之“一”,指心,其万法则在其中。禅宗即心宗,感受大千世界之主体,于修行中靠内在精神去驾驭纷杂之环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强调主体精神之作用,突出人性自觉。禅需意象,书法亦需意象。故艺术家笔下之精品力作往往能以含蓄之形式,予人以强烈之情感震荡,其关键还是心境之真诚传达。笔法、字法为书法之根本,为书家创造性表现客观物象之手段,反映不同书家情感轨迹之特性,意象性之表现特点,是融于书家笔下之境,绝非客观物象,而是心中之境。禅需恬淡,书法亦需恬淡。禅强调安闲恬静,虚融淡泊,禅之超然脱俗之境界,尤为书家青睐,创作过程中达心照与觉悟,使人清净本心,无障无碍,顺其自然,虚静之气超然入书,风格自然趋向含蓄,进而得到恬淡之韵味,书家以疏简明快之笔、超逸静穆之禅味,推动中国书法发展,使书法发展不仅重视形之表现,亦注重虚静之表达,如欣赏弘一法师作品,自会生心之恬淡、心之安逸。文人书作,更富“书卷气”之恬淡之韵。禅需空灵,书法亦需空灵。真正空灵高格之境界,书写物象是自然生机与灵气之洋溢,是“有意”与“无意”之出神入化之境。禅具有神妙空灵之内涵。书法追求线条符号,以简化繁,高古自然而气韵灵动。苏轼“无意于佳乃佳”即追自然、空灵、天真、趣味之禅宗思想,不拘泥于汉唐之“尚法”,形成“无法”“信手”之“尚意”风格。

六、 书之觉

笔法、结构、章法构成书法三要素。学书之道,临为平生之事,楷亦然。如何得笔法、如何得字法、如何得章法,选何种书体,如何临,此乃书法之觉。有书法爱好者,“学”书数十载,其作品无一笔为合乎要求之“笔法”,或说,笔法、字法不灵动,显呆板,无生气。究其因,乃缺失“笔法秘籍”也——感性、悟性、理性。中国书法,乃中华民族特有之“中国符号”,每一字、每一线,皆有生命力。

1、感性之觉:赏帖——选帖

余于8750武警部队上书法课时,学员未接触过书法。余利用众多之古今名人碑帖或书法作品,让学员广泛欣赏不同风格之书法。有苍老、古拙;有丰腴、滋润;有庄重、严谨;有风流,妩媚;有温柔、含蓄;有威武、雄壮。通过欣赏使学员赏心悦目,得到奋发、开阔、愉悦、舒畅等不同之艺术享受。赏帖后,据己之兴,选己感兴趣之字体,作为己之主攻方向,并以此不断积累成为书法基本功,得到感性认知,感性,以兴趣为先导、以人为本,正好与书法院心意文化之内涵一脉相承。

2、悟性之觉:读帖——临帖

悟性可培养,但要有感性、扎实之功底为前提。为培养书法审美之悟性,余将美学中之“整体——局部——整体”之观察方法引至书法教学。读帖,是对书法整体风格之全面感悟,对这种书法之笔画特征、结构特征进行品味。临帖,为局部之训练。创作作品时需通篇考虑风格定位,此时回归整体。古今书家,无不遵循着书法之金科玉律——临帖,皆于临帖中汲取前人之精华为己之根基。广东书法院之走廊,挂满《岭南历代书法名家》之书法作品,大门口柱子上有气势磅礴之石刻作品,巨砚上之行书如涓涓流水渗人心脾,文献资料库陈列各种书法文化之学术史料,展厅有历代与当代名家佳作展览,书法资源甚丰,浓郁之书法之氛围对书法兴趣有持久之影响。临帖,就是临笔法、临字法、临章法,悟到中国数千汉字,皆由笔画和结构组合而成,犹如建筑材料与楼,笔画、结构于字,进而悟出笔画和结构之关系。有基础,才有悟性。

3、理性之觉:换帖——脱帖

有感性、悟性,从而成为理性。凡动物皆有感性、悟性,而理性唯人独有也。书法审美活动过程中之最高阶段便是对书法之理性认知。临帖做到形神兼备后,需换另一帖,融入多书风,不断积累功力、培养悟性。脱帖创作时,方有明显古帖之烙印。广东工业大学书法社学习书法时,完成导师之作业,字体美观,书写工整,态度端正,做事细心,此其实是脱帖之尝试,说明学生将书法技能技法融入进去,形成文化自觉,既体现在作业书写上,还体现在学习态度上,更体现在做人做事上,此乃学习书法之最高境界——理性认知。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觉者生涯,觉悟生活,顺天应时,完善人格,按“觉”去做,受益无穷,事业无穷。同参正觉,同登正道。戏作《觉》诗一首:

万事开头学领先,固牢根底见为贤。

知行合一方成佛,悟得乾坤几许禅。

噫!岭南之范桂觉可谓得其所矣,爰为作记,以资“觉”远。刘开《问说》阅后有感,乃作《觉说》,错讹伏,惟祈方家教正云尔。何谓觉也?范桂觉之“觉”也。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