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欧·亨利短篇小说的创作手法
欧·亨利(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著名的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虽写作起步较晚又逝世较早,但一生写作小说300多篇,是一位高速高产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
欧·亨利以其幽默的写作风格,生动活泼的文字,妙趣横生的语言,快节奏的情节发展,赢得了读者的喜爱。特别是他小说的结尾往往以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令读者拍案叫绝;引发读者在惊愕之后掩卷深思,因而使小说的主题得到极大地升华。这种独特的引人入胜的结尾可谓是画龙点睛,使其小说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被称为“欧亨利式的结尾”[1]。
他小说强大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着历代读者,其作品历经一百多年仍在世界文学上独占一席,这不得不归功于他独具特色的艺术创手法,“人们把他开创的这些艺术手法称之为欧亨利式的艺术”[1]。
概括起来,“欧亨利式的艺术”在其作品中体现为:
一、看似荒谬却又合理的艺术夸张
欧·亨利夸张的创作手法不仅体现在一些细节的描写上,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和情节结构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夸张。有些地方的夸张几乎令人不可思议,但读后联系整个作品细细想来,却又不得不令人叹服其夸张手法的精到。这种夸张既显得荒谬,却又合情合理地符合生活的真实。在《警察与赞美诗》中,穷困潦倒,衣不蔽体的苏比吃白食后,被饭店的侍者从店里扠出来,“让他左耳贴地摔在铁硬的人行道上。他一节一节地撑了起来,像木匠在打开一把折尺”。这样夸张的细节描写,即突出了侍者的凶狠,又传神地写出了苏比被打的惨状。小说描写苏比的一系列举动会令人感到荒谬和滑稽可笑。更难以置信的是,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想去温暖的布莱克威尔岛上的监狱里度过三个月的寒冬,“整整三个月不愁食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故意去吃白食两次,疯狂地去砸商店橱窗的玻璃,故意耍流氓,扮醉鬼,偷雨伞。这个小丑式的苏比在狂乱中极尽表演所能,目的就是为了被捕进岛上的监狱。可是,尽管他已极尽所能,而“被捕仿佛只是一个绛色的梦,那个岛远在天边”。后来在教堂外聆听赞美诗使其心灵受到洗涤,想改邪归正重新做人时,警察却无故逮捕了他。被判送去布莱克威尔岛监狱关押三个月。这些几近荒谬的情节和极度的夸张虽令人不可思议,然而一旦在小说结尾所产生的悲剧意识的反衬下,这些夸张的描写不仅令人信服,而且还觉得作者的这种夸张本来就是他合乎情理的杰作。
在《麦琪的礼物》里,詹姆斯·迪林厄姆·杨夫妇俩各自为了给深爱着的对方送上一份节日的礼物,他们都毅然舍弃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妻子德拉最珍贵的是自己那能“使示巴女王的珍珠宝贝黔然失色”的一头长发。德拉剪下自己的秀发变卖后,给丈夫买了一条能配得上金表的白金表链;丈夫吉姆最珍贵的东西则是能使那在“地下室堆满金银财宝的所罗门王忌妒得吹胡子瞪眼睛”的一块祖传的金表。丈夫卖了金表,买了一套妻子早已“见过并羡慕得要死”的,能配上妻子美丽长发的精美梳子。这样夸张的描写,都是为了衬托出人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小说结尾而精心社下的伏笔。两人都同时为对方考虑,各自做出了动人心魄的“壮举”,但互送礼物时,才知双方的愿望都落了空。故事的情节有些夸张、偶然。小说中,两位生活在困窘中的主人公在经济上时常捉襟见肘。然而这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夫妻却拥有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对方的深爱。在真挚温暖的爱情面前,贫困已变得微不足道。通过这个带有悲剧情调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一个角度感受到欧·亨利这篇作品所传达出的,从苍凉中透出的温暖,即“礼物”真正的价值。虽然情节的结果是夫妻双方精心准备的礼物暂时没有了使用的价值,但它们却成了人世间最珍贵的礼物,成为了一份真挚的“爱”赠给了对方。凸显出了夫妻间感情的诚笃和深挚。读来催人泪下。“麦琪”本来是指圣婴基督出生时来自东方送礼的三位贤人。欧·亨利把他们称作是“麦琪”,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热爱,同时也给这对夫妻的礼物披上了神圣的色彩。
二、令人惊愕却符合情理的故事结局
