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与融合: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传播方式
一、新疆当代民族文学传播的涵义
新疆当代民族文学传播的涵义,通常是指日常的跨文化交流,涉及到日常社会生活的经验,一般在同一国家地区内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摩擦、碰撞。也可指全球范围内不同的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摩擦和冲突。
二、新疆当代民族文学传播的方式
新疆当代民族文学传播的类型,从传播学所涉及的角度来进行考察,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划分,按照从远到近的历史顺序包括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等方式。
(一)以口语传播为媒介的口头弹唱和口述流传
口语传播作为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的传播方式,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直到今天仍然是人类最常用的传播手段。在新疆当代民族文学传播中,口头弹唱与口述流传是以口语传播为手段的传播方式,并且在经年累月的传唱中,被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所了解。
1.口头弹唱对民族文学的传承作用
哈萨克族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文学极其丰富,尤其是口头文学。多年来,从大大小小各种场合的阿肯弹唱会上走出来许多著名的弹唱者,通常把这些专门收集、加工、传唱文学作品的民间艺人称为哈萨克草原上的阿肯们。
新疆哈萨克草原的口头弹唱主要有三种形式:首先是阿肯们演唱叙事长诗,每次所演唱的内容并不相同,即使是演唱同一首长诗内容也有所区别。其次是即兴吟诗的方式,这是展示阿肯创作才华的直接体现,一般都是当众表演,出口成章的。最后是对唱的方式,也叫弹唱,包括苏热对唱和吐热对唱、群众性弹唱、阿肯弹唱。
口头弹唱作为民族文学最直接、最悠久的传播方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流传至今,却仍然经久不衰,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在如今的新媒体时代更应该借助视频、音频、网络传播等方式使其一直保留下去。
2.口述流传对民族文学的发展作用
在过去劳动人民还不会使用文字的漫长历史时期,他们都是用口头语言去组织和传播自己的想法的。即使是在掌握了文字的当今社会,不少场合还是会用口头语言来传颂一些文学形式。许多被人们世代相传的古老神话,传述了历史知识,也培养了民族团结的感情,可见这种群众集体传承的文化是有着不可低估的生命力的。
因此,口述流传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最普遍的方式,虽然具有转瞬即逝、不宜保存的缺点,但在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要想保存和流传也并非难事,但却需要各个民族团结起来,共同为民族文学的代代相传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以文字传播为媒介的文学翻译和双语创作方式
文字传播作为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座重大里程碑,使人类彻底摆脱了语言时代的动物状态,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文明发展阶段。在新疆当代民族文学传播中,文学翻译和双语创作是以文字为主要手段的传播方式,在不同民族的文学传播中起到了克服语言障碍的重要作用。
1.文学翻译在民族文学传播中必不可少
民族文学翻译的目的。在全球化成为世界潮流的今天,文化身份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应该被最大限度地保留,以示对其民族文化的尊重,使其他民族的读者能够欣赏这些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现象。而新疆民族文学翻译的目的在于让世界了解新疆, 让新疆走向世界。
民族文学翻译的不可替换性。民俗文化一个基本原则是在民族文学翻译过程中既要保持民俗特色又要有效传输。在新疆民族文学作品的翻译上, 要避免以其他的民俗替换新疆民俗, 造成文化身份模糊的后果。因此,对新疆本土民族文学的翻译是其他民俗文化所不可替代的。
文学翻译作为文学传播的一种载体,是通过文字的手段来表现的,运用翻译的方式把各民族的文学以一种通用的语言翻译出来,无疑是一种非常实用的传播方式,不仅可以在今后的媒介变革中一直保存下来,还可以用不同媒介表现出来。
2.双语创作在民族文学传播中日益繁荣
双语现象是一个民族或一个民族中的部分人除操用本民族语外,还兼用邻近一种或数种民族的语言。新疆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又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因此双语创作现象一直存在。
叶儿克西·胡尔曼别克作为新疆运用双语创作、具有双语思维的优秀哈萨克族女作家。她笔下作品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又被她以正宗的汉语呈现出来,保留了作者原汁原味的思想情感和创作意图。
双语创作作为民族文学传播的一种独特方式,是民族作家对于民族文字的独特展现,它能够将文学作品通过同一个作家以不同语言传播开来,体现了新疆文学创作的传播方式正日趋多样化。由此实现新疆民族文学的盛大发展。
(三)以印刷传播为媒介的出书和刊载的方式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批量生产的观念。在新疆当代民族文学传播中,著书立说和出版发行以印刷为手段进行民族文学的传播,在今天数字印刷术已经十分发达的时代,传播效果更佳,传播距离更远,传播范围更广。
1.出版图书增加民族文学知名度
图书一直以来都是作品的发表的重要载体,作家进行文学创作后会把作品交给出版社发行。如张承志的《金牧场》出版至今为止有多个版本由多个出版社发行。后被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录到《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中,是其重点推荐作品之一,随本书的发行而传播。因此文学作品的传播离不开纸质版图书的出版发行。
2.期刊连载扩大民族文学热度
报刊是文学作品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报纸轻便简洁,发行量高,文学作品发表到期刊杂志上有利于其传播的更宽更广。作为系列作品在期刊上连载时,覆盖面和传播率则更为广泛。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人们更愿意看一些短而精的期刊,连载的方式能激发读者猎奇的心理,传播效果会更胜一筹。
3.报纸副刊丰富民族文学形式
副刊最初是为了延伸报纸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如今,它不仅是报纸上新闻版的一种补充,更是整张报纸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逐渐形成专刊化。民族文学作为一种增加文化素养的必备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报纸副刊上出现会使得习惯了正式严肃的报纸版面的读者眼前一亮,增加阅读兴趣,自然而然地接受它。
(四)以电子传播为媒介的音像出版方式
电子传播时代的到来是以大众传播的繁荣为标志的,它们不仅能以最便捷的方式、最快的速度把信息传递出去,而且传播范围可以遍布全球。在新疆当代民族文学传播中,以广播、电视、网络为手段的传播方式,必将带来全新、令人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1.广播延伸了民族文学的听觉传播形式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速,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忙碌,广播应运而生。广播有很多主题,谈及文学作品的广播是将文学作品作为广播稿进行传播。将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通过双语广播呈现出来,可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声情并茂,获得更多听众,实现广泛传播。
2.电视扩散了民族文学的视觉传播形式
近年来很多优秀的文化作品被翻拍成电视剧或者被某节目制作播放,把文学作品带进电视群众的视线,取得关注。比如白练的电影文学剧本《野马渡》被拍成电影,在群众间传播来,使得观众在观看影视剧的同时也了解了民族文化,甚至还去关注文学作品,一举两得。
3.网络开创了民族文学的综合传播形式
互联网的普及标志着新的电子信息技术开始推动一场新的传播革命,从此电子排版、电脑编辑、网络传输等新的技术应运于传播过程,民族文学开始以电子书的形式在网络上更新和转载,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民族文学的传播效率,还将以云端储存的方式被永久地保存下来。
三、总结
新疆当代民族文学跨族际传播在新媒体时代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只有把各个民族的优秀作家作品搜集整理,进行交流融合,才能生发出新的火花,使后代共同传承;只有积极利用多种传播方式对其进行发掘和传播,才能得以发扬光大,受到更多人的关注。无论是以哪种媒介作为划分,这些传播方式都既是各民族文化交流和凝聚的粘合剂,又是其融入全国,走向世界的载体。