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研究
诗歌是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体裁形式,也是最能够展现中华灿烂文明与优秀文化的文学承载,蕴藏着丰厚的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阅读鉴赏和学习弘扬古典诗歌不仅是在感知中华文明,寻找中国思想文化之根,传承华夏艺术,也是与海内外华人进行思想情感沟通与艺术交流的重要媒体。诗歌精神和文化艺术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无论走到哪里,吟一首古典诗歌,就能够找到民族知音;不管身在何处,诵一首明月之诗,歌一曲窈窕之章,就能与更多的炎黄子孙产生情感的共鸣。
一、抓住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情感之美
诗歌最为根本的是情感,不论是什么样的题材,也不管是什么时期的诗歌创作,古今中外诗歌的创造的核心就是展现诗人的心境、表达作者的心情。并且诗歌以情感为灵魂,贯穿诗歌的始终,融入诗歌的全部;以情感为统摄,决定诗歌的选材、遣词造句和艺术手法选用。为此,培养诗歌鉴赏能力,首先应该提高学生的诗歌情感感知能力,从情感入手,找出诗歌中最能够体现作者情感的诗句或词语,仔细品味,感知诗歌的情感美。
例如,学习杜甫的《登高》,一开始引导学生找出这首诗歌中集中表达作者情感的后两联,并找出其中的最能够体现诗人感情的词。“悲”“作客”“独”“艰难苦恨”“潦倒”等这些具体的词语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生活方面艰难拮据,身体方面年迈多病,心情方面悲伤无比、思亲念家、孤独无依,精神方面志向难酬、圣心难解。由此可以感知诗人晚年的心情和心境。感知重阳佳节,作者一人登上高处内心非常复杂的心情。诗人的情感一股脑都抒发了出来,读来令人悲叹不已。这位伟大的诗人可怜的身世经历、悲惨的处境和结局,令人掩面叹息。这其中的情感,已经超越了个人的范畴,每一个有类似的经历的人,都能够从中得出其中的自己,这种情感将会成为一种永恒,让无数深处艰难的人从中获得更多的情感共鸣。
二、抓住诗歌的意象,感知诗歌的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含蓄之美,诗歌的情感一般不直接表达,也不全面抒发出来,而是将情感融入到景物的描绘之中,借助景物画面更好地衬托人物的心理,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的情感,也将情感融入到诗歌的画面之中,实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同时,中国古典诗歌在抒发情感的同时,也在进行艺术的创造,展现诗歌的艺术价值和魅力。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是因为诗歌本身也是一种艺术,诗歌具有画面美、意境美。所以,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想象和联想,将这些意象进行组合,变成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情感共融的画面,真正走进诗歌的意境。
例如,阅读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六,阅读时,先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具体意象:花、蹊、蝶、黄莺。然后让学生想象这些意象组成的画面,小路的两旁开满了鲜花,不仅数量多,千朵万朵,而且开得非常茂盛。不仅有如此茂盛鲜花,还有很多的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还有黄莺在那里自在欢快地鸣叫。再让学生想象这样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学生能够想象出色彩缤纷、生机勃勃、欢乐明快的画面。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会感到心情非常愉悦,想象起来就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画面场景,从而感知诗歌创造的优美意境。
三、从艺术手法入手,感知诗歌的艺术之美
古典诗歌围绕情感表达、人物形象,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表现手法,将情感表达得更为真切,将人物塑造得更为形象,将画面表现得更为生动。培养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让学生能更好地感知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的艺术之妙,就要体会诗人表现情感的艺术,把握诗歌景物描写的方法,掌握基本的修辞手法,赏析诗歌的结构、选材等方面的表现手法。
例如,李煜的《虞美人》,词的最后抒发个人的情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最直接表达词人的情感诗句,词人运用比喻的修辞将自己抽象的愁苦比作一江滔滔不绝的春水,让人体会到一代君主沦为阶下囚之后的绵绵的愁苦之浓、之久。又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表现“人生如梦”“早生华发”的感慨,特意塑造了一个年轻有为、意气风发、风流儒雅、功业早成的周瑜形象,处处将其与自己进行对比,感慨自己青春不再、壮志难酬。借此将自己屡遭贬谪的无奈和愁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古典诗歌是最能够代表中国文学艺术成就的文学体裁,也是最能够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的文学形式。让学生爱上古典诗歌,不仅能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还能够上升到鉴赏的层次,真正感知中国古典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