欧·亨利最令人叹服的创作手法就是既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故事结局。他善于戏剧性地设计情节,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勾勒矛盾,最后在结尾处出现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使读者感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不由得拍案叫绝。这种“出奇制胜的结尾把小说的思想境界和人物形象升华到顶点,让读者惊叹不止” [1]。欧·亨利小说的情节发展较快,而在快节奏的结尾时突然出现一个意料不到的结局。使读者在惊愕之余,不禁掩卷深思,不能不承认故事情节的合情合理,进而赞叹作者构思的巧妙。这种独特的引人入胜的结尾可谓是画龙点睛,使其小说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赢得了“欧亨利式的结尾”的美誉。这种结尾在欧·亨利的小说中俯拾皆是,如《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爱的牺牲》、《最后一片藤叶》、《人生的波澜》等名篇的结尾无不如此。
在《人生的波澜》中,作品叙述的情节是:山民兰西与老婆爱丽拉去治安官那儿闹离婚,治安官要去了兰西唯一的一张5元钞票作为手续费。判决离婚后,又要兰西付给他老婆5元钱做为赡养费。兰西此时已无力支付这5元钱。无奈之下,兰西在夜间假扮强盗从治安官那儿抢回了那张5元钞票,在第二天判决时付给了离婚的老婆。故事本该到此结束,可就在夫妻最后分手的时候,多年感情的纽带又把他们连接在了一起。故事到此又可以结束,但出人意料的是治安官却以办理重新结婚收取手续费为由,把那5元钱又要了回去。故事的结局是,本来是去离婚的兰西夫妻却又重新结婚。兰西本已抢回的5元钱却又被治安官夺回。兰西虽失去了5元钱却赢回了与老婆的感情。小说精妙的结尾升华了主题,使这篇小说成了一首赞美小人物,赞美劳动者的颂歌。
《爱的牺牲》叙述的是,有绘画天赋的乔·拉雷毕和有音乐天赋的德丽雅·加鲁塞斯各自带着家里给的一笔小钱到纽约深造。两人一见钟情并结了婚,婚后过着甜蜜而浪漫的生活。乔的绘画和德丽雅的钢琴还没学完,但两人的钱却已经用完了。德丽雅决定出去教授钢琴挣钱来供乔继续深造,乔也偶尔到公园里卖画挣钱供德丽雅继续学习音乐。一天,德丽雅因手受伤回家,乔才知道原来德丽雅并没有找到可收费的学生,只是在洗衣房辛苦挣钱来提供乔的学费;乔也告诉德丽雅,他也没有卖掉任何一幅画,而只是在洗衣房里烧锅炉挣钱。他们都为了深爱的对方放弃了爱好,放弃了艺术,各自都为对方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两位年轻人都为对方所做的爱的牺牲而感动,更加坚定了对艺术的追求。他们相互的爱感人至深,使人唏嘘不已。欧·亨利使用巧妙的结尾和轻松、幽默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沉甸甸的故事,揭示了“爱”的伟大力量。
三、欧·亨利小说使人“含泪的笑”
欧·亨利的小说对当时美国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进行了针砭和讽刺。这种讽刺有时是十分尖锐、辛辣的,既能使读者产生克制不住的笑声,但在笑过之后再细想,却又体味到一种深沉的悲哀,眼中不禁泛起概叹的泪水。比如对《警察与赞美诗》中的苏比,谁也不能否认他行为的荒唐可笑,但同时也不能否认他遭遇的可悲;《麦琪的礼物》中的詹姆斯·迪林厄姆·杨夫妇各自舍弃了珍贵的东西,精心为对方准备了礼物,最后礼物却失去了使用的价值。这使读者失声微笑,但在笑的同时又不能不为他们拮据的生活而概叹;《爱的牺牲》里乔·拉雷毕夫妇互相善意欺骗的过程让读者欣慰和微笑,谎言揭晓时又为他们困窘的生活而叹息;《最后一片藤叶》中老贝尔曼的唠叨和俏皮话,以及他一辈子也没完成的、画一幅杰作的吹嘘让读者莞尔,但紧跟着的是他悄悄做好事后的死亡,也可以说是他用生命完成的杰作(风雨之夜,他拖着病体在墙上画上拯救琼珊的绿叶),使读者不由自主地流泪。
欧·亨利的小说所运用的幽默和讽刺是对美国社会面貌的曲折反映。小说中那些幽默可笑的人物所做出的可笑的举动,使我们在笑的同时又不免带着悲哀和痛苦。所以,欧·亨利小说使我们的笑既是会心的笑又是痛苦的感慨的笑。从含泪的笑中,表达了欧·亨利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和他对黑暗社会的愤怒。
[结语]
欧·亨利以人道主义战士的姿态,抱着对美国社会千百万小人物的极大同情来描写他们的命运。他一生困顿,经历坎坷,常与失意落魄的小人物同甘共苦,又能以别出心裁的艺术手法表现他们复杂的感情,所以能使读者透过他的小说对美国当时的社会有所了解。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而又在情理之中,这种独特的结尾被称为“欧·亨利式的结尾”;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他的小说中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的作品最为著名。他把那儿的街道、小饭馆、破旧公寓的气氛渲染得十分逼真,故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之称。尽管他的作品存在一些缺点,比如由于他对社会与人生的观察和分析还不够深刻,以至于有些作品显得比较浅薄,他自己也说“我是为面包而写作的”。但这无损于他短篇小说大师的地位。在很多文学论著里,欧·亨利虽然没有独占大的篇章,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仍然在美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上独享风骚,